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4000000009

第9章 静观与其他修炼方法的关系(2)

(三)静观与忏悔的关系

忏悔是许多宗教通行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对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言行乃至思想都有一定的效果,所以,也是人类普通教育中所通行的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道歉、自我批评、悔过等都属于忏悔的一种方式。从生命的根本改变或回归的意义上看,忏悔这种方法到底有没有用,用处有多大呢?这要看人们是怎么进行忏悔的。

世界上有许多人把忏悔当做应付社会舆论压力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通过真诚地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决定改正错误。这种忏悔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也有许多宗教信徒,迫于信仰或教团压力也经常进行忏悔,他们熟知本教的教条、戒律,知道自己犯了哪一条,所以,能够很明确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要改过。但他并不是真诚的忏悔,他在承认错误的同时也告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人不可能做到的。他会想:我是一个人哪,我有人的权利和生活,我们怎么可以做到这些呢?所以他很自然地“一边忏悔,一边作恶”。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把宗教信仰作为一个生活形式或文化样式,作为自己获得社会归属的一种手段,他们所进行的忏悔许多时候是这种类型。当然,这也没有什么用处。

如果要想使自己的忏悔变得有意义,能使自己的心理、思想或行为发生有积极意义的改变,需要采取正确的忏悔方法。当然,不同的忏悔方法的实际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忏悔的程序不同,把忏悔分为有为的忏悔和无为的忏悔两大类别。二者在忏悔发起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都存在区别。

有为的忏悔的“有为”表现在三个方面:1.忏悔发起的原因是外在的,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违背了某些伦理原则、风俗习惯或宗教戒条,自己的思想、言语违反了某些理论观念等。也就是人们是以一个外在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错了,然后决定忏悔。2.忏悔的过程是决心改错,决心以正确的行为代替错误的行为,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代替错误的思想观念。比如,表示我以后不这样做了,不这样想了,我要如何做,如何想等。这个过程的实际做法有多种形式,有向权威人士表示的,比如向神职人员、道德高尚之士;还有的向受害者;有的则向自己。3.忏悔的结果是行为和言语、思想观念的改变,实现了用正确的新的行为方式、语言和思想替代旧的错误的行为方式、语言和思想。

有为的忏悔的根本缺陷与我们前面讲的其他修心方法一样,都不能真正地改变一个生命的本质,人们会继续陷在后天自我的泥沼内无法出来,也就是陷在观念和愿望控制之中。通过这种忏悔,人们不过是用一套思想和行为规范代替另一套思想和行为规范,旧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被清除,不过是被压入潜意识之中。所以,这种方法不能真正改变一个生命的本质。一个证据就是通过这种忏悔方法所取得的灵性进步是不牢固的,只要当事人换个环境,或思想一放松,原来的那些思想观念都会自动跑出来,立即被打回原形。同时,这种忏悔非常辛苦,努力改错的过程并不是愉悦的。

以往人们所从事的忏悔大部分都属于有为的忏悔,很少有人从事无为的忏悔。所谓无为的忏悔是带有静观的忏悔,人们在进行忏悔的时候,进行静观,彻底消除忏悔的原因。

带有静观的无为的忏悔的“无为”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1.忏悔发起的原因是内在的。他首先不再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言行、思想不符合任何外部的标准、准则而来忏悔的,而是由于发现自己的身心不静了,那种宁静、祥和、愉悦的心态失去了时,就来进行忏悔。换言之,只要发现自己有情绪反应,身体有不舒服的反应,就会立即进入忏悔。其次,这种忏悔已经认识到任何一个外部的标准、思想观点都是相对的,都会使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都不会使人真正改变,使人真正达道,所以,不再把任何观念、戒律、法理作为忏悔的前提、根据。

2.忏悔的过程就是静观。

3.忏悔的结果是彻底消除所谓犯错误的原因,使人们真正能够超越二元对立,即超越罪与非罪,祸与福,对与错,正与邪的对立,因此,能消除一切所谓的业障、罪责,使其瞬间陨灭。

