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
在儿童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对于施教者来说,有一个互相配合的问题。一般来说,教育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明显的分歧是不妥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孩子可能不知道听谁的好,以致无所适从。教育者一方批评孩子的缺点错误,另一方则进行袒护,为孩子开脱,也是不妥的,这可能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利于孩子矫正。教育者很一致,但又偏于一侧,过于严格或过于宽容,也是不妥的;教育者一起宽容可能使孩子放松要求,放任自己;教育者一起严格,有可能使孩子没有回旋余地,感到压力过大,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一方要求比较严格,另一方则适当宽松一点;在矫正孩子的缺点错误时,一方给予批评,另一方则给予劝导,总之,就像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角色那样,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软硬兼施”“刚柔相济”,这样孩子既感到有一定的压力和要求,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难以承受。这样既可以在德智体方面有所提高,又可以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物在儿童少年时期,面临的往往就是这样一种自觉不自觉的“配合”教育。美国政界要人、社会活动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就是如此。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移居美国后才改名为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他于1923年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也叫拜因州)纽伦堡附近的菲尔特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菲尔特市位于纽伦堡西北方向,距纽伦堡仅12公里。城市规模虽不大,却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他出生的那一年,德国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失业状况空前严重,食品价格在10个月里上涨了430多倍。工人运动声势浩大,罢工、示威席卷全国。这一年10月,著名共产党人台尔曼领导了武装起义,激战了三天三夜。与此同时,法西斯势力猖獗,希特勒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发动反革命政变,但未能成功,希特勒被捕入狱。在监狱里,希特勒写出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
基辛格基就是出生在这样一种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基辛格的家庭属于比较舒适的小康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从事中学教师行业,教希腊文和拉丁文。他教学认真,对人和气,但性格拘谨,在家里尤其显得严肃。他对基辛格管教严格,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不断进行训导。如果基辛格犯了什么错误,他还要给予处罚。所以基辛格非常害怕父亲,在父亲的管束下,在学习和品德方面不敢懈怠,因此他在智育和德育方面都发展较好。基辛格的母亲则性格比较温尔外向,幽默伶俐,善于交际,也善于持家。她对于孩子比较宽松,很少向他们施加压力。当基辛格受到父亲的训诫时,总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宽慰。基辛格“闯了祸”时,更可以在母亲那里找到“避风港”。所以基辛格儿童少年时期在家里没有过分紧张、压抑之感,相对比较放松,个性和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这样的“配合教育”张弛有度,对基辛格的心身发展比较有利。
小时候的基辛格长得圆滚滚的,身体很结实,但眼睛近视,戴着一副圆形眼镜。当他睁大眼睛的时候,看上去有点儿像猫头鹰。他相当聪明,比较早熟,爱好运动,尤其喜欢踢足球,但学习成绩一般。他在班上很活跃,喜欢参加讨论。当老师提问而他又知道答案时很爱回答问题。他不是个优秀生,当时人们在他身上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总之,基辛格在儿童少年时期比较平庸,既缺乏抱负,也没有显露出什么才干。
总的来说,基辛格10岁以前的日子过得颇为惬意,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有吃有穿,无忧无虑,在父亲和母亲之间游刃有余,自由自在。
1933年,也就是基辛格10岁那一年,希特勒上台。这个纳粹头子疯狂地排斥犹太人,他把犹太人当作德国一切敌人的化身,他把仇恨都加在犹太人身上。他狂叫“消灭犹太人并非不得已的事情,而是非干不可”。法西斯的魔影笼罩在犹太人头上。犹太人所遭受到的一切,基辛格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父亲失业了,基辛格也被赶出了原来的学校,被转到一所犹太人学校去念书。基辛格再也不敢参加踢足球一类活动了,而且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常常遭到纳粹青年团分子的拳打脚踢。基辛格只好天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在那段时间里,基辛格家有十几个亲戚死在纳粹集中营里。死亡威胁着基辛格一家,他们要想活下去,只有离开德国,别无其他选择。
1938年,基辛格15岁时,他的父亲带着一家人从德国到达英国伦敦,投奔基辛格的姑奶奶。几个星期以后,他们一家又在这位亲戚的帮助下到了美国。
基辛格一家住在纽约曼哈顿的“华盛顿高地”。这里是纽约和全美国的心脏,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神经中枢华尔街就在这里。他们一家来到美国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基辛格的父亲虽然懂得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在德国是个不错的教员,但这些本领在美国并没有多大用场,寻找职业非常困难,只好当了一名簿记员,靠一点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入不敷出。所幸的是基辛格的母亲善于烹饪,做得一手好菜,附近的居民有什么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常常请她去帮忙,慢慢地有了点名气,后来便小本经营,为人办鸡尾酒会什么的,挣得一些收入,这才算勉强站住了脚跟。
到美国以后,基辛格的父母大概是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把基辛格原来的德国名字海因茨改为美国名字亨利。基辛格进入乔治·华盛顿高级中学学习。基辛格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他那浓重的德国巴伐利亚口音很难改正过来,念起英语来总是带着德国口音。这种情况一直都没有改变。当时老师在基辛格的成绩单上曾经写着“有语言困难”的批语。基辛格自己后来谈及此事时说:“我对于这一点,是深有自卑感的。”以致到了20世纪50年代,基辛格开始崭露头角以后,仍然因为自己口音不纯而不大愿意上电视台去讲话。
