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意象
从信息存在形态上看,能够影响人的情绪、控制人的生命、使人执著于这个世界的东西,除观念和愿望外,还有一种经常被人忽视的东西,这就是意象。有些人一看到某种景象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而看到另一些景象则莫名其妙地恐惧,听到某种声音就莫名其妙地悲伤,而听到另一种声音则热血沸腾等,这些现象都和人们心中隐藏很深的意象相关。所谓意象就是那种能够重复引发人们某种特定情绪活动发生的景象、场景。这个情景一般是视觉情景,是特定的景物、人物和场面共同构成的;有时则伴随听觉情景,是一个音像复合体。
(二)意象的形成
那么,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意象是观念和愿望的复合体。首先,意象是没有被人们概念化的视觉、听觉经验,是观念的感性形态,是观念的一种。所谓没有被概念化就是我们还不能用语言来清晰地表达它,也就是它还没有被心智系统塞进一个概念中,一个判断中。其次,意象中包含着没有被意识到的意愿,或者说没有被观念化的愿望。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的体验和静观来验证它。如果我们仔细体察自己生活中意象活动的经历就会发现:意象的发生是与我们潜在的愿望有关的。我们在前面讲过人有许多愿望从来都没有被意识到,当这些愿望被满足时,人们会莫名其妙的高兴,当这些愿望受到威胁时,我们也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如果一种场景很自然的满足了某种潜在的愿望,那么人们自然就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如果被人们意识到了,就会被记住,自然就会执著于它。我们知道,获得某种体验的愿望是人的第一层次的愿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获得幸福体验的愿望和远离恐惧体验的愿望。虽然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两个愿望,但会很自然地对这两种体验产生执著,无意中希望能够多体验幸福的体验、远离恐惧的体验,或者得到其他积极的体验,远离其他消极的体验。当我们在某种情景下获得了幸福的体验、恐惧的体验或其他体验但我们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的时候,就会在无意中把那个情景作为幸福的原因或恐惧的原因,从而在无意中就记住这种场景并开始执著这种场景,也就是说被这种场景所控制。从此,一旦这种场景的记忆被激发,人们就会立即体验到那种情绪感受。这样的场景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
我有一个朋友,过去在心情特别烦恼、痛苦的时候,常常会在睡觉前自然地想到自己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下,天空悬着一弯明月,自己躺在一艘小船上,荡漾在荷花丛中,此时就会感觉很幸福,忘记烦恼忧愁,然后就不知不觉睡着了。这个意象是自然呈现的,是他内心潜在愿望的显化、意象化,表达的是他此时对宁静感的渴望,只是过去他对自己的这种渴望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有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在南京玄武湖散步,那天湖内正在进行一个大型节目的排练,所有的灯光都开放了,当我们站在湖内解放桥上时,立即感到进入了梦幻般的仙境。湖被桥和堤分为两个部分,西面光线明亮,璀璨多姿;东面朦朦胧胧、宁静幽雅,并且正好东面有一轮略带黄色的弯月悬挂在湖边远处的朦胧的山峦上,我的朋友被这种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内心充满感动。他问我更喜欢哪面的景色,我说我更喜欢西面明亮的景色,而他说他更喜欢东面幽暗的景色,看到这个画面他非常激动、非常幸福。他说这个画面与他过去经常想到的那个情景非常相似,躺在一艘小船上,非常宁静愉悦,现在有个小船就好了。我说东面的景色与你的忧郁的气质是一致的,你现在体察一下自己的心脏是什么感觉。他立即去静观,体验到心脏部位充满了刺刺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使他产生激动感、幸福感。我让他静观一下那个感觉,把它清理掉。静观了几秒钟后,他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变得宁静、舒服。后来又经过一次这样的静观,他感觉自己更喜欢西面的明亮的景色了。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朋友的心理意象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他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内在的渴望意象化,通过一个画面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当画面出现的时候,他就沉浸在此意象中,激动、幸福的情绪就出现了。这属于渴望宁静的一念(愿望)带来了宁静的心情,只是中间出现了一个宁静的意象作为中介。这个中介具有很好的心理暗示和引导功能,非常完美地满足、实现了他的愿望。二是当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几乎完全符合那个意象的场景时,他的情绪立即就激动了,产生了深深的幸福感。