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多·依赛克·拉比
一般说来,家长或相关人员对孩子的学习不宜管得过多、过细、把着手教,更不可包办代替,而应立足于引导、鼓励、支持和督促,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钻研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根本。美籍波兰科学家、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依赛克·拉比的人生经历及其卓越成就再一次证明了这条家庭教育原则。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位让全世界科学界都为之震惊的科学巨人,他就是伊西多·依赛克·拉比。他以全部精力倾心于磁学、分子束流、量子力学的研究,多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卓绝的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他发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并运用这一方法测出了多种原子核的核动量矩。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自从拉比的核磁共振方法发明以来,各种核磁共振仪器被研制出来,在物理、化学、生物冶金、地质等方面显示出独有的功能;用于医学上的核磁共振仪是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医疗检测仪器,用它来检测身体各个部位的状况简直一清二楚,几乎身体上的任何病变都难以在它的审视下隐遁。拉比因此在1944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比不仅在理论物理方面成就卓著,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技术发展专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比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美国原子弹计划的顾问之一。1945年,拉比亲临试验现场,指导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试验场进行的原子弹首次爆炸试验。拉比曾经担任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以及委员会的主席。这就足见拉比在美国科学技术界威望之高。此外,拉比还是美国雷达研制工作的负责人之一。
拉比虽然研究工作十分艰苦,但他却是一位长寿者,90多岁仍然十分健康。这与他有理想、有寄托而且心胸开阔很有关系。
拉比对中国人民一直怀着友好的感情。
拉比这位震惊世界的科学巨人既不是出身富豪势要之家,也不是生在书香门第,而是来自社会最低层的贫民窟。
1898年7月,伊西多·依赛克·拉比诞生在波兰南部临近捷克和斯洛伐克一个叫科曼诺夫的小村庄。东欧地区历来为临近帝国铁蹄践踏之地,东欧人民长期在外来征服者的压迫下呻吟。伊西多·伊赛克·拉比的家乡当时为奥匈帝国管辖,是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地区。拉比一家自然也是饥寒交迫。小拉比的父亲老拉比迫于生计,20岁出头的时候就不得不与弱妻幼子洒泪而别,远涉重洋,历尽艰险到达美国纽约谋生。但美国也并非天堂,尤其是贫富之间差距极为悬殊、对比十分鲜明。像拉比父亲这样的穷苦移民只能栖身纽约东部的所谓棚户区,每天起早贪黑,咬紧牙关,含辛茹苦,到处打短工、卖苦力。他经过几个春秋拼死拼活地苦干,才设法把妻子儿女接到美国艰苦度日。后来,伊西多·伊赛克·拉比成名以后,回忆起当年他们一家所在的贫民窟的情景时说,他们当年住的那个地方都是穷人,大多是外籍移民。那个地方极其破败,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到处是污水、垃圾,成年累月恶臭熏天;人们行乞、卖身,啼饥号寒,一副惨状,真是不堪回首!
小拉比这样的家庭状况和生存环境,使他不可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连教他识字的人都没有。小拉比仅仅能够在贫穷破陋的街头巷尾跟着人家学上几句粗俗的英语。这种境遇在拉比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直到拉比9岁那年,他们一家搬到纽约郊区居住,他才得以进入一所小学上学。拉比跟其他孩子相比,上学晚了一步。对拉比来说,尤其不利的是,在上学以前,他脑子里装的只是从街头巷尾听来的一些乱七八糟、荒诞不经的鬼神故事。但拉比最大的优势却是别的孩子没法比的,那就是强烈的上学读书、求知上进的欲望。拉比的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虽然整日里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但他们心里有一个观念却十分明确清楚而且坚定不移,那就是拉比要上学、要读书。他们不时地将这一坚定信念透露给拉比,把拉比上学读书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所以当他们迁居到纽约郊区,有了机会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把拉比送进了学校。也正因为如此,小拉比一旦有了学习的机会就如饥似渴地扑到书本上。
一个新的拉比在慢慢地塑造着。果然,上学没有多久,哥白尼等科学家的学说就粉碎了拉比那小脑袋瓜里的各种鬼神偶像。在父母的鼓励下,小拉比不仅学习认真,而且坚决相信,一切事在人为,一个人只要有志气、有决心和毅力,失去的一切都能夺回来;别人没有的,他也可能拥有。在父母的鼓励下,拉比对各种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日月星辰、雨雾雷电,他都要问个为什么,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拉比的父母读书不多,对小拉比提出的各种问题,大多不能回答。他们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绝不强不知以为知,糊弄孩子;他们还以自己不能上学、知识不足作为教育孩子努力上进学习的教训。他们对拉比说:“孩子,父亲母亲当年没有上学的机会,知识不多,所以好多问题都回答不上来。你现在一定要奋发努力,好好念书。你的问题在书本里都会找到答案;学校里书不够,就上图书馆去吧,那里的书多得很呢,你就敞开读吧。”父母这些朴实真切的话,鼓舞和启迪了小拉比。拉比从10岁开始,就成了纽约图书馆的常客。他按照父母的期望,尽情地在图书的海洋里遨游,在知识的山峰上攀登。到了中学时期,对于拉比来说,更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星期一去图书馆借出五六本书带回家,抓紧一切时间阅读,到周末必须全部读完,按时送回图书馆。持之以恒的刻苦攻读,大大丰富了拉比的头脑,不仅积累了大量科学知识,也了解了社会人生。在这方面,拉比的同学已经不能跟他同日而语了。
小拉比不仅用脑读书,还热衷于动手做实验。拉比11岁的时候,便与几个小朋友一起,几经交涉,终于获得有关部门同意,在几幢临近的楼房之间进行收发报的实验。这进一步激发了他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拉比进入中学后,一面苦读,一面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买参考书和零件,进行各种小实验,竟奇迹般地找到了一种制电容的新方法。不久,拉比在一本成人杂志《现代电学》上发表了文章,再一次显示了他刻苦学习钻研的成果。
拉比经过儿童少年时期穷困家庭生活的磨炼,尤其是经过父母的不断鼓励和督促,在意志品质和基础知识等方面已经做好了坚实的、良好的准备。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他奋力攀登和获得成功了。实际情况正是这样,不管以后的道路多么曲折坎坷,不管怎样艰苦,拉比始终奋斗不息,终于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人类文化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