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
1956年,我们这个干旱地区少见地多下了几场雨,秋天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兴泉高小建成后,成为全县唯一全新的学校。这个新学校脱离了旧庙式的校舍,窗子也安装上了玻璃,不再用纸糊了。校舍的门窗全用天蓝色的油漆刷得崭崭一新,墙壁也用白灰粉刷了,再不是仅用泥土抹光的。教室是标准大小,前后开窗、两门进出,高大敞亮多了。这样一座崭新的学校,听说当时就将建设目标确定为全县仅有的几所中心小学之一。调来的老师,也是全县有名的精兵强将。校长是从福禄水随校迁来的马统朝校长,他黑黑的面堂,矮矮的个子,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走起路来一路小跑;他精神干练,治校有方,据说是算术专家,小学算术他教了多年已经烂熟于心了。不论何时,学生有难题,他总会有问必答,三言两语,学生就豁然开朗。新调来的老师有郭天寿、王仲科、席丽英等,还有几位从天津来支边的青年老师,如许文章、纪青波、李宜祖等。外来的支边教师都很年轻,富有活力,是推广普通话的得力助手。他们工作认真、教学负责,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尊敬。他们经受了大西北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洗礼,经历了大炼钢铁的磨炼,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饥荒,把青春献给了大西北。有的教师终身留在西北,如李宜祖老师。李老师教学认真,为人厚道,虽有胃痛的毛病,但是从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他扎根兴泉,最后把生命也献给了兴泉的教育事业。当然,兴泉的村民很感激他,把他埋在高高的山坡上,让他永远能看得见校园,看得见他所热爱的事业。
这座新学校的落成,使得兴泉村的面貌也为之一新。
新学校、新教员、新面貌,对于我们渴望求知的莘莘学子来说,真可谓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绝好条件了。我已初小毕业,在自家和亲戚当中来说,已可算得上是小小的知识分子了。但我深知,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小小的一滴水珠。所以,我暗下决心:要想自己学有所成,必须坚持,绝不能浅尝辄止。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对我来说,唯一能架起桥梁的行动就是刻苦读书,继续深造,绝不辍止。
崭新的兴泉小学,有极强的吸引力,除从原福禄水完小与学校一同迁来的五、六年级的学生外,还吸引了寿鹿山麓周边的不少学生,更有芳草、条山的学生纷纷奔来。通过考试,六年级收编了两个班,五年级收编了两个班。生源广泛,可以说人才济济。在这样一个崭新的环境里,教师都干劲十足,力争要教出好成绩;学生们都心照不宣地努力学习,竞争非常激烈,生怕稍一疏忽就会落伍。记得我们班的曾继伟、李保卫、高延明、李林花、王建国、马珍等同学都很聪明,且很努力,大家你追我赶,成绩在班上常常交替领先。但是,我也不甘落后,我恪守“勤能补拙”,不仅赶上了他们,有时还能超过他们。记得曾继伟上进心特强,每每课堂提问时,我刚要举手,他已经站起来了。但是,他有点口吃,一紧张就说不流利,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只好让他先坐下,继而由我流利而清楚地回答问题。由此,曾继伟常常和我闹些小意见,我意识到了就尽量注意,避免难堪。
1957年的年景也不算太差,还能吃到粮食。
六年级时,我的家境开始有了转机。我大哥给我们娶了个好大嫂,我总算能按时吃上饭菜了,这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我情绪稳定了,那些为吃饭而生的烦恼几乎消除殆尽,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了。除确保将各门功课学懂记会外,我开始大量阅读小说并写下我的心得。那时,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看小说写心得,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下午课外活动时,老师往往要把我们从教室里赶出去活动。当时,我们互相交流议论读书所得,已经形成一种风气。稍有空闲,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看到的人物、情节、景物描写等等讲给大家听,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保尔等英雄人物,以及古典文学作品里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人人心中的偶像、口头传颂的榜样。我们从教室讨论到操场,又从操场讨论到教室,那情景至今还令我难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鞭策下,同学们精力旺盛,学习更努力了,学校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更加突出,老师大加赞扬,同学们也都心悦诚服。
