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
这是又一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故事。有位学者说过,“有钱难买幼时贫”;有一些杰出人物成就事业后谈体会时说过,“感谢父母赐给我小时候的贫困”;有的富豪之家让孩子吃苦从而成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孩时生活不富裕,甚至有一些艰难,受一些磨难,是一件好事,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利。冰岛作家、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的情况再次让我们思考。
欧洲有一个岛国,靠近北极;国土原本就不大,大部还被冰雪覆盖;人口也不多,20多万,属于日耳曼民族。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冰岛之国,名字就叫冰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它只是名义上的独立王国,实际上归属丹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才宣布独立,称为冰岛共和国。国家无论大小都应该是平等的,一国之人无论贫富也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人们世代的理想,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越来越美好。
所以别看冰岛是个小国,照样有人才,而且出了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成为冰岛人民的骄傲。这个人叫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冰岛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是个穷孩子,1902年出生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郊区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在父亲打工的一家农场里度过了童年时代。真正的北国风光啊,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给拉克斯奈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克斯奈斯对大自然的美充满着挚爱情感。
拉克斯奈斯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里无法供给他学费,使他一度失学,只好去给人家挤牛奶,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拉克斯奈斯从小就颇有志气,性格很坚强,而且非常热爱学习。他一边做着童工,一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读书。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当他们是个穷孩子的时候,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拉克斯奈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一所拉丁学校。接着,他继续艰苦奋斗,仅仅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学预科的学习。正是这时候,拉克斯奈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和一些作家交往。他充分利用自己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机会(贫困艰苦的生活可以成为机会或者机遇,就看各人怎么对待。——作者注),认真了解社会和深入体验生活,同时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来丰富自己,并对宗教、历史、哲学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学习研究,使自己在思想上比较早地成熟起来,因而对社会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而这,反过来又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拉克斯奈斯17岁时,就写出了他的处女作《大自然的儿子》。接下去的几年,为了开阔眼界,积累生活,拉克斯奈斯几乎遍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然后滞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一家报社任职,撰写评论,并致力于文学创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克斯奈斯旅居欧洲,主要住在德国。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接着,拉克斯奈斯移居法国巴黎,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乔伊斯的文学主张进行研究,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25年,他写出小说《开司米织布工》,对基督教原则进行否定性评价,认为它与人类生活并不相容。
此后,拉克斯奈斯又旅居加拿大和美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对美国社会的考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对社会主义发生了兴趣。由于他经常发表一些具有社会主义色彩和讽刺资本主义的文章,引起美国当局的不满,被驱逐出境(美国当局和一些美国人极力宣扬、炒作的美国式民主和自由,不过尔尔。——作者注)。
拉克斯奈斯回到祖国冰岛后,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这在他的言论中一目了然,而且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934年以后的几年中,拉克斯奈斯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独立的人们》和《沙尔夫·瓦尔卡》,反映冰岛社会中下层资产阶级的破产命运。作品受到读者和文学界好评,冰岛政府也奖给他一笔奖金。
1937年以后的几年,拉克斯奈斯又出版了《世界之光》《索尔美亚特的城堡》《诗人之家》和《天空美景》4部作品,这些作品描写对暴力的反抗,具有作者的自传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克斯奈斯以冰岛人民反对丹麦殖民统治的历史斗争为题材,创作了小说《冰岛的警钟》《浅发女郎》《哥本哈根大火》等作品。1948年,他又创作了小说《核站》,反对帝国主义在冰岛建立航空基地,表达了冰岛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扩张的情绪。以后,拉克斯奈斯又创作了一些讽刺剧本如《出卖了的摇篮曲》等,在许多国家舞台上演出。
拉克斯奈斯十分勤奋,不断耕耘,著作等身。他一共创作了30多卷文集,还翻译了海明威、伏尔泰等许多外国名著。拉克斯奈斯是一位勇于探索的作家,开创了冰岛进步文学的先河,表达了冰岛人民的心声。他还最先将社会主义理想引进自己的作品中,介绍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1955年,拉克斯奈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