这时是那个意象被唤醒的结果,由于这个意象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幸福,所以,当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种意象时,那种幸福感就自然出现了。只是此时的幸福感不仅仅是宁静愿望被满足带来的,更重要的是那个意象被满足带来的,所以,他才会激动,产生强烈的幸福感,而如果仅仅是那个宁静的愿望被满足产生的则是宁静的愉悦感,其强度会很低很低,但却会很深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意象是大脑产生的,他在过去无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对这种意象的强烈执著,所以,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意外地看到这种意象,那个意象就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就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幸福感。当他去静观时就立即体验到这种幸福感实际上是一种刺刺的感觉,而且心脏部位很不舒服。此时他立即就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和这种情绪的有害性,所以就立即去清理这种情绪,他的心也就归于宁静了。这次静观对他的性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忧郁气质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变得更轻松愉悦,心胸也更为宽阔,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增加了许多。但由于导致他忧郁气质的愿望和观念还有一些没有清理干净,所以,他有时还会陷在那种忧郁的情绪中,但又经过一次静观后,他的抑郁的气质就被完全清理光,而且自然喜欢西面的明亮的风光。而我为什么喜欢西面明亮的景象呢?因为,我心中充满阳光,没有一丝忧郁的气质,也就是说没有会导致忧郁的观念和愿望存在,所以,我既可以很好地欣赏宁静幽雅的景象,但明亮璀璨的景象与我的心更趋一致。但这两种景象都不能控制我的心,我感觉很美,但却不激动。当我写到这句话时,我又体验到那种美感,我立即去体验这种感觉,静静地觉察着它,我看到、感觉到在我的身体的深处有一团物质,是这团物质产生了那种感觉,我静静地看着它,体验着它,然后它就消失了,我的身心归于完全的宁静和虚空。这里要补充的一句是:我过去也有一些抑郁的气质,在后来静观中不知不觉中就清空了。
除了视觉意象外,听觉意象形成的机制也是这样。当我们在某种情境之下听到某种音乐、某种声音产生了感动,比如欢乐、悲伤、痛苦、惊慌等情绪时,如果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那么在无意识中也会形成一种声音性的意象,以后一旦听到这种音乐、声音那种情绪就会升起。我在少年时第一次听到李谷一唱的《知音》这首歌时非常激动,被它深深地打动,身体上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感觉这首歌太好听了,以后每次听到这首歌时都会如此。在过去我只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却不知是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因为这首歌太好听了吧?直到有一天我无意识地开始哼它的调子,又体验到那种情绪时,我开始静观这种情绪,我发现令我感动的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这句话,过去这句歌词也经常在我脑海中回荡。我想我最初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心中一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寻找人生的知音,或者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我当时和以后都没有这种明确的意识,我的交友面一直很窄,从没有有意识地去寻找什么知音,也很少会想到让别人理解我,所以,我几乎意识不到我需要别人的理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对知音的渴望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这从我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我没有酒肉朋友,我的朋友一定都是谈得来,相互之间是彼此欣赏的,欣赏的也一定是思想、精神的方面的东西。而这一切是在无意识之中发生的,我没有有意地去引导自己这么做。也就是说,我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寻找知音的愿望,但这个愿望确实存在在我的大脑里,而且长期控制着我的交往行为。这就是一段音乐、声响在与人们的某种潜在的愿望相遇的时候,必定会引发我们的情绪,在我们不知道其中缘由的时候,会将那段音乐和声音转化为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就会成为控制我们生命、情绪、情感的因素。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也就静观清理了它,以后再听到那首歌时,就没有反应了。