读高小时,尽管我还没有出过远门,仅在本村就读,但是我的家庭已经有了好的转机:精明能干的大嫂把一个破碎不堪的家庭操持得日渐起色,父亲也早已戒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在农业社成为德高望重的老农,而我则能按时吃上三餐了。虽然还没有穿上像样的衣服,但那时我的身上已不再是破皮烂张,全身上下都被贤惠而能干的大嫂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了。人活在世上最可贵的是要自尊,至此,我才觉得有脸面在学校、村上的公共场所露脸了,比如文艺演出、耍社火、打篮球、参加体育比赛等等,我再不是外露屁股和膝盖,光着脚板的丑小子了。只是高小要比初小学习费用更高,家里仍然没有宽余的财力供应我、满足我。二哥、三哥都已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娶的年龄了,当时的农业合作社根本分不到钱,三哥虽然进了手工联社,但是18元的月薪除了供家里花销外,还要积极筹备成家,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好意思再向他们张口要钱了。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我自小穷惯了,这些困难对我没有多少压力。拿破仑说过:“人生如河流,我不怕逆水行舟。”我虽不比拿破仑,但是,困难面前我是不会退缩的。我一边坚持搞好学习,一边谋划着挣钱的路子。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和忧愁的锻炼价值。兴泉当时有一个砖瓦厂,好像是县手工联社组织办的,端砖做瓦的匠工大都是甘谷人,活计全是手工。他们干活特别吃苦,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端倒砖坯子,大约10点钟端倒完毕。接着,他们翻土、拾坯子、码坯子、挑水泡土。土堆渗泡好后就开始翻拌,这项工作要翻来覆去翻拌多次,一直到泥土干湿合适、翻拌均匀、柔如面团,且切面无蜂窝才算精到恰当,合格待用。用这样的泥团端倒出的坯子才不走形,棱角方正,烧出的砖才结实耐用。那种劳动的强度太大了,每天都要干十五六个小时,而且挑水要从20多米深的边渠里往上挑,体力弱的人确实挑不动。但是,金钱的诱惑力很大,他们如果平均每人每天完成500块砖坯,就可获得15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我一有空闲,就在那儿观察他们的劳动过程。几天过后,我就和一个姓李的匠工商量,由我给他挑水,按担付钱。他只给5分,我嫌太少;他不肯多给。经再三磨合,我们洽谈的结果为每担水6分钱。我略略算计:我每天用一个多小时给他挑十五六担水,就可挣一元钱,我的学习费用就阔绰得多了。我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了,又自小受苦磨炼,身体结实着呢,再说吃苦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
言必行,行必果,只要你承诺“行”,就必须走下去。我主动接受了挑水的任务,才干了几天,两个肩膀就全压肿了。每天刚开始挑,肩膀就疼得不能搁扁担。好心的李师傅给了我一个衬肩,减轻了一些疼痛。为了这一元钱,我咬着牙硬是坚持下来了。干了10多天后,也就服了下来,两肩上压出了两块僵疙瘩,也木登登地不怎么疼了。再说,我也掌握了一些挑担子的技巧。挑担子不能慢慢磨着走,而要脚步放碎快快地走,因为快走扁担就会有节奏地一闪一闪地弹起来,这样肩膀上的压力就减小了,而且扁担闪动的节奏也会催着人快走快行。怪不得有这样的俗语:坐轿累,骑马困,挑夫的担子越挑越有劲。我从挑水的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渐渐适应了后,我每天中午只用80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任务了。而嫂子也知道我很辛苦,早饭后就给我书包里装上死面饼子(即面未经发酵就烙成的饼子),秋天则装些山药蛋。中午放学,我不回家,边走边吃,径直地就到砖厂去挑水。1个月下来,我能挣20多元钱,不但我的学习费用宽余了,还能添置点衣服,更可以给老父亲买点茶叶,给小侄子买点零食。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