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7200000016

第16章 剽窃大王亨德尔

亨德尔和巴赫都生于1685年,他比巴赫多活了九年,于1759年 七十四岁逝世。他的全名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那是他加入 英国国籍之后的名字。在成为英国人之前,他叫格奥尔格·弗雷德里 西·亨德尔。对于一个宫廷乐师来说,极大荣誉之一,就是逝世后被埋 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这一荣誉恰好也被亨德尔得到了。

亨德尔家在萨勒河畔的哈雷城,父亲是一位理发师兼外科医生,他 对儿子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当他发现儿子居然想以音乐为生时,大发雷 霆,使劲地跺着他的萨克森大脚,坚决反对。在他看来,一个以音乐为 生的人没什么出息,只有学习法律才是正途。后来,父子之间还是谈妥 了:儿子到大学里学习法律,作为交换,他可以在本地教堂从事为期一 年的见习管风琴师。然而,在一年实习期满之后,亨德尔立即获得了固 定的工作,很快把法律放在了一边。

最开始的时候,几位赞助人很赏识亨德尔的音乐才能,想提供一部 分补助,让他到意大利学习作曲。但是这被年轻的亨德尔断然拒绝,他 认为一旦接受了这些赞助,就相当于把自己卖给了有钱人。他实在是吃 够了土豆和炖白菜,但又出于自尊心的考虑,他没有接受平坦的学习之 路。所以,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积攒学费,以便找机会留 学意大利,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1705年,二十岁的亨德尔在汉堡排演了他的《阿尔米拉》,获得了第一次成功。在那之后他便有了足够的资金走向意大利。在那之后的三 年,他踏遍了意大利的很多重要城市,包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威尼 斯以及罗马等。他很好地掌握了歌剧艺术,并在意大利展露了自己的才 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亨德尔的性格也随着他的声名鹊起而逐渐定 型。人们形容他"脸很长,头上一直顶着蓬蓬的假发,那鬈发直至肩 头,头高傲地向后仰着,体型有点像熊,肩膀很宽,有点发福,两腿张 着走路,身体左摇右晃,上半身却挺得直直的"。亨德尔也知道自己长 得不太好看,又在音乐上刚刚起步,所以行事时万分小心。有一次,在 指挥自己作品的时候,他发现谱子上有一个小节居然标高了七度,而他 能接受的小提琴音高不过三度。不同于巴赫,他从不苛求乐手的技巧, 他并不在乎演奏的好坏。也许这解释了为什么巴赫临死时穷困不已,而 亨德尔在去世时却依旧广受瞩目。

A.斯克拉第是亨德尔最欣赏的歌剧艺术家,在后者技术日益提高的 时候,常常与小斯克拉第共同表演一些即兴演奏,他们在弹奏古钢琴的 技术上差不多,可是后者在管风琴的演奏上技高一筹。他借鉴了小斯克 拉第在歌剧的旋律中柔美与流畅的特点,还有形式上"华丽的"特点, 于是便创作出了意大利歌剧《里纳尔多》。

告别意大利之后,亨德尔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成为了汉诺威选帝侯 的宫廷乐队长。当时他们也在顾虑,这样是不是不太合适-给一个青 年人太多的称赞可能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后来,亨德尔听说伦敦急 需优秀人才的时候,就马上请了一年的假期,来到了目的地。虽然中途 遭遇颇多波折,但是,他认定了那里会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于是又去了 一趟伦敦。最终,他再也没有回到汉诺威。

巧合的是,他去那里不久之后,安妮女王驾崩了,亨德尔的前任主 人汉诺威继承王位。这真是上天和他开的一个玩笑,还好,他凭借自己 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国王的青睐。事情是这样的,他镇静地考虑了一 下自己的处境,把他的《水上音乐》-这部著名作品送给了国王。这 本是他为王室家族联欢会写的音乐作品,里面包含了烟火表演。新任国王很是喜欢,在重新接受他的基础上,还让他每年拿着两万镑的皇粮, 仍旧干他的老本行。

音乐同众多的商业活动一样,也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为英国 人开始对意大利轻歌剧感兴趣,于是一支新的歌剧团就出现在了英国 人的视野中,领队的人名叫勃努基尼。他和亨德尔之间展开了激烈的 竞争。拜伦曾经记录过这件事情:人们说,亨德尔和勃努基尼相比, 就是个蠢材。该诗的结尾写道:两人本是一路货色,相互竞争?可 笑,可笑!

