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大河,也有小河。小河很多,曲曲弯弯流着,通向大河。站在我家前门望去,不远处就有一条小河。这是流经我们村庄的河流,与我们的生活特别密切相关。在流经村庄的这一段,为了村路相通、交通不断,总共修建了五座石桥,除了一座名叫“凉伞桥”是桥身高高隆起的石拱桥外,其他的几座都是两块大石板架起的石板桥。从我家出门往左拐几分钟,就到“上丰桥”。这座桥位置特别重要,一边连着旧街道,从桥头到街尾,路面都铺着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板路两边是连排的木房子,开着饭馆、豆腐店、裁缝店、杂货店等等;桥的另一边通向“公社”,沿路散落几栋新式的砖木结构楼房,大致有邮电局、供销社、药店、百货店之类。我家就夹在邮电局和百货店之间,不过并没有紧紧相邻,还隔着几块田园。这就算是新的街道啦:由于处在新旧街道中间,又是政府修建主干道后的组成部分,在原有的石板上再架上木头,加宽了桥面,使得老祖宗传下来的“上半桥”表面上看上去则成了两旁都有护栏的新木桥。在街道那端桥头有几棵百年荔枝树,足有三层楼房高,树冠有篮球场那么大,树下摆几处两块石头搭一块石板的凳子供人们歇息,还有几个小摊小贩在这里叫卖香烟、瓜子、甘蔗等等,便成了乡邻间休闲聚会的好场所。
旧街道那端沿着石头的桥墩铺下去一道宽阔的石阶,一直铺进水里,几乎到达水底,让人们下河十分方便。这里的河面也宽,足有两个篮球场拼接起来那么宽大,也就能够容纳很多水上活动。有这么多好处,这里的桥和桥下的河水便成了村里人喜欢活动的地方,也就比其他的河段热闹很多;这里的河水也就比其他地方经历了更多的往事……
生产队在河的下游有几片水田,每每要去那些田里劳作时,队员们都会显得轻快些,因为队里有一艘木船,可以停在桥下的台阶处,除了运送肥料、农药等货物外,队员们从家里出来也会把农具搁在船上,空手轻松地走去;收获季节,那些田里收割的稻谷自然也可以用船运回来,队员们就少了肩挑的劳苦。
划龙舟是家乡最大、最热闹的娱乐活动。端午节前一个月,各村就会把龙舟修饰一新;按捺不住的大孩子一到傍晚就先把锣鼓敲打一通,各个村庄遥相呼应、此起彼伏,早早就营造出一派充盈天地间、浸透在河水里的欢快氛围。到节前几天,有的龙舟就下水了,叫做“试水”。我们村中就有这条河,龙舟下水自然方便;我们村又是大村,包括几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不甘示弱,都建造了龙舟,总共就有四五艘;下到河里后,每天傍晚也就总要往下游划上几个来回。其他河段人烟稀少,只有桥这附近河道两旁都是房屋,桥面又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因此龙舟划到这一带时锣鼓声会敲得震天响;都是同宗自家兄弟的几艘船也会拼命竞赛,活生生把河水划出汹涌的波浪,木桨带起的白花花的浪花裹着水雾,真像蛟龙在河中腾云驾雾般壮观。
真正划龙舟的日子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初五结束。祖宗们传下来规矩,整个旗山脚下的上街乡分成两大片,以“十四门桥”为界,初一到初四属闽江方向河段的相关村庄在“河堤河”竞渡;属乌龙江方向河段的相关村庄则在名叫“黄岐头”的河面竞渡;到初五那天,再全部集中到“黄岐头”河段,来个大展示大竞赛、大团圆后结束。