对许多还没有深达无为法的思维高度的朋友来说,可以把这两种忏悔方法结合起来,也就是在进行有为的忏悔之后立即进行无为的忏悔。比如,当你发现自己违背了某个戒律之后,先好好忏悔一番,找找自己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使自己犯了错误,自己大脑中还有什么不符合要求的思想观念,等你找到这些观念之后,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是关键点),然后向自己所信奉的教主、圣人或神佛忏悔,并决定不要这些观念、愿望。这种忏悔在无意识中也能把大脑中的那些观念、愿望与自己真正的自己分开,并决定不要它们,从而也符合静观的基本理论和要求。或者直接按静观程序,静静地看着大脑中那个观念,或者静静地体察大脑中那个观念的活动、感受,等它消失。这样就会使你的忏悔更加有效,也能帮助你更快地达到无为的忏悔。

对许多不能接受无为式忏悔的朋友来说,我在这里再给你提个醒,也许会使自己的忏悔更有效些。

各位,一定要记住:无论怎样忏悔,忏悔的第一要义都是真诚。所谓真诚就是真心实意,忏悔的愿望要从心底发出。注意:是从心底发出,而不是从大脑发出。许多人的忏悔只是从大脑发出的,他只是发出一个观念“我错了,我犯了什么什么错,我要改正”。这整个过程是在大脑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忏悔朋友会知道,这种忏悔并没有什么用,人们会继续以前的错误。只有真正从心底发出的忏悔才会有效。很多朋友可能分不清“从心底发出”和“从大脑发出”这两种忏悔的区别,这个区别是一种程序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来体验它们之间的区别。“从心底发出”的忏悔在程序上要比“从大脑发出的”忏悔多一个程序,就是“从心底发出”的忏悔是从“心脏”这个位置发出的。由于当代教育的重点是观念和行为方式教育,这个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大脑极其发达,表现为思维能力空前发达、思想观念极其丰富。在这个教育中,心脏的信息、心理、精神方面功能被普遍忽视,甚至被否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心”理解为大脑,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大脑的活动。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用心去忏悔,就像许多人已经不知道如何用心去爱一样。各位要想知道如何用心忏悔,如何用心去爱,方法很简单,就是你把自己的意念放在心脏部位,体验心脏的感觉,从这里发出你的忏悔之念,发出你的爱意,就行了。只要你想到要这样做就自然能做到。当这样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奇迹。如果你经常这样做,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重大的不可思议的改变,当然是良性的改变:你真会知道人有良心,并体会到自己的良心越来越好。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的心脏只是一个信息发出组织,它发出的是一个意念,而不是一个观念或道理。道理、观念都是大脑的产物,而不是心脏的产物。心脏发出的信息(也就是我们的良知)常常会被大脑忽视,尤其是今天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许多人已经完全听不到心脏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声,良心。心脏发出的意念可以通过大脑转变为观念后输送出来传递给别人。比如,当我从心底决定要忏悔的时候,我的心底就会发出一个信息或无声的声音:我要忏悔!并会对那些观念发出排斥的意念。如果你接受了这个信息就告诉自己:我不要这样的思想观念,我不要这样的行为!我要坚决清除它们!这个意念只是一个决定,它并不提供理由,理由是大脑提供的。对于心脏的信息或心理活动与大脑的观念、心理活动之间的区别我们就讲这么多,我讲的到底是对是错,各位朋友可以自己去验证,自己体验几次,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当我们从心底发出忏悔的那一念后,我们就一定能够改正错误的思想和言行。

(四)静观与“向内找”的关系

社会上有一些修炼者经常谈“向内找”,认为能否“向内找”是修炼者和非修炼者之间的区别。从普通人的精神修养和修炼界的修炼来说,“向内找”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但实际上人们对“向内找”存在着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做法,结果当然也大不相同。