其他的民众则完全是看热闹的心理,他们更感兴趣一方是怎样制伏 另一方的。实际上勃努基尼写的一首轻松派音乐,只是因为抄袭了一位 著名乐师-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管风琴师安东尼奥·洛蒂-谱写的 一首牧歌,而被逐出英国。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胜利者亨德尔本人的 狡猾程度和剽窃本事那可真是"前不见古人"的,却受到大力的追捧。 他还因自己剽窃功力极佳而自鸣得意。一般情况下,他都是以别人的曲 调为基础,然后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想法,略微进行一些改动,就以他的 名义搬上舞台。他还曾经自嘲道:"我又不是笨猪,当然知道怎么利用 这些成品!"可惜在那个年代,除了音乐侦探们,比如西柯蒙特·斯佩 思,没有人知道这些作品的真正来源。

亨德尔在写谱子的时候,并不要求做到完美,这是他另一点和塞巴 斯蒂安·巴赫不一样的地方。他认为只要让乐手和歌手明白旋律即可, 进一步的精细化,只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我们真的不能简单地说他懒,他这是务实精神的一种表现。同时他 在音乐创作方面还是十分勤奋的,据英国亨德尔学会手里的材料显示, 他们编撰的亨德尔曲集,共有一百大本。这一发现不能不说是令人惊讶 万分的,或者他的体力和挖煤工人一样健壮,以至于可以完成如此宏大 的工作。在他的作品集中,我发现共有两部德国受难曲、两部意大利语 清歌剧、四首加冕赞美歌、五首赞美颂、十八部英国清唱剧、二十首管 风琴曲、三十七首器乐奏鸣曲、四十一首意大利式歌剧,再加上数不清的其他作品。在这些作品之外,亨德尔利用演出的间歇,还亲自担任管 风琴演奏的导演。这还没完,他居然还同时管理剧院的事务,而且不分 大事小情,他一律询问。这个人可真是有着无穷无尽的体力啊。可是, 毕竟人不是铁打的,过度的工作使得他突然有一天中风了。一般来说, 中风会夺取一个人的性命,但是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工作好像也没有 受到太大的影响,也就是去泡了泡欧洲大陆上一个有名的温泉。他前后 大概去过三次,泡的时间比一般人长一些。因为担心自己在舞台上的地 位不保,于是每当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他就赶回伦敦。他知道,如果再 出现一个约翰·盖伊之类的人,写出个什么《乞丐的歌剧》,那他就真 的面临被遗忘的命运了-这是最令他难以忍受的。中风之后,他放弃 了考文特花园剧和歌剧,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倾注在清唱剧的创作上, 在被称为"干草市场剧院"的舞台上积极奉献着。日子还在平静中流 淌,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柏林的邀请函,那是个他从未去过 的地方,也就是说那里没有他的敌人。亨德尔原本就不安分的心再次受 到了蛊惑。我觉得他肯定经不起这样的诱惑。

果然,他选择来到柏林。在那里,他收入还算不错,并将《弥赛亚》介绍给爱尔兰人。尽管亨德 尔本人更倾向《参孙》,对《弥 赛亚》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是毕 竟英国人视后者为民族瑰宝级别 的清唱剧,以至于英国乔治二世 在观看该剧演到《莎士比亚》的 时候,都要起立致敬。这后来也 成为了一个传统。在此之后,大 家都认为在这一节起立的人才是 有教 养 的。 我对 此始 终 困惑 不 已, 为 什么 很多 人在 欣 赏巴 赫 的《G小调赋格管风琴曲》时, 依然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他们是 怎么想的呢?上面这种起立致敬 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人将《哈里路亚》视为国歌,而且是来自天国的国歌。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可 知,对于国歌,没有争论的余地。

我可是完全没有瞧不起亨德尔作品的意思。虽然他问题多多(乐 谱粗制滥造、剽窃永无止境),但是他很有才能,又异常勤奋,为音 乐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可以归类到伟大音乐家的行列之中。另外补充 的一点就是,他极大地提高了英国人的音乐感,进一步推动了普塞尔 未竟的音乐事业,并最终使英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

在欧洲出现了一个在各国进行演出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当时 正好是亨德尔逝世六周年。有一次,莫扎特来到夏洛特皇后面前,演 奏了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同时他递给皇后一封信,大致内容是希望自 己在皇后的照顾下可以取得类似"亨德尔先生和哈塞先生"的成就。 今天可能只有最完备的音乐字典中才收录了约翰·奥德尔夫·哈塞的 名字。可在莫扎特的年代,哈塞是公认的伟大的意大利式歌剧家之一,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德国人,曾经创作过一百多部歌剧,而现在可 以说一首都没有留下。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欣赏标准是在不断变化 的,就像没有人说得清,明年流行什么风格的衣服一样。音乐也是如 此,可怜的音乐家就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可能这就解释了巴赫死了还不到二十年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抛到脑 后。可还有人记得乔渥尼·巴奇这位绅士。他是马蒂尼神甫和老巴 赫-对位法的忠实拥护者、创造了宗教"清唱套曲"-的学生,他 曾因相貌端庄而出演过歌剧。他在米兰大教堂弹奏管风琴的时候,加入 了天主教,问题是他生活在信仰新教的英国,这必然会有些麻烦。一个 总是万事如意的人,能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呢?难道,国王或者政府没 有因为音乐上的争辩感到不安,而采取一定程度的保护措施?又或者,没有 将歌剧演员划归一般演员的职位中,避免使之成为音乐家之争的炮灰?