所以,意象具有几个基本构成要素:视觉听觉场景、潜在的愿望、情绪体验、唤醒记忆的符号。因此,意象来自一个存在情绪活动的生活场景,但不是所有的生活场景和情绪场景都能形成意象,只有那些存在潜在愿望,所引发的情绪被我们意识到时,那种场景才能形成意象。
我们大脑中所有的意象的形成都源于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一次经历,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经历,也可以是在影视作品中获得的经历,可能是童年经历,也可能是成人之后的经历。形成意象的景象可以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一个独立情景,也可以是几个独立情景的组合,或是在真实情景基础上的想象。那些组合性的意象和想象性的意象的形成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能够满足他某些愿望的场景,所以就自己制造了一种场景,其中的原理也同样出现在梦境中。我们的许多梦境就是这样构成的,有一个潜在的愿望从来都没有被自己意识到过,或者过去曾被自己意识到但又被理智压入潜意识,它很强烈,就自己寻找表现自己的窗口,就这样构成了一个梦境。尤其是那些经常出现的梦境很可能就是这样构成的。所以,我每次做梦,如果醒后我发现自己在梦中有情绪活动,那么我就仔细体察这种情绪活动是如何发生的,仔细寻找这个梦境背后的潜在的愿望,这帮助我认识到和清除许多愿望和恐惧。
(三)意象对人生的意义
一个意象一旦形成就成为控制人的身心活动的一个独立的力量。意象控制人的身心活动的方式也是通过情绪实现的。一种意象在人的大脑中活动的次数越多,所积累的情绪物质越厚,所引发的情绪强度越大,带给人的喜悦(如果被满足)和痛苦(如果没实现)就越大。如果这种意象是指向一个现实的事物,那么他对该事物就会形成强烈的执著,深深地渴望得到那个东西,拥有那个东西,非常害怕失去它;或者非常害怕那个东西,极力想远离那个东西。如果是指向一个人就会使他深深地爱着那个人,非常害怕失去他的爱,哪怕他根本就没有得到那个人的爱,他也会幻想那个人是爱他的,由此使他很难在心里放下那个人。当然,如果引发意象的是一种负面的情绪,那么他就会害怕那个东西或那个人,可能那个东西和人从没有对他造成真正的伤害,他也一样会害怕它。我们许多人从没见过鬼,更没有被鬼伤害过,所以,从人生经验的角度看,人们都不应该怕鬼。但由于许多人在电视、电影中看到与“鬼”有关的阴森的场景,并看到主人公在这种场景下的惊恐样子,就此形成一个与阴森恐怖有关的意象。以后只要见到与这种意象相似的场景都会害怕,从心底升起恐惧感。当一个人形成这种恐怖的意象之后,也会被这种意象控制住。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此种意象一旦升起,人们就感受到恐惧的情绪,而且还表现为一种非常奇特的心理:害怕见到这种场景,同时又深深被这种场景所吸引,一旦看到这种场景、画面就被吸引,不愿离开。这就是他们已经被这种场景、意象、体验控制住了的表现。这就是许多人非常害怕看恐怖片,同时又经常看恐怖片的原因。意象的这种情况与观念和愿望的运作规律是一样的。害怕的心理会将害怕的东西吸引来,也会被害怕的东西所吸引。所以,人不仅会贪念那些幸福的情绪体验,不愿离开相关的对象,也会贪念那些恐惧、痛苦的情绪体验,不愿离开相关的对象。这也是许多人会不断地重复那些悲痛、惊恐画面、事件的原因,不断重复人生悲剧的缘由:他在努力排斥那些体验的同时,也被那些体验深深吸引,以至于必须经常被提起和重复,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只是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后面的这种心理和心理需要的存在罢了。
由于意象对人的生命、身心的控制是非常隐秘的,因此力量相对于我们明确意识到的愿望、观念就更加强大,更难清除。所以,如果一个人被某种意象深深的控制就会形成某种所谓的心理或精神疾病,会对一个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从修炼的角度看,这些潜在的愿望和意象都是很难被意识到的,因此很难被修去的。这也是过去很少有修炼者谈论意象问题的原因。我今天把这个问题特别地提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朋友们的注意,使自己不再受那些意象的控制,终身被其控制,为其乐为其忧,而不知其为何。
(四)如何摆脱意象的控制
由于意象的产生的根源在于潜在的愿望和恐惧,如果我们明白了一个意象的内在根源,也就是找到其背后的潜在愿望,那么这个意象对我们的控制也就减弱了。精神分析学家正是通过帮助病人认识到某种特定意象背后的愿望和恐惧而帮助人们解除心理痛苦。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只是会减轻人们的痛苦,让人们能够控制它,恢复到正常人被愿望控制的状态,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相关的痛苦。因为,这个治疗过程的核心是把潜在的愿望和恐惧转化为普通的愿望和恐惧,也就是被意识到的愿望和恐惧。佛学中有一种内观方法,也是引导学者通过静心、思维来了解自己的思维运作过程和情绪运作过程,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潜藏的愿望,以此帮助学者达到控制自己情绪平静自己心灵的目的。这个方法目前在心理医疗学界正在被人们认识和推广。