1.“向内找”在身心修养中的地位

在我个人多年身心修养的经历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一个人的人格是越来越完善,还是越来越残缺;德性和精神境界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言行是越来越合乎中道(中庸或中和),还是越来越极端、偏激;性格是越来越平和、圆融,还是越来越不平、不圆融;一个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不断上升还是不断下降,关键看这个人遇到矛盾冲突时是找别人的问题,还是找自己的问题。找自己的问题就叫向内找,找别人的问题就叫向外找。向外找就会使自己越来越自私自我,就会努力去维护自己的观点、利益,努力去改变别人,让别人来适应自己的观点、利益,让别人为自己放弃其本人的利益、观点,人的道德品质就会越来越恶劣,人生的境界就会越来越低,与社会和他人的冲突就会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张,性格就会越来越怪癖,极端者看所有的人和事都不顺眼,内心长期处于不平、焦虑状态,时间一长人就会生病,甚至一命呜呼。向内找的人会主动地去调整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别人,为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和观点,人的道德品质就会越来越完善,人生的境界就会越来越高,性格和脾气就会越来越好,社会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就会带着爱和善意来看待社会上和自己身边的一切。同时,如果一个人对向内找理解的较为深入,那么他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因此,就好像宇宙中有一个轮子一样,向内转就带着人的身体和灵魂向上升,向外转就带着人的身体和灵魂往下降,我们可以把这个“轮子”叫做“法轮”:佛法的轮子,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法轮常转”中的那个“法轮”,它代表着宇宙规则的运转,向外找可以看作是顺时针转(顺着人——心智系统——的惯性),向内找可以看作是逆时钟转(逆着人——心智系统——的惯性)。对许多一心想修炼得道,想圆满升天的人来说,这就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如果你是向外找,无论你修什么、信什么、做什么,都是白搭。无论你以何种理由(通常也就是自己所信宗教或这个团体成员给你提供的理由)向外找,对你所信奉的宗教和教法多么的虔诚,你都是白搭。相反,你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不相信什么修炼得道,不想什么圆满升天,如果你能坚持向内找,那么,你同样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会得道。

自古以来,所有圣贤在教人们修身养性时都告诉人们要向内找,虽然说法不同,实质为一,都是告诉人们是自己存在问题,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忏悔就是向内找的具体表现。毛主席也告诉共产党人要善于自我批评,一个不善于自我批评和改正自己错误的共产党员必定不是一个好的党员,必定不能不断进步,也早晚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种种损失和危害。历史上关于向内找的说法和做法很多,我们这里就不再一一评论,而只讲述我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我多年的观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每一个真诚的修炼者都知道,也都会向内找,但对向内找的理解差别却很大,表现为对向内找的方法本身的理解和向内找内容的理解差别都很大,这表现在人们给自己定下的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方法和范围相互间差别很大。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个相互间的差别实质上是修炼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就像学生学习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样,向内找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和几个小的阶段。

2.“向内找”的第一阶段

我们无论从何处开始学习向内找,都会很自然地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普通教育和人格修养过程中的向内找,也是一个未真正入门的修炼者的向内找。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把人做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从而为进入真正修炼的大门做准备。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连人都做不好,是谈不上修炼的。这个阶段的修炼者虽然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修炼阶段,也就是真正的改变一个生命的本质的阶段,但由于他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所以也可以算修炼,而且是比较艰苦的修炼。有为式的忏悔就属于这个阶段。无数人终其一生都不能跨越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一个真正修炼过程的向内找,进入这个阶段,一个人才开始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生命的历程,踏上生命回归之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两个阶段的区别,我们有必要首先把普通教育的方法和人们的自然反应模式讲一下。

