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杜·维格诺德
孩子们从小就要立志,这很重要。首先要有理想,心里想着多少要干点儿事情,对国家和人民作点贡献。中国老百姓叫“出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应该逐渐有个方向,想向什么方向发展,如果有更具体的目标当然更好。有了理想和目标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如此这般努力下去,八成能干出些成绩来,有大作为也未可知。总之,从小立志,从小抓起,从小使劲,历来就是成才的基本之道。美国科学家、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文森特·杜·维格诺德的事例很有说服力。
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刚满17岁就考入伊力诺艾斯大学,攻读有机化学专业;23岁获学士学位;24岁获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深受著名生物化学家H.B.刘易斯教授的影响,热爱生物化学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接着,维格诺德到费城综合医院生物化学实验室,充当一位著名生物化学博士的助手,受到了十分严格的训练。
1932年,维格诺德被聘为乔治·华盛顿大学医药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实验,终于在1946年和同事们一起,合成了青霉素G,从而轰动了世界生物化学界,被公认为是生物化学发展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是造福人类的一大贡献。因为这种合成方法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解决了医药上青霉素供应不足的问题,使青霉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用于医疗临床实践的抗菌素。
维格诺德还合成了维生素H,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活素。
维格诺德在胰岛素中硫的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证明了硫以胱氨酸形式存在于胰岛素中。
维格诺德对脑垂体的分析和合成,更是轰动了科学界。他第一次测定了多肽的结构和合成了多肽激素。因这一类多肽在控制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医学和化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此,维格诺德于195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维格诺德还先后获得华盛顿化学学会、美国营养研究所、美国化学学会纽约分会、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美国制药制造商协会、纽约大学BEIZEVUE医学中心、耶鲁大学、美国化学学会芝加哥分会和国外一些学术团体的奖励。
维格诺德后来担任美国生物化学协会会长和生物化学研究会主席。
文森特·杜·维格诺德1901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伊力诺艾斯。他从小就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他的父母大概是对他另有寄托,并不赞赏他那些兴趣和爱好,并且在行动上有所约束。但是小维格诺德非常倔强,他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常执着。他悄悄地把父母平日给他的零花钱积蓄起来,偷偷地在自己家里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可能是从小就受到诺贝尔一天到晚在实验室做炸药实验的影响,维格诺德也和一些小伙伴整天关在他的“实验室”里,利用火药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后来事情暴露,被父母发现,父母火冒三丈,大发雷霆,断然制止了他们的“实验”。但小维格诺德仍然不肯就此罢休,整日惦记着他的“实验”。
这里的问题在于,作为监护人、指导者的家长或其他相关人员,对于小维格诺德的想法缺乏了解,也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小维格诺德的可贵之处则在于,当自己爱上了一种事业的时候,就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孜孜以求。维格诺德的父母这时候也开始明智一些了,他们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也没有粗暴地禁止他,而是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维格诺德不搞那些危险的“实验”了。不久,他又和小伙伴们一起,弄到一只小白鼠,企图从小白鼠体内提取腺素。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了他进行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奥秘的兴趣。后来,小维格诺德竟制成了一只猫的标本。这使他大受鼓舞,不断增长的兴趣和初步掌握的一些实验技能更加坚定了他献身生物化学的志愿。
小时候的浓厚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一代科学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