答案是肯定的,国王和政府通过制定规范,来努力预防这类事件 的发生。从此,歌剧演员和其他舞台演员一样,享有了受到平等待遇 的权利。

同类推荐
  •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本书学术灵感与成果资源来自“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ForumforFilmStudies)承办的“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五辑:“电影市场与审查制度”,“历史经验与华语叙述”,“‘唐山’记忆与香港主义”,“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和“华语电影合拍片研究”,对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香港与台湾电影中的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以及当前华语电影合拍片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为读者奉上当前国内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最新创见。
  • 三只耳朵听音乐

    三只耳朵听音乐

    本书是小提琴曲《梁祝》作者——陈钢的散文集,收录《三只耳朵听音乐》、《关于“耳朵”的补白》、《三个“洋”老头》、《命运在敲窗》等作品。
  • 音乐知识100问

    音乐知识100问

    这是一本通俗的音乐读物,它面对广大的少年和青年音乐爱好者,因此我们尽量写得浅显和易懂,希望通过上面这100个问题,能够对中、外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世界和中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起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世间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学问,而且非常专业,所谓隔行如隔山也。有的行业看来简单,就凭自己的小聪明去做,结果必然要闹笑话。足见知识是要认真学习的。但是艺术又是相通的,例如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我们从京剧演员的表演中就可以认识中国的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和历史;懂得京剧的写意性表演,对中国的写意画认识也会有益处的。
  • 京剧·灯谜·典故

    京剧·灯谜·典故

    本书汇集的灯谜,皆以京剧剧目名称,或著名京剧艺术家,或耳熟能详的经典唱词为谜底。并介绍与谜底相关的典故和知识。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坚持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究其动因,当然少不了朋友们不断给我的鼓气,希望我不要半途而废。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在时时无形地推动着我,越写越感到非把他们写出来不可。这期间也有一些朋友劝我何必自找苦吃:你写得好吗?你写出来有人看吗?有人用吗?你有钱将它推向社会吗?知道吗?现在“触电”难呢!他们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我最终毫不回头地走自己的路。
热门推荐
  • WorldPaper

    WorldPaper

    这不是一个平凡的冒险故事。两段传奇,一场恶战。与世隔绝的大陆上,亡灵与人类的斗争。当Golden和Monster的冲突演化为战争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让WorldPaper告诉你一切。
  • 刃之魂

    刃之魂

    魂界,是一个与人类世界平行存在的时空,这里的人被叫做魂术师,因为他们都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叫做魂之力。两位高中生,翼辰和月璃由于巧合的原因进入了魂界,变成了两名年轻的魂术师,与在魂界认识的伙伴们一起开始了他们刺激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之旅。
  • 似花非彼花

    似花非彼花

    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上仙,而她却只是小小的一朵彼岸花……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金牌特工,偶然的穿越,勾起了二人间千丝万缕的红线。丘比特的神箭将他们紧紧绑在了一起,可若还要遇见她……他还是见面时的淡漠,“对不起,分手吧。”她微微转身,忽然笑得花枝乱颤,是啊,明知道有这样的结果,可为何还要去爱呢?
  • 带着精灵球闯异界

    带着精灵球闯异界

    pokemongo异界版,圣兽?神兽?吃我一发精灵球!
  • 金牌拍档:亲爱的你

    金牌拍档:亲爱的你

    两个人之间不可言说的结局。也许,这就是深爱的结果吧。
  • 天才凰后惊天下

    天才凰后惊天下

    惨死重生,她对天起誓:这一次,她不会再瞎了眼,错爱他人。对那害她之人,她直接踩扁,对那爱她之人,她誓死宠着护着,绝不让他再受半丝委屈!强强联手,他执她之手宣告天下:“我的爱,就是你嚣张跋扈的最大资本!”
  • 七色花缘

    七色花缘

    黑夜里,邪恶祭司吟唱声起,阴魂曳舞。幽都女王的白骨王座下,死去的骷髅们似在欢笑,似在痛苦。古老的宫殿中符咒漫天,裂缝蔓延,在那腐朽的时光里,恶龙嘶吼,诅咒,不甘。睿智的长者说“生命如草,生命可卑”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蝼蚁们永不疲倦的颤抖着,厮杀着。渴望着,像那伸手去幻想触摸的天空的云,在七色花下贪婪的呼吸着。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外科反花天泡杨梅门

    外科反花天泡杨梅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到太空去旅游

    到太空去旅游

    主要介绍为何出现多个太阳、小行星会撞击大行星吗等奥秘现象、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诸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