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曾指出:历史“是今天的社会跟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由于历史常常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鉴古可以知今、鉴往可以知来。另一方面,与“鉴古知今”相对应的还有一个“知今通古”、思来知往的问题。
博古有利于通今,知今也有利于通古,了解现实考试也有助于理解和通晓古代的一些制度和史实。历史与现实是贯通互动的,科举学研究中也存在着古今互通的问题。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了解各种考试活动的实际过程,必然有利于我们理解科举史上的一些制度、思想和活动,看待历史问题就会更深入一些,也更容易找准科举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使之获得更大的动力和活力。对现实的考试活动了解不多,就不易理解历史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虽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基本的人性和心理却没有根本的改变,因此现在人们品《三国》、讲《论语》,还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考试制度与活动也是这样,了解当今的考试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科举。
研究历史既要沉潜学问,也应要有现实关怀。所谓现实关怀,就是要有了解现代社会的意识,要有关注现实的情怀。一般来说,“通于古者窒于今,长于论者短于用”。研究者潜心静气埋首于过往的世界,相对地也就不可能花多少心思去探究今天的社会,有时便会出现“窒于今”的情况。实际上,一个人越了解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也就越容易认识历史上相似问题的真相,在一定意义上,古与今是互补为用的。沉潜学问与关注现实两者的关系应辩证地看待,如果纯粹从时间上来看,关注现实必然会部分占用原本可以用来进行历史研究的时间,但若从研究的深度和视界的开阔来看,关注现实最终不一定会影响历史研究成果的产出。因为过去的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并没有完全过去,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事物常常延伸和潜藏于现实之中。“科举”虽已凝固为“过去”,但它却是遗传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且这一元素又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我在治科举学的过程中,深感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自己对科举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因而可以较为全面地看待科举。
例如,现代大学入学考试长久实行后所衍生的问题,对我们认识科举时代的一些现象大有裨益。当代高考中出偏题怪题的问题,与八股文后来走向穷途末路如出一辙。在科举考试以重要正大问题来考选真才与维持试题难度以便区分录取之间,存在着一对两难问题。从理论上说,最好是用一些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或经书中的重要道理来设问,可以更好地选拔有用之才。可从命题的实际运作来看,考试制度实行较长时期后,几乎是必然要出偏题甚至怪题,不如此则不足以防止猜题和押题,也无法拉开距离从众多考生中挑选优秀者。明清两代八股文命题和作文从明白正大走向险僻偏难也体现了命题作文的内在演变趋势,为了避免重复命题,八股文从“纯正典雅”、“清真雅正”日渐滑向奇僻诡怪,以致后来截搭题的大量出现,都是为了防止被考生猜题押中而采用的应对措施。在竞争激烈的选拔性考试中,为了保持区分度和难度,考官往往不按常规命题以扩大命题的范围,考生则迎合新内容和题型想出新对策,于是便会出现水涨船高、层层加码的试题趋难现象。这些都是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所存在的共同特征。多数情况下,其实并不是考官要故意刁难考生。与此相关,宋代和清代科场,最初都规定命题不得重出,后来解除了这一限制。整个明代和清初科举,原先只考一经,后来发展到五经全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为了维持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仅此一例,便可见了解现实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对我们理解科举史上一些现象很有助益。
另一方面,多年来,中国人对科举制的态度也往往深受现实的制约,从对科举不遗余力的批判到主张对科举制平反,从一般的科举研究到“科举学”的构建,皆与时事、社会背景的变迁密切相关。1905年以来,占支配地位的对科举制的评价意见,主要不是根据科举制的全貌,也常常不是来自学术本身,而是受制于清末人士单一的科举批判观,并源于对中国考试选才的现实利弊的观察与判断。一百年来,人们据以评论科举制的语境发生了多次变化,从废科举后的反科举语境到二三十年代的重建文官考试制度语境,从六七十年代的批判高考语境到80年代的恢复高考和重建公务员考试制度语境,再到90年代的批判“应试教育”和反思传统文化语境,大体可以看作评价科举制的语境变迁史。语境不同,科举制在评价者心目中的面貌也有所变化。20世纪中国人对科举的评价总体上逐渐从片面走向公允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有关。21世纪初叶,中国对科举制的评价仍将处在现实考试所呈现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的影响之下。
科举学不仅关注科举史研究,而且关注科举研究本身学术史的回顾。古代科举学史很值得深入研究,而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20世纪中国科举研究史也值得加以总结。博士弟子陈兴德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出身,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努力向学,根据他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让他选择《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作为博士论文题目。由于20世纪有关科举的言论和评价五花八门,不易驾驭,兴德博士写作史论结合,尽力而为,多有可观。本书可以说是20世纪科举评价史,接近于20世纪中国的科举学史,但又不等同于科举学史。只是本书从教育学角度论述居多,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角度考察还有待深入。然喜其能述百年科举评价之起伏,以为未来科举研究之参考,且本书的出版为科举学“大厦”添砖加瓦,将使科举学丛书继续壮大,故乐为志数语,作序卷首。
(本文为陈兴德著《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