导语:一般人很难想象又甜又咸的饼干会是什么味。但小饼干里的猪肥膘所散发出来的香气堪称点睛之笔。
广州人饮茶的习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孕育出了不少老字号茶楼。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北园、泮溪等依旧门庭若市,但在这繁华背后的,却是那些坚持了数百年却最终无奈黯然落幕的老茶楼。就在前几个月,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云香酒楼传出关张的消息,幸好峰回路转,云香最终表态会继续坚守下去。而在那些不幸成为历史烟尘的老茶楼之中,最令人唏嘘不已的就是成珠楼了。
成珠楼是广州有迹可循的最古老的茶楼,有证据表明其历史可追溯到乾隆十年(1745年),由于体制落后、经营不善,成珠楼最终于2000年倒闭,后来因为市政拆迁终被彻底夷为平地。不过略感安慰的是,成珠楼虽已作古,但它并没有完全死去,几个老员工在原成珠楼的对面开了一家成珠饼家,专营当年的镇店之宝——成珠小凤饼。
成珠饼家起初遇上了经营许可证、品牌使用权等诸多问题,但在老员工们的团结努力之下总算是坚持到了现在。可是苦尽却没有甘来,成珠饼家的经营依然举步维艰。最大的问题是成珠饼家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人流量太低,除非是专程来买小凤饼的顾客或是附近的居民,很少有偶然路过的。其次就是没有销售渠道,全广州只有这一家门店,且不说盈利,生存都是问题。我第一次去成珠饼家的时候,店里无比萧条,没有客人,真让人担心成珠饼家还能开多久。
不过最近形势略有好转,后来再去成珠饼家时看到门店稍有改进,品种也从只有小凤饼,变成兼卖小桃酥、椰粒、花生酥等酥饼。或许是得益于微博等信息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吃货或怀旧的人可以知道有这个地方,也让支持成珠饼家的人备感安慰。
尽管经营得不温不火,但成珠饼家的成珠小凤饼可是绝不含糊。关于小凤饼的起源,有一说就是从成珠楼诞生的:咸丰五年(1855年)时,当时成珠楼还叫成珠馆,馆主伍紫垣宴客时偏偏赶上点心师不在,于是聪明的婢女小凤灵机一动,用仅有的食材创造出一种小饼干,让客人吃得很高兴,这种小饼干便以婢女的名字命名为“小凤饼”。其实所谓小凤饼就是俗称的鸡仔饼,因为小巧可爱,形如小鸡,故而得名,叫“小凤”图个好听。另一个传说是说某一年五仁月饼滞销,所以成珠楼就尝试着用五仁的配方来制作饼干,于是创造出了小凤饼,个人感觉这个典故可能比婢女之说来得可信一些。
无论起源故事是否可信,成珠小凤饼确实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早在20世纪初就获得过不少奖项,在省港澳都有不小的知名度,当时还有首歌谣:“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足见其人气之高。我买了一盒带给我那身在上海心在粤的外公,背井离乡多年的他至今都对广东美食念念不忘,吃后果然大赞好吃,看来“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说的真是没错。
成珠的小凤饼有着浓郁的广东风味,用小麦粉、熟糯米粉、糖、盐、植物油和碳酸氢铵(有助于发酵和膨胀)制成,并加入了芝麻、瓜子仁、榄仁,以及出人意料的冰肉(猪肥膘)。其实最初的成珠小凤饼里还要加梅菜,而且必须是由芳村大涌口的某个商贩特供的“九蒸九晒”梅菜,但1956年公私合营后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梅菜,只能无奈取消了这味配料,着实可惜。现在市面上很多小凤饼会加入蒜蓉以增加香气,还有不少会参照酥饼的做法,但这样的小凤饼难免会太韧,不松不脆,口感远逊于松化香脆的成珠小凤饼。
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又甜又咸的饼干会是什么味道,往小饼干里加猪肥膘更是耸人听闻。其实打个比方,整体风味会有些像五仁,毕竟两者或可算是同源,但小凤饼的味道没有五仁那样鲜花与板砖齐飞。小凤饼入口后首先尝到的是甘甜,与咸味结合后进一步形成了奇妙的风味,果仁的香气引人入胜,猪肥膘的油香更是堪称点睛之笔。外省人如果是第一次吃小凤饼,会觉得味道略有些古怪,但吃着吃着就会愈发爱不释手,无论饮茶还是喝酒都堪称绝配,真心佩服广东人对食物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成珠饼家的经营举步维艰,全凭着老员工们对小凤饼的热爱才勉力维持着。其实成珠小凤饼的品质要优于那些热销的品牌,只是由于营销模式和销售渠道的不足才如此艰辛。如果可以进驻商场或是茶楼,或是供货给其他生意较好的饼店,并开发网络销售渠道,相信可以让这个饱经沧桑的广州老字号小吃有着更长的生命。为今之计,只希望喜欢小凤饼的人们可以支持成珠饼家,否则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能只能从发黄的书稿之中知晓,广州最好的小凤饼名叫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