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毡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据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安定区在我国北方,冬季气候严寒,人们生活条件简陋,为了驱寒保暖,聪慧的劳动人民逐渐创造了以羊毛、牛毛等为原料的擀毡手工技艺。旧时富人家庭,也只有掌柜的铺一页毡,盖一页毡,其他的人没有这个待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户家庭炕上铺上无经无纬,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的毛毡是一种荣耀,也常见一些擀毡的技师(掌握传统工艺的人叫技师或匠人)也叫毡匠,挑着擀毡用具,走街串巷,深入村社吆喝着招揽擀毡的生意。随着时代的变迁,毛毡已逐渐被更加绵软的毯子等代替,擀毡的工艺也正在悄然退出人们的生活。
擀毡的工具有巨型弹弓、拨子、竹帘、扦(qiān)子(用三根细木棒制成)、皮带、套子等;毡的种类有沙毡、棉毡,其中用秋天的羊毛制成的棉毡最佳;毡的规格主要有四六毡(宽4尺,长6尺)、五七毡(宽5尺、长7尺)、单人毡、礼拜毡等;颜色以白毡为主,花毡、红毡、青瓦毡等需用染色。还可以制成毡帽、毡鞋(俗称毡窝窝)、鞍鞯(俗称汗绨)等。有的擀毡工匠还设计出各种典雅的图案,如“牡丹芍药”、“红杏闹春”、“松竹图”、“清水远山”等,这些技艺并不多见。
擀毡的工序大致为捡毛、弹毛、铺毡、洗毡、整边等。
捡毛:主要是摘除羊毛中的杂物,如粘在毛上的羊粪、柴草等。捡完后挖一些白土,打细,把毛和在土里面,一手翻,一手执一根木棍打,主要作用是除去羊毛上的油渍。以“四六毡”为例,一页毡大致需用捡羊毛16斤——17斤。
弹毛:弹弓上有一小铁环,弹毛时,把弹弓挂到房顶椽上,下面支一案子,案子一头铺上一页席子,羊毛从左面不断地被推到席子上,毡匠用拨子来回拨动弓弦,凭借弓弦发生的剧烈颤动,弹动羊毛,弹弓从左至右来回拨动,弹好的羊毛也从席子移到案子上,弹出来的土顺着席孔落到地上。屋内尘土飞扬,看不清毡匠的模样,只听得“咣当,咣当”的拨子拨动弓弦的声音。十六、七斤羊毛弹好后也就是十一、二斤的样子。
铺毡:羊毛弹好后,找一空地,铺开帘子,左手带着套子,右手拿着扦子,把羊毛均匀的抖到帘子上,擀多大的毡就铺多大。铺好后浇水,大多毡匠要浇少量的莜麦面糊,以增加黏性和毡的柔软度,但莜麦面多了就成了假毡,铺上一段时间后毡就散开了。太少了又缺少黏性,擀的毡容易掉毛。
洗毡:毡铺好后要浇足水,连同帘子一起卷起来。帘子下面铺两根皮带(汗绨等小型的只铺一根皮带),皮带的一头拴在板凳腿子上,两个人坐在凳子上,各执一根皮带一起把帘子拉近,双脚同时蹬开,一拉一蹬,就是洗毡的全过程,一页毡洗两个小时左右。如果是小毡一个人洗就可以了。洗好后用脚踏、用手拧,把里面的水挤干,边挤边用手整边(也叫搓边),最后再洗一遍,直到毡既白又净为止,晒干后就能用了。
毡匠擀毡时,掌柜最怕羊毛被偷,于是在偷与防之间演绎出许多轶事来。弹弓上要用一个用羊毛拧成的叫“弓把子”的东西,毡匠可以在铁锨把粗细、约15cm长的弓把子上拧进2斤多羊毛。有这样的歌谣:“咣当咣,二两羊毛入裤裆,听见掌柜的婆娘锅盖响,把这二斤再放上”。也有些毡匠趁掌柜的不备,多拧两个弓把子,卷到竹帘子中间带出去。
有这样一个故事:师徒二人去一家擀毡,因掌柜看得紧,羊毛偷不出来,于是师徒假装吵架,一来一往,似乎就要开打,师傅喝令徒弟滚蛋,徒弟真的要走,掌柜的去劝架,师傅说:甭挡了,走不远,我知道他就来了。果然出去时间不大的徒弟回来了,掌柜不明就里,直到几天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上了师徒的当了,徒弟乘机把偷拧成弓把子的羊毛了送出去了。真是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