3.普通教育的教育方法

我们的普通教育方法都是首先告诉人们一套做人的标准,告诉我们思想和行为要达到的标准:什么是正确的思想观念,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法,告诉要如此想、如此做,然后告诉人们如果达不到会有什么样不良后果,达到了会有什么好的后果。比如达到了就会成功,就会得利,就会受到表扬、尊重和奖励等,达不到就会失败,就会有损失,就会受到批评、轻视和惩罚等。这就是我们常规的教育教学方法、修养方法,也是所有宗教教育和修炼者最早能够理解和实行的修炼方法。这两种教育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被教导或所接受的观点不同,奖惩方式和结果不同而已。所以,如果你目前还是这样来理解修炼方法的,那么你就还是个普通人,还没有进入真正修炼的大门,属于做好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对什么是真正的好人的理解不同罢了,当然,处于这个阶段的修炼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也仅在于对什么是好人理解不同罢了。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要想达到常规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也是不容易的,无数人一生努力都达不到。许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越来越复杂,心越来越贪,距离那些标准就越来越远;也有很多人努力坚持做着,距那些标准会越来越近,但总感觉到无法完全达到那个目标,因此,就有很多人认为这些理想目标本身就是无法达到的,从而放弃了努力。对许多修炼者来说也是一样,当他把修炼理解为要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什么标准,行为方式上要达到什么标准时,也是常常在一个时间、一件事情上感到自己达到了标准,但到另一个时间另一个事情上,甚至在同样的事情上,又达不到标准了,由此常常陷入沮丧的境地。也就是说,他们要想达到自己所理解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常常感到目标遥不可及,人生过得很艰难,很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感觉到是自己不行,而很少有人去反思这种教育方式、修养方法本身的缺陷,也就很少有人能看出这种教育方法、修养方法、修炼方法的局限,从而常常陷入深深地自责当中,或常常以自己没有圣人之资质而宽慰自己和安慰别人。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要从普通人处理矛盾的方式来说明了。

4.普通人处理矛盾的方法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遇到矛盾时,遇到与他人的冲突时,遇到困难时,无论他受过什么教育,他一开始会按自然习惯,也就是我们从小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思维惯性,去找别人的问题,比如是别人说的话不对、行为不对、认识不对、想法不对、态度不对等等,他认为是因为别人的这些不对才造成自己的麻烦、困难和冲突。这是一个人的自然倾向,我们所有的人一生下来都是如此,也是我们思维的基本特征:向外找,找外部的原因,找别人的问题。也正由于如此,我们人类才会常常感到自己很委屈,自己是受害者,别人是施害者,从而不断加深自己的痛苦。还有人这样想: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另外的什么样的就好了,比如,别人如果这样做就好了,这个世界如果是这样的就好了……这样想就会使他感到自己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好人、好世道。这些都属于向外找,他们都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想法、做法、态度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都没有想到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想法、认识和做法。当然,也有人会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也有问题,但他感到这不是自己有意的,别人为什么要跟他计较呢?或者说社会上人人都是这样啊,他为什么就不能原谅我呢?或者说,虽然我不对,但对方也不对呀?从而又把矛头指向对方,指向外部。还有些对现实世界了解比较多的人会这样想:我的困难不是谁有意造成的,别人也不是有意要伤害我,这是由于我们人类的本性造成的,或我们这个民族整个想法、做法都错了造成的,因此,我们都应该这样想、这样做,如果都这样就好了。这些想法会使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存在严重问题,产生强烈的改造社会的愿望,这就是许多思想家或所谓的“圣贤”干的事情。这种人虽然认识到自己和社会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错的,要比前三类人高明,但他们也把人类和自己的问题归因于认识和行为,而没有想过无论我们自己或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我们都不会真正消灭矛盾和困难,只是把矛盾和困难转移了,形式变化了,常常是向更深处、更细微处发展了。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世界,无论是我们的思想、行为,还是客观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是永远存在且不断演化的,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看着一个矛盾要解决了,另一个矛盾却意外降临,常常是更大的矛盾把人们重新带入另一个困境。当我们在矛盾中解决矛盾时,矛盾永远存在,困难永远存在。

在上述四种情况中,人们都是在向外部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向自己的内在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法。向外找是我们人类思维的自然习惯,我们的心智或思维由此才自然倾向于改变他人和这个世界,想牢牢把握控制住他人和这个世界。这就是人类控制欲、占有欲、改造欲的根源,是痛苦的根源之一,也是我们人类相互之间一切矛盾、冲突、困难的根源。所以,我们说这种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困难越来越艰巨。

