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太史公曰”与中国古代史论的特点及价值
一是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前人论之较多,前篇已有论述,不赘论。
二是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理论。评价历史人物是说明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史记》相比,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很多没有表和世家,因而其史论主要是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其中自然不乏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认识,所以史论可谓历史人物评价之方法与理论的宝库【39】。“太史公曰”评价人物注重从历史作用判断人物的功过是非,能做到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在内容上涉及了帝王与平民、大众与个人、个人与时势等方面【40】。就其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和难能可贵之处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史家都有所注意。如人们从《刺客列传》赞“立意较然,不欺其志”认识了刺客的主要特征,从《陈丞相世家》赞得出司马迁以“智谋”写陈平,从《田单列传》赞又拈出“奇”字作为司马迁写田单的主线,等等【41】。这方面的评价积累起来,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历史评价是很有意义的。
“太史公曰”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理论范畴和概念,比如,天人、古今、时势、理、道、通变、治乱、盛衰等等,都是后来史家经常使用的概念。如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刘知几评《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42】,批评司马迁开启了后来史书“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忘褒贬”的毛病。他对司马迁的批评是不对的,但可以看出史论以人事为主的特点已经形成了。清郝敬对司马迁关于项羽之败和魏国之亡的论赞很是赞赏,他说:“项羽之亡也,自谓天亡,而子长非之;魏之亡也,说者谓不用信陵君,而子长归诸天。或曰论成败者以人事为本,亦未审于成败之实也。项羽之强,其实可以不亡,而暴戾不仁,于天何怨?魏处强大之间,国无险隘,四面皆仇敌,其实必亡也。”【43】将这两篇论赞合看,就可看出司马迁所谓的“天”并不是与人事相对的有意志的天,而是指历史发展趋势。可以说,它们直接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宗旨,也较明确地表现了司马迁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后来史家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探讨不仅使司马迁的卓识日益明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天人之际和历史变化动力的历史理论。此外,对司马迁在论赞中体现的关于历史之“变”和“势”的思想,后来史家多有辨正,如柳宗元《封建论》、曾巩的《论势》,直到王夫之等,这一直是学者文人关注的问题。【44】清方苞评《六国年表》序说:“迁之所谓法者,政也,政必逐乎情与势。而迁近己而俗变相类,论卑而易行,乃情之不谋而同,势之不谋而反者也。”【45】就论述了政与势、情与势等关系。从这个探讨过程可见司马迁“太史公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除此之外,关于治乱兴衰、历史进程和古今关系的理论有很多都能从《史记》的“太史公曰”中找到源头。
三是史学理论的成就。有些理论是超越了史学学科,而对其他学科理论发展产生了影响的。如《十二诸侯年表》序提出的“义法”,往往被认为是后来桐城派散文家“义法”理论的源头。人们对史论艺术性的探讨也引发了很多文学理论上的讨论,如“风神”、“含蓄微婉”等文章风格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史记》的讨论研究中形成的。司马迁史论,不管是“太史公曰”,还是寓论断于序事之中,都有因事而发,不离事而言理,这是中国古代史论的一个鲜明特点,丰富了中国史学关于史论艺术和历史见识的理论。此外,人们对《史记》论赞内容和作用的某些认识启发了关于史家主体和客观历史事实的理论的形成。对史赞标准的论述,启发了关于史学批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的理论,对史书社会教育作用的强调深化了人们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揭示了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规律。
注释:
【1】据瞿林东《中国史学批评纵横·史论的艺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02页。
【2】现通行的中华书局《史记》三家注本有无“太史公曰”者,即《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但《陈涉世家》篇末的“褚先生曰”,据梁玉绳《〈史记〉志疑》、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为“太史公曰”之误。根据后人研究,“太史公曰”亦有经后人所窜改补写者,参看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中华书局1963年版;朱东润《史记考索·史赞质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参看漆侠《谈〈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读〈史记〉札记之二》,《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1—488页;肖黎《关于“太史公曰”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1期;张大可《简评史记论赞》,《史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关于《汉书》“赞曰”袭用“太史公曰”的各种情况,参看[韩]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陔余丛考》卷五《后汉书二》。
【6】《文心雕龙·史传》。
【7】《史通·论赞》。
【8】《宋书·范晔传》。
【9】参见白寿彝《〈后汉书·西域传·论〉书后》,《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8页。
【10】《史通·论赞》。
【11】《陔余丛考》卷五《后汉书二》。
【1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存目一”。
【13】《二酉园文集》卷二《古文短篇序》。
【14】《史评·凡例》何拜铭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第281册,齐鲁出社1996年版,第588页。
【15】《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创立体例》。
【16】《史通·论赞》。
【17】《后汉书·荀淑传》。
【18】以上均见《滹南遗老集》卷十二《史记辨惑》。
【19】《随园随笔》卷二《诸史类·班氏有谶纬陋习》。
【20】《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三。
【21】《史记题评》卷九二。
【22】白寿彝《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对《淮阴侯列传》“在历史叙述过程中表达论点”的方法析之甚详,可参看。
【23】《史记评注》卷十。
【24】《四史评议·史记评议》卷四《酷吏列传》。
【25】《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上海开明书店初版1948年版,第255—256页。
【26】《文史通义·史注》。
【27】近人研究《史记》论赞的著作,可参阅鲁实先《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岳麓书社1986版;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周虎林《司马迁及其史学》中之“《史记》‘太史公曰’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施人豪《〈史记〉论赞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等。
【28】以上二则均见《史记评注》卷一。
【29】《史记阐要·体例正变》。
【30】《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
【31】参阅施丁《王夫之对司马光史论的批评》,《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
【32】《史通·论赞》。
【33】《文史通义·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34】《史记评注》卷一《五帝本纪》。
【35】《经史辨体》史部《五帝本纪》。
【36】《史记考要》卷二。
【37】《焦氏笔乘》卷二《匈奴传赞》,丛书集成本。
【38】参阅《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前言》,张国光点校,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参见俞樟华《简评明清学者对〈史记〉论赞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40】参看施丁《司马迁评历史人物》,《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41】分见高《史记钞》卷三《刺客列传赞》。明人王鏊说:“知谋二字,断尽陈平一生”(《史记评林》引),清人林云铭曰:“智谋二字,一篇主脑”,“智谋是陈曲逆一生得力,不特善立功,且善自全”(《古文析义》)。李景星评《田单列传》说:“以奇字作骨,至赞语中始点明之。”(《史记评议》)
【42】《史通·杂说上》。
【43】《史记愚按》。
【44】参阅瞿林东《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学术研究》2004年第1期。
【45】《望溪先生文集》卷二《读史·书史记六国年表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