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醩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财主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两银子征集新店对联,要求是既要赞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又要说明店里没有老鼠,一时倒也难住了当地的读书人。
有个秀才去应征,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秀才写好的对联被刻成桃符,挂在了新店门上,财主一看对联,兴高采烈,广邀亲朋乡绅举行新店开张庆典,秀才去领银子,财主却反悔了,赖账不认。这秀才倒也不急不愠,当着众宾客的面摇头晃脑地读出了对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读完后大声笑着扬长而去,众宾客听得目瞪口呆,那财主当场晕倒。
传说终归是传说,无法甄别其真伪。故事也只是一个笑料,讲过了笑过了也就完了,一代接一代讲下来了也笑下来了,只不过说明了酒和醋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却没有谁去求证过。但中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却是有据可考,早在周公旦所著《周礼》一书,就有有关酿醋的记载。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在公元前8世纪,已经有了醋的专门文字记载了。由此可见。我国酿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近3000年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专门酿醋的作坊。到汉代时,醋开始普遍生产。南北朝时,食醋的产量和销量都已很大,贾思勰编著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齐民要术》曾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从上古到北魏时期的制醋经验和成就,书中共收载了22种制醋方法,这也是我国现存史料中,对粮食酿造醋的最早记载。
食醋在古代又称为醯、酢、苦酒等,因其具有调味和保健作用而深受人们喜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酸味料,在烹调中位居“五味之首”,酷爱食醋的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拟人的称号——“食总管”。
现代工艺制醋按生产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酿造醋和配制醋。配制醋是以食用冰酸醋,添加水、酸味剂、调味料,香料、食用色素勾兑而成,仅具有一定的调味功用。而酿造醋,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其营养价值和香醇味远远超过配制食醋,具有调味、保健、药用、医用等多种功用。因此在选购食醋时,应从以下几方面鉴别其质量:
一是看颜色。食醋有红、白两种,优质红醋为琥珀色或红棕色。优质白醋应无色透明。
二是闻香味。优质醋具有酸味芳香,没有其他气味。
三是尝味道。优质醋酸度虽高但无刺激感、酸味柔和、稍有甜味、不涩、无其他异味。此外,优质醋应透明澄清,浓度适当,没有悬浮物、沉淀物、霉花浮膜。食醋从出厂时算起,瓶装醋三个月内不得有霉花浮膜等变质现象。
真醋的颜色为棕红色或无色透明,有光泽,有熏香或酯香或醇香;酸味柔和、稍带甜味、不涩、回味绵长;浓度适当,无沉淀物。假醋多用工业醋酸直接兑水而成,颜色浅淡、发乌;开瓶时酸气冲眼睛,无香味;口味单薄,除酸味外,有明显苦涩味;有沉淀物和悬浮物。
%%%历史上酿醋的方法很多,但从生产方法上讲,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为熏制,一为发酵。熏制法是将发酵的醋糟在火灶旁熏烤,熏成后,倒入淋缸淋醋。新醋还要经过日晒、露凝、捞水等工序继续发酵和浓缩;发酵法是将原料采用蒸、煮、捂、搅等工序经过糖化、酒化,再发酵,最后入淋缸淋醋。
民间土法酿醋是传统手工业的一种,是勤劳的先民发明创造的一种工艺,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所以说,土法淋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安定区,民间土法酿醋的方法采用发酵法。主要原料是麦麸,所以也叫麦麸醋。其酿制过程大致分为制曲、煮配料、拌麸子、搅匣、出匣、装醅子、淋醋等几个步骤。
制麯子:原料有熬过药的中药渣、糜谷面(没有糜谷面可用青稞面代替)、地茭茭(野生植物)、枸杞花根、地榆(本地俗称“黑婆娘根”)、地骨皮(俗称白刺根子的皮子)、小麦、豌豆等。
