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勃里埃拉·密斯特拉尔
几乎任何时候,总会有一种倾向,总会有一些人,片面强调学历和文凭,对那些没有高学历的人往往不屑一顾,对那些自学成才之人的成果往往不予相信。这种情况往往会成为文化科学事业发展的障碍。事实上,古往今来都有大量的自学成才者,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学历文凭要,自学成才也要。智利作家、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伽勃里埃拉·密斯特拉尔就是自学成才的一个案例。
伽勃里埃拉·密斯特拉尔,原名卢西拉·戈多伊·德·阿尔卡亚加,1889年出生于智利一个贫苦的家庭。母亲是家庭妇女,没有文化。父亲做过乡村教师,但嗜酒成性,耽于玩乐,不管孩子。伽勃里埃拉·密斯特拉尔出生时,父亲写了几首诗为她祝福。这大概就是他对女儿所尽的全部义务了。不久,父亲离家出走,到外面过冒险生活去了。直到伽勃里埃拉·密斯特拉尔11岁那年,这位流浪者才回过一次家,随后又悄然离去。
密斯特拉尔小时候根本没有上过学,她那一点点文化知识是她同母异父的姐姐教给她的。由于家庭十分贫困,密斯特拉尔幼年时代就走上了自己谋生的人生道路。她的第一个职业是给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学校长当领路人,同时负责向学生分发教材。也许正是这种社会最低层的生活,使她从小就领略了生活的真谛,了解了社会。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学与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也为了养活母亲和妹妹,没有上过学的年轻的密斯特拉尔竟不得不赶鸭子上架,居然在小学里任教。与此同时,大概是为了挣点稿费,她开始经常为报纸杂志写稿。她没有上过学,没有学历和文凭,所以失业时时威胁着她。她只好废寝忘食地自学,终于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可是她去上学时被这所师范学校拒之门外,原因是学校当局不喜欢她写的那些文章。
为了生活,为了工作,她不得不四处奔波,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努力,她才找到一份工作,利用她自学到的一些知识,在一所中学担任卫生常识和历史课教师。
又过了好些日子,她的诗歌受到智利文化名人路易斯·埃米略·雷卡瓦伦和墨西哥教育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的赏识。如此一来,她的境遇才开始好转,先后担任了几所中学的校长。
1914年,密斯特拉尔25岁时,智利首都举行“圣地亚哥百花比赛会”,密斯特拉尔根据自己不幸的恋爱经历,写成《死的十四行诗》参赛。诗里饱含着一种十分深厚纯真的感情。但密斯特拉尔无法亲自上台朗诵,因为她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只得由别人代替她登台朗诵。不料她的诗歌大受欢迎,获得第一名。从此,她和她的诗歌开始传扬开来,她的诗歌创作生涯也正式开始了。
1921年,智利著名文学家唐·费得里克·德奥尼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文学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默默无闻的女诗人密斯特拉尔的诗歌》,报告十分成功,使密斯特拉尔名声大振。她的第一部诗集《荒凉》随即在纽约出版发行。
1924年,她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柔情》。这一年,密斯特拉尔进入外交界,先后担任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领事,晚年还担任智利驻联合国特使。然而,文学已经与她分不开了,她更加勤奋地学习和研究诗歌。她还深入驻地的乡村,了解民情民俗,学习民间语言。
1938年,她的另一部诗歌《塔拉树》问世。这时候,她的视野更加宽阔了,她的诗歌不再限于个人感情的狭小圈子里,已经涉及当时的社会问题。她抒发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爱,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对拉丁美洲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5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密斯特拉尔的诗歌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
密斯特拉尔的经历再次证明,路是人走出来的,艰难困苦只能吓倒软弱的人,而意志坚强的人总能披荆斩棘,开辟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