各村都把龙舟竞渡看得很重,看作与村庄名声、与村庄的荣辱直接关联的大事,大家都会凑钱请最好的工匠造船,挑选村里最强壮的青壮年上阵;村里还会置办“龙舟饭”,免费供划船的队员们放开肚皮饱餐;竞赛中间,还会挑去点心,让队员们及时增加营养补充体力。因此,到那几天,各家各户都会尽量到现场观看、助威,河流两岸人山人海,鞭炮声、锣鼓声、呐喊声常常混杂成一片,震得地动山摇,震得人热血沸腾,震得河水汹涌澎湃。
我们村人多势众,龙舟队伍也强壮,每每总会有机会取胜。取胜后凯旋,龙舟在河道里游动,乡亲们在岸上奔跑、欢呼,到“上丰桥”附近,也总要再来一番“表演赛”,这条河水又被搅得波卷浪翻,飞云飘雾。
谁也没想到,“文革”开始不久,竟会拿“龙舟”开刀问斩!上头给龙舟列数了几大罪状,首推“龙”是封建主义产物,只有和皇帝有关的才冠以“龙”,比如龙袍、龙椅、龙庭,龙舟自然也在此列;另外还有宗族观念,影响革命大团结等等。乡亲们曾经偷偷地把龙舟沉到河底,大家众志成城,任凭威逼利诱都不肯说出藏舟的秘密。然而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还是被专门的搜查队在河道中探测出来,并被拖去造船厂拆散。龙舟被拖去的时刻,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把河道两旁挤得满满的,大家都板着脸,瞪大眼珠,咬紧牙关,默默进行着无声的抗议。这一“革命”,使得整整十多年河道上消失了龙舟的身影,也使得乡亲们整整十多年没有了以往的欢乐。其中有些日子,一些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会以农用的木船代替,吆吆喝喝地在河道划上几个来回,那也不过是聊以解闷而已——既没有那种蛟龙过江的气势,也没有几个助威的观众,河道上也不见有多少的波浪起伏。
那时的河水也很清净。两岸农家都会修个小石阶,或者搭个木条板贴进水面,淘米、洗菜、洗衣、洗物都就近利用身边的河水。河水是流动的,洗过的脏水似乎很快就流走了,因此不少人家还会从河里挑水回家煮饭烧水。
桥下的河面也是游泳的好地方,有宽阔干净的台阶,正好放置鞋子、衣服之类;下水也方便,因此夏天常常人声鼎沸,大家在河里尽情地游泳、戏水、歇息、聊天,自由自在地感受一份母亲河赐予的舒适与快乐。
我也常去河里游泳。在池塘学会游泳后,就慢慢觉得池塘太小了,太平静了,也太安静了,除了经常图方便下去泡上一阵,游上几圈,有时间还是喜欢来到河里,加入喧闹的人群,和大家一起击打浪花,说天谈地,共同感受其乐融融。
河里也有一些产品。每天都有一些乡亲坐在岸边的荔枝树下,往河里抛下鱼钩,专注地垂钓。逢年过节,总有几艘木船按照划分好的河段,在河里撒下渔网,捕捞河鱼,最后集中收获的成果,再分配给每家每户。我和小伙伴们只能折腾些小玩艺,最常见的便是结合游泳、戏水,用脚尖探测河底,发现有河蚌的时候翻个身子扎下去,用手把它挖上来;再有就是在桥墩和石阶上的石缝里寻找田螺和小虾,水很清,清澈得什么都看得见,只要发现它们就很容易抓获;也正因为这一点,往往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
有一回,我的小伙伴在河里游玩得正欢,忽然大叫一声窜到岸边,惊恐地说看到蛇了,吓得大家赶紧上岸,一起往清澈的河水里寻找好久,才发现原来是一条乌黑的鳝鱼。还有一回,大家游着游着,一位小伙伴抓紧裤管跑上岸,笑喊说有条鱼钻进他的裤管,被他关在里面了。结果拨开裤管后,却掉下来一条真真切切的老蛇,当场吓得他目瞪口呆,也吓得我们好长一段时间再也不敢泡到河里。还好那是一条没有毒的水蛇,并且只是友好地访问他一回,并没有咬他一口。
这样的河,在其他的村庄也有;这样的事,全是家乡每条河里也会发生的寻常事,但它就是家乡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