其中地榆、地骨皮两种用来煮水,其他几种混合在一起粉碎,用煮好的水拌到能捏住疙瘩为止,捏成一个个直径约10——15cm的圆形疙瘩,大小要求不严格。
做麯子的最好时间是在伏天,因为伏天气温高,发酵快而透。具体做法是把捏好的麯子装入一个大草栓子(一种用麦秸秆编织成的容器),装满后捂严实,不能通风,捂一个月左右翻一下,再捂,直捂到麯子自然干了才算是制成了。如果在麯子疙瘩表面长出了一层细白毛,就是上好的麯子,这种麯子在制作中的关键环节是要掌握好捂的时间,没有多年的经验是很难达到的。
制成功的麯子装在容器中,以后每次淋醋时取一定量的麯子放入,其实是作为酵母菌用的,只不过没有专业的术语,淋醋人称其为“麯子”。
煮配料:原料主要是青稞、豌豆、小麦。
具体做法:按每次用200斤麸子计算,用青稞15斤,豌豆和小麦各5斤。青稞最好是用石磨磨成粗粒状的,因为用石磨磨出来的青稞的味纯。把豌豆炒焦到表面现黑色为止。小麦同样要炒焦,但不能成为黑色。炒好的豌豆和小麦也用石磨磨成粗面,将三种粗面混合在一起,用大锅煮成糊状备用。其中豌豆是用来提香味,小麦是用来提色的。
砸麯子:每200斤麦麸用7斤麯子,把麯子砸碎研成末状。选一口头号大缸,将研成末状的麯子倒入缸底,将糊状配料倒到麯子上面,加满一缸水,让其充分发酵,当开始冒气泡时,用推耙每一到两天搅动一次,目的是把麯子搅起,发酵快了搅的勤,反之则搅得慢一点。一旦开始大量冒气泡说明发酵成功了。
拌麸子:烧一大锅开水,将发酵好的配料掺上开水,加到能拌200斤麸子为止,麸子拌到不干也不湿的程度就装匣,拌麸子要注意不能结疙瘩,否则就糗了。匣装满后挖几个小坑。另取一大脸盆,盛满麸子,用开水烫到干硬为止,倒入挖好的坑内,用麸子捂上,在上面盖上三层草帘让其发酵。
制醅子(也叫搅匣):当匣内的原料发酵到用手能感觉到整匣发热时要及时搅匣,边搅边用手搓,不能结块。一般24小时搅动一次匣,如果发酵快,匣热得快时一天搅动两次。这个环节一定要掌握好温度,温度高了就糗了,原料成了灰,叫做“跑匣”,温度太低了发酵不好,淋的醋也就没有味道。发酵时间为七天,搅动7到9次。当观察到匣内原料开始变红色、麸子开始变卷时,表明醋醅子制成了。
出匣:铺一大单子,把醋醅子从匣里挖到单子上,用木推耙搅动,边挖边搅,好让醋醅子变冷。搅动要快,慢了就又发热乃至发酵。当抓一把在脸上猛贴一下,感觉到冰凉时说明醅子凉了。
装醅子:制好的醅子要装到匣或其他容器中,以备多次淋醋。边装边用木杵子夯实,否则醅子又一次发酵,就变成废料了。
制淋缸:在中型缸距底部约1~2cm处用铧尖钻一个小拇指粗的圆形孔。做一木质中通管子塞紧,内套一个小管子,小管子里再套一截中通的竹子,以保证醋能以线状流出。
装淋缸:从草帽上剪月牙形的一小块放到缸内开孔的地方,起滤网的作用,装一缸醋醅子,给醅子加水至缸满为止,抽开小竹子,让和着面糊的水流出来,再加到缸中,以此往复,直到流出的水清澈了就塞上竹子,变成细流。前面淋出的醋叫“头淋”,依次叫“二淋”、“三淋”。头淋最浓,二淋次之,三淋最淡,如果买醋的人没有特别要求的话,淋醋的人就把三淋醋混在一起出售。
经过一道道工序,一斤麸子可淋2.5斤醋,一缸醅子最多能淋60斤。在十多年前的乡下,常见淋醋人挑着一对盛满醋的木桶走乡串户,及时地把醋送进农家,也把那份酸中带甜的醇香带到了家家户户的餐桌上。
在醋的保存上很有一番学问。盛装散装醋的瓶子一定要干净无水。在装食醋的瓶中加入几滴白酒和少量食盐,混匀后放置,可使食醋变香,不容易长白醭,可贮存较长时间。也可在盛醋的瓶中加入少许香油,使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油膜,防止醋发霉变质。在醋瓶中放一段葱白、几个蒜瓣,亦可起到防霉的作用。此外,食醋不宜用金属器皿盛放,因为食醋属弱醋,金属会与醋酸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醋酸盐,食之于健康不利。
醋淋完了,残留在淋缸里的醋醩内还有文章可做,加一缸水,抽去竹子,流出来的水加到下一缸醋醅中,以增加醋的浓度。
醋醩可用来喂羊、喂猪,但不能喂牛。
土法制成的麦麸醋,集色香味于一体:色泽——深褐色,色泽明亮,无明显沉淀;香气——芬芳浓郁;口感——酸而不涩,香而微甜,无异味。
麦麸醋具有降血压、健胃、养颜、防治各类肿瘤的作用,对风湿类疾病有明显的疗效,因此被广泛用于中药。民间传统中医在用针灸法治疗妇女不孕不育症时也要用麦麸醋。其降压的作用非常明显。
但是,由于原料供应不足(如今在农村收购不到麦麸了),加之受工业醋的影响。麦麸醋成本高而价格低,淋醋的人越来越少,在惨淡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已到了绝迹的地步了,近十年来麦麸醋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家乡的人们也已经忘了曾经的淋醋人,但对麦麸醋的怀念之情日愈久而情更浓。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麦麸醋终有一日会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