5.普通人的向内找

我们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有两个来源,一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二是智者和圣贤(包括各种教主)有意识提出来的思想理论。我们的教育内容和行为规则都是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地区和社会团体中长大,都通过各种方式接受了本地风俗习惯(其中主要是流行文化和流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的教育往往是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自然进行的,人们也就自然能够认同、遵循这些风俗习惯。当一个人走出自己的故乡,每到一地都存在着认同和遵从当地风俗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到了外地,还按自己所习惯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话,那么就很容易与当地人发生冲突,严重的会出人命。最愚蠢的做法则是批评当地人的习俗,认为它们是荒唐的、落后的、愚昧的,或者是下贱的、粗鄙的等等,甚至要求当地人改变这些习俗,这就要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甚至要打仗了。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其与别人发生思想和行为的冲突时,都在向外找,都在努力改变别人、维护自己。这时聪明的做法就是要把自己原来的想法和做法放在一边,尊重当地人的风俗,这样才能与当地人和谐相处,至少不会因习俗问题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这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向内找,改变自己,包容别人、顺从别人。

我们和他人相处时也是这样。如果你一直认为自己的认识、习惯、行为方式没有错,都是对的,跟你不一样的都是错的,不好的,那么你也麻烦了。这种人要么常常处于愤世嫉俗当中,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处于拧劲状态,活得很累,要么就是常常与人发生各种冲突,招惹无尽的麻烦。这种人无论他的思想观念是什么,人生追求是什么,都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好人,都会被自己的观念控制着不断的伤害着自己和别人。有智慧的人的做法不是这样的,他们知道如何去包容别人,如何去反思自己找到自己认识、思想的狭隘错误之处,找到别人的思想行为的正确合理之处,从而能够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并因此能够真正地从内心包容别人、理解别人,也就能在无意中改变别人,使别人也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向内找的最基本的奥妙。

历史上许多文化发达的民族都产生自己的智者、圣贤。这些智者、圣贤在看到人类(通常是自己的民族或国家)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痛苦之后,根据其所在社会人们的表现和面临的问题,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言行如果能够达到什么状态、标准,我们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他们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观点和行为原则,这些观点和原则往往非常切乎当时当地的实际,许多人认识到如果我们都按照这样想、这样做问题就能解决,所以,这些观点逐渐被大众接受,被作为一个地方、民族或国家教育自己后代的基本内容。

当一个人接受某种这类理论、理想体系之后,他的思维和言行也就开始发生变化,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自己所接受的理论作为标准到处去衡量别人和社会,当然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不顺眼、不正确的事情和思想,然后就批评别人和社会,想让他人和社会按他所接受的理论改变自己,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严重的会发动战争去改变别人。这当然也属于向外找。第二种情况是用自己所接受、理解的理论和标准用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努力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理论和理想的要求。这也属于向内找。这种向内找的方法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要比遵循风俗习惯难得多。因为,当我们决定接受某一理论、理想为自己思想和言行的标准的时候,我们已经形成了无数的观念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与本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次是自己从其他地方接受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肯定是与自己新接受的理论和理想体系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我们过去已经根据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无数的个人习惯、风格、秉性、脾气,这些东西都成为一种自动的机制在控制着我们的大脑和行为。即使我们非常真诚地想按照新的理想的理论和行为方式来生活,但当我们遇到矛盾、问题时,自然会按照个人的惯性和已有思想来反应,而不是按照自己新的理想、理论来反应。这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当他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后,他如何来对待这种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和方法。有人会这样想,看来我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我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习惯,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啊!这种人会很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还有人决心努力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决心克服自己的习惯。那么他就会启动自己的改错机制。那么他会如何做呢?