但一个愿望和恐惧被意识到并不能被消除,一旦遇到相关刺激,这些愿望和恐惧还会引发我们的情绪活动,控制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只是我们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因此它的控制力被大大降低,我们的思维能够控制它了。要想彻底解除一个愿望和恐惧对我们生命的控制,就只有静观。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被一个意象控制了呢?方法也很简单,如果我们见到某种场景、听到某种声音语调就会感动、激动、紧张、害怕,而大脑中此时却找不到一个明显的观念或愿望在活动,这就说明我们的心中存在着某种意象,我们是被这种意象所吸引、所控制。此时我们首先要努力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然后仔细体察自己的情绪,主要是心脏里的感受,让心逐渐能够静下来。然后就仔细体察大脑活动,等待着念头的出现,哪怕是一闪即逝的念头,那个念头常常就会指向那个深藏着的愿望,等你找到它的时候,就把它表述出来,同时静静地看着它,等它消失,问题也就解决了。有些时候,可能会很长时间找不到那个深藏的愿望,因此就无法摆脱那个意象的控制,但只要你坚持每次相关的情绪起来都去静观,并能仔细分析引发自己情绪发生的那个情景,仔细体察自己在此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就一定能够把它找出来并清除掉,以后就再也不会受此种意象的苦了。当然,相反的情况我们也要注意,就是那些会引发我们高兴、愉快、激动的意象,因为这种情况常常会被忽视,人很容易沉浸在高兴的情绪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引发我们高兴的意象依然是意象,依然是控制我们生命的东西,是后天自我的组成部分,也是要通过静观清除的。
我一个朋友在三岁时就被送入全托幼儿园,这种行为给他带来分离的痛苦,使他的整个童年阶段都充满分离的痛苦,从此与父母在一起就成为他最强烈的人生愿望,这又成为他的另一个痛苦之源。由此使他对分离、离别产生深深的恐惧,抗拒一切分离,每次跟任何一个建立了感情的人、物的分离都会给他带来深深的痛苦;但同时,他又被这种分离的痛苦所深深地吸引,以至于他所向往的美好爱情故事都是那种以离别为结果的悲剧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幼儿园最后半年的开始,他们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在花坛里种一颗向日葵,并说等到向日葵开放的时候,你们就毕业了,就可以每天都跟父母在一起了。老师给大家描述的这个意象深深地吸引了他,从此他每天都会去反复看他所种下的那颗向日葵,看到向日葵一天天长大,他很兴奋,这种对幸福的期待在无意中结束了他的童年的痛苦经历,使他的幼儿园最后半年过得很愉快。从此,向日葵就成为他心中最美的花朵,一看到向日葵就会从内心莫名其妙的感动,一种幸福感自然涌出,其强度与看到、听到、想到离别所产生的痛苦感一样。当他跟我讲自己的这段经历的时候,我就跟他讲了其中的道理,他理解、相信了我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这种情况。直到有一天在他再次因分离的恐惧使他产生极度的痛苦时,我带他一起静观,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痛苦的原因,因为他看到了其痛苦发生的内在机制。后来我又多次带他一起静观,每次静观后,其痛苦的程度都有所减轻,从不能控制到能够控制,再到比较轻微。由于他从内心还没有痛下决心,把与分离有关的一切观念、愿望统统清除,对其还有某些留念,才使他静观多次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相信他终有一天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也告诉他对向日葵的依恋实际上也是那段经历给自己带来的伤害的另一个表现,实际上他也是被那种感觉控制住了。通过静观,那种由向日葵所带来的幸福感、激动感也基本清除了。
上述个案中,我的朋友因童年被强行隔断了与父母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痛苦体验,使他在离别和痛苦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离别就成为痛苦的象征,由此对离别的景象产生强烈的害怕、恐惧,并对团圆的景象产生强烈的渴望,每一次离别都会产生强烈的痛苦感,每一次团圆则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作为儿童他是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这种恐惧和渴望的,所以就被这种恐惧和渴望牢牢地控制着,给他带来说不尽的痛苦。首先,他很自然地把分离的痛苦感扩散到他遇到的所有的离别场景,并把这种离别场景编入到他对未来生活的所有想象中,所以,他的整个人生的底色性情调都是悲伤的、哀愁的,幸福和快乐不过是偶尔的点缀。这表现在他在过去最经常的情绪活动就是不可遏制的痛哭,经常沉浸在心碎的痛苦体验中,这对他的心脏也产生严重的伤害。如果他一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并把它解决了,那么他的整个人生必将是悲剧的。值得庆幸的是,他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问题也解决得差不多了,我相信一定会彻底解决的。他对向日葵的依恋是来自对团圆的渴望,对他来说,向日葵的开放之日就是他与父母团圆之时,所以,向日葵就是他美好愿望的象征。同样,由于他过去对其中的道理一无所知,对自己对团圆的渴望一无所知,所以,才导致他虽然离开幼儿园几十年,向日葵的象征意义,所带来的美好意象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