基辛格在中学期间已经开始初露才华,加上他学习十分刻苦勤奋,门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成为优等生。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基辛格在这所中学只念了一年,就改为在原校夜读,白天则到一家印刷厂去做工。尽管这样,他的优秀成绩一直保持到中学毕业。
基辛格17岁考入纽约市立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获准免费上学。当时基辛格的最大抱负是当一名会计。这大概是因他觉得像他那种比较贫寒的家境,能够学一点会计业务,在工商界找个差事干干,生活上有保障,就很不错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美国又宣布对德作战。1943年,不满20岁的基辛格到兵营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射击、钻铁丝网、过路障等。该年6月,基辛格加入美国籍,成为美国公民。接着,基辛格到拉斐德学院参加为期两年的机械工程课程学习。基辛格仍然在一系列考试中显示出很高的智力水平。1944年,由于急需补充兵员,基辛格被终止训练,编入美军第八十四步兵师,住进兵营。后来第八十四步兵师被调到欧洲战场,起先在比利时作战,随后进入德国。
基辛格来到故国,再也不是“次等公民”,而是“美国大兵”了。后来基辛格被调到师部,当德语翻译,由列兵提升为军士。战后的1946年,基辛格被调到盟军司令部的情报学校教授德国历史,成为文职人员,已经是预备役上尉军衔了,年薪高达1万美元。
后来部队奉命撤离,但基辛格被留下来担任恢复秩序的工作。他仅仅用了两天的工夫,就组成了一个能够开展工作的政府机构,开始了日常工作。这时,基辛格在能力上初次崭露头角,显示出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才华。这时他才23岁。但基辛格不想再留在德国工作。他总感到自己才疏学浅,向往知识的世界。他的军人生涯虽然不长,却赢得了不少荣誉,其中有一枚勋章和两张奖状。
1947年,基辛格回到美国。根据美国“战时士兵权利法案”,他获得纽约州政府的奖学金,并被破格允许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也最负盛名的名牌大学,而且一直是培养政界人物的场所。哈佛大学的毕业文凭被当作美国官场的敲门砖和护身符。基辛格明白,他既非名门出身,又没有什么家产,要谋求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个人奋斗。所以他一进入哈佛大学校门就“两耳不闻窗外事,埋下头来苦读书”了。他开始想学法律或医学,但最后选择了哲学、历史和政治学。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老于世故、沉默寡言的人。他常常在宿舍里苦读到凌晨两三点钟。他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什么都想吸收,而在个人生活上则毫不讲究,长年累月穿着同一套衣服,吃喝也很随便。他对学校破旧的宿舍和单调的伙食感到无所谓,毫不在乎,也不去参加舞会。所以人们说他有点儿像一个隐士。就这样,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加上名师的指点,基辛格各科成绩全部都是“A”。他撰写了一篇长达377页的毕业论文。由于毕业论文优秀,他获得最优等文学学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博士学位。
基辛格满以为,他会受聘于哈佛大学,结果未能如愿。因为学校当局认为,他想在哈佛大学任教仅仅是为了把教职作为飞黄腾达的阶梯。芝加哥大学曾聘他去当教授,但他拒绝了,原因是芝加哥离华盛顿的政治舞台太远,不易得到机会。所以基辛格宁愿在哈佛大学干临时工作。这期间,基辛格通宵达旦地在办公室学习和工作,连吃饭也只是匆匆忙忙地吃顿快餐了事,以致他的妻子难以忍受,同他离婚了。然而,基辛格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1959年,哈佛大学聘请他为政治学副教授,1962年被聘为教授。
基辛格虽是历史学家,但对政治极感兴趣。1952年,他刚刚取得硕士学位,就作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心理战略小组的顾问出入华盛顿了。1953年,他担任了美国对外关系协会一个小组的负责人。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基辛格担任外交政策方面的战略顾问。肯尼迪担任总统时,基辛格被聘为兼职顾问。约翰逊担任总统后,基辛格参与研究越南问题。
1969年,尼克松担任总统后,把国家安全委员会当作决定外交政策的最有力机构,而把基辛格当作操纵这个机构的“总工程师”,让他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主要任务是替总统传递文件和充当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这样一来,基辛格一跃而成为美国对外政策方面最有权势的人物,而且成为美国政府中的第二号最有权势的人物。
基辛格开始为实现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四处奔走,进行各种各样的谈判。他与苏联领导人共饮香槟,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对话关系。他秘密来到北京,会见中国领导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努力。他频频飞越大西洋,设法拟订结束越南战争的妥协方案。在中东,他进行“穿梭外交”,从中斡旋,谋求和谈。一时间,基辛格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973年,基辛格宣誓就任美国第56任国务卿,达到他政治生涯的顶峰。因为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不能担任美国总统。就在这一年,他因为在实现越南停火谈判中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同中国恢复正常关系,是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政策的重大突破。1969年年初,基辛格初到华盛顿的时候,对中国问题几乎一窍不通。尼克松开始探索同中国接触的可能性的时候,基辛格也并不热心。直到这一年的8月,基辛格才认识到自己错了。从此,他利用一切机会研究中国问题,并设法与中国外交官员接触。在近两年的工作中,基辛格与尼克松在对华政策上配合默契,深得尼克松的赏识。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紧张地谈判了两天。周恩来夸他“不愧是博士”。会谈后,双方发表了震惊世界的会谈公报。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再次同周恩来总理会谈,并会见了毛主席。访问和会谈的结果是,签署了著名的《上海联合公报》,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基辛格工作异常努力,精力也极其充沛。
基辛格于1977年任期终结而离开白宫,但他始终没有脱离政界,仍然活跃于官方名流场所,到各国访问,会见要人,发表政见。
基辛格的主要著作有《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选择的必要:美国对外政策的前景》《麻烦的伙伴关系: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国家的战略问题文集》《美国对外政策论文集》《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等。
总之,基辛格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