首先,他们在遇到矛盾和问题之后,当发现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和反应模式起作用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反应模式是不对的,并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其次,具体改变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忏悔式。就是自觉地进行忏悔,产生后悔心态,决心改过。这样他就能够把自己新接受、认同的理论和理想调动起来,并用它来重新解释事情,重新决定采取新的应对或反应方式。这样一来,他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用新的理论来解释事情,用新的标准来规范、改变自己的言行。即,用一套新的理论和规范来替代过去已有的思想观点、习惯和行为模式。这个过程是这样的:矛盾或问题→旧的反应模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反思自我→忏悔、后悔→新的观念和行为规范→重新认识矛盾和问题→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也就是我们常规教育条件下的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修炼的方式。

比如一个儒生知道并决定要达到“重义轻利”时,并不是他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在他遇到利益纷争和利益取舍时,他可能依然习惯性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把义放在一边。当他这样做了之后,如果他的心智足够敏感,就会立即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到“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那么他就会后悔,感到自己很没有用,并决心改正错误。他可以当场改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样效果最好,但许多人会决心下次一定改。当然下次也不一定就能改了,但经历过几次之后就可能改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遇到的问题是:当他决心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成就自己的义时,他大脑中会升出许多观念、理由劝他不要这样做。比如,别的儒生,比如某某大儒名人都没有这样做,我干吗这样做?我自己是需要这个利益的,没有这个利益我怎么生活?这个利益应该是我的,我拿走它天经地义,谁能说什么呢?我自己并不需要这个利益,但我的家人、孩子们是很需要的啊!我如果放弃这个利益,我的老婆一定会骂我的,我的朋友们一定会说我的。即使我要了这个利益,也并不代表我就不义了呀!虽然我和我的家人都可以不要这些利益,但我的组织、单位、朋友们却不能不要这些利益呀!大脑中会有很多观念起来,反对他这样做。这也是我们真正按照某种自认为正确的理论和理想生活、自我改造困难的地方。我们的大脑中会有无数观念阻止我们这样做。他要想真正地坚持自己的新理论和理想就必须跟这些观念做斗争,最后把那些新的观念和规范贯彻到自己的生活细节中去,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即使他丝毫没有修炼的概念也是一样。

二是直接改过式。有些根性很好的人,在发现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在起作用后,就能立即改正过来,用新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来应对矛盾和困难,中间无需经过忏悔。这种人就是行动力很强的人,今后入道也会比较容易。

这两种修养、改过的方式虽然稍有不同,但最终效果都是一样的,都会导致当事人的人格、品行不断完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道德境界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更好的人。

同类推荐
  •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 声乐理论与实践

    声乐理论与实践

    歌唱有益于身心健康、增强信心、焕发青春。歌唱是表现音乐灵魂和打动人们心灵的最佳手段。本书介绍了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技巧训练等声乐基础训练方面的知识;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不同表现特征、演唱特点做了介绍;介绍了一些学科对声乐教学的影响,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声乐艺术;在声乐教学实践这部分中,对于在歌唱中遇到的实际的问题,例如声部的界定问题;如何解决喉头上提、如何解决音色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在声乐训练实用指导这方面,强调了学习声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练声曲和歌曲分析,供大家参考。
  • 王军武剧作选

    王军武剧作选

    秦天行 经过大家的努力,集结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优秀之作的《长安戏剧文集》终于出版闼……
  •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洋洋近百篇,洒洒30余万字,记下了韦君琳在艺术领域求知、求进、求成、求精的步履和心得,记下了他对那些他所崇敬的前辈长者和同气相求的朋友们的艺术道路、生活剪影、多彩人生或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热门推荐
  •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本书集结2011年学术界在“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方面的优秀论述,话题涉及传播技术研究、传播理论研究、传播艺术研究、传播实务研究等。
  • 暗香不是梅

    暗香不是梅

    初时,在梅君还不认识他的时候,就已听说过他的大名。第一次见面,她问:“你是谁?”他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答道:“来杀你的人!”后来他说:“谁敢动她,我要他的命!”
  • 安缘世家:大小姐别跑

    安缘世家:大小姐别跑

    【《安缘世家》是小冷写的第一部连载小说,不喜勿喷】她,因血祭魂咒受到天雷重压而魂穿到异界;他,高冷面瘫,人称“七爷”,以七绝魂杀闻名。但是!所有的形象在她面前都全然崩塌……“大小姐!七爷来了!”“赶出去……”“大小姐!七爷又来了!”“……”“大小姐!”“我知道七爷又来了……”某女无奈扶额某爷一把揽住我们大小姐,“缘儿,抱抱~”“你不是抱着呢吗……”“那就亲亲~”某女满头黑线,心中腹诽:七爷你的高大上形象呢???崩了???某爷贼笑:小缘儿你到最后还不是我的囊中之物“七爷,你可愿陪我寻姐妹,重振我的‘月影’?”某爷笑:“好呀,那你是不是应该给点奖励呢?”翻身扑倒……
  • TFBOYS物语:醉红涯

    TFBOYS物语:醉红涯

    [主线凯初][支线源蓝,千然。]他们,是当红人气组合TFboys,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她们,是神的宠儿,三界之花,却为守护最初的心动而踏上舞台。当初堇遇上传说中最不冷静的高中生王俊凯,便决定了这场剪不断理还乱的石头缘。当闵蓝碰上可爱又犯二的王源,能否继续这一场朦朦胧胧欲说还休的镜中缘。当紫冰然化身为萝莉南染然,这对症下药的计谋,对上弟控的易烊千玺,是否会是一场碎琼乱玉处僧袍独归的凡尘缘。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到底他们的结局是怎样呢?
  • 极品仙夫

    极品仙夫

    她,异世一缕孤魂穿到修仙世家,睁眼已不再是花痴废物。"月月,你可要对人家负责"某妖孽男委屈的拉着被子,无辜的看着那个不可置信的女人,苏月头痛的扶额心里却翻天覆地"现在怎么办呢?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某男开始了漫漫追妻路。
  • 疯狂取经人

    疯狂取经人

    欺人道,戏娇娘,收高徒,逆天皇;诛仙弑佛哪家强?取经路上我更狂!……(本书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讲述一个变态“唐僧”的强势逆袭!主角姓陈,但不叫陈玄奘,请不要以《西游记》既定的思维来看待书中的人物,否则你就会陷入被无限惊喜轰炸的困境之中!)
  • 青春他来过

    青春他来过

    这是作者写的第一部关于三只的小说,内容纯属虚构,大家多多支持
  • 穿越无尽虚空

    穿越无尽虚空

    无限的世界无限穿越。畅游二次元穿越武侠问鼎漫威逍遥成仙
  • 穿越之极品皇后

    穿越之极品皇后

    为何穿越女儿身,这片天该怎么撑。谁在弹奏着古筝,远处传来战鼓声。学不会的女儿娇,最后为何握着刀。只要我还在九霄,这片天它能多高。谁是真心谁假意,身旁多少人离去。苍天都在为我泣,这一剑我斩天地。天困我在这红尘,看尽多少负心人。心中全都是伤痕,我要屠尽负心人。待我夺下这皇都,还要你做我的夫。一身本领使不出,日月星辰都在哭。谁说女子不如男,我要一刀斩金銮。九条龙都为谁盘,看我如何破天悬。整个天地都在抖,看你能压我多久。天下皇权皆在手,我要杀尽负我狗。三界皆笑我眼瞎,不要一切只要他。哪怕鲜花配蛤蟆,我也要给他个家。
  • 世界上的最后一朵玛格丽特

    世界上的最后一朵玛格丽特

    凌晗:“其实,我瞒着所有人喜欢了你好久,好久!仅仅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一句不经意间吐出的话语………就算没有得到你的回应,我也不后悔,因为我那么那么喜欢你。”凌晗总是那么善良,那么单纯,那么执着,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是使她收获爱情?还是会使她失去追求爱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