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被埋压后的自救措施。震后如果被压,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把情绪稳定下来。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想法将手与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以活动的其他部位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即使身体不受伤,也有可能被烟尘呛闷而窒息。因此,这时应注意用手巾,衣服和衣袖等捂住口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些,保持足够的空气呼吸,并防止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尽量想法逃离险境,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间的话,可以从下面爬过去,或者仰面蹭过去。倒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挂住,最好朝着有光线和有空气的地方移动。当几个人被压在一起,而周围又很容易倒塌时,应该由一人先出来,到了安全地带后,再一个接一个地脱险。如果周围比较稳定的话,最好像排队似的一个一个出来。无力脱险自救时,应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越大。要想方设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同时应尽量寻找代用食物,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汶川大地震后许多人都是靠喝自己的尿液等待救援,最后得以生存的。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受伤,要想办法进行简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一般情况下,被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面的人声音比较清楚,而外面的人对里面发出的声音则不容易听见。因此,要静卧,保持体力,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要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只有等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使用敲击管道,墙壁等一切能使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地震发生后的救人措施。救人时,应先救近,后救远。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外援抢救队伍应当首先抢救医院,学校,宾馆等人口密集区的人。救援需要讲究方法。首先应确定伤员的头面部位置,使头部暴露,然后快速清除压在伤者头面部,胸腹部的沙土和口中异物,再使胸腹部暴露,保持呼吸道通畅。有些伤势不重者,可帮他暴露头面部和胸腹部后,让其自救脱险,这样可以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人。对于埋压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该建立通风孔道,以防止他们缺氧窒息。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同时应该及时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若伤者不能自行出来,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使其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更要注意,千万别生拉硬抬。
救人时应轻拉伤员双足或双手,从缝隙中缓慢将其拽出,注意保持脊柱水平轴线及稳定性。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或医疗点。对埋在瓦砾中的幸存者,可以利用各种器械救人,但不可用利器刨挖;还要注意防止多人践踏,以免误伤。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从瓦砾中救出伤员后要及时检查伤情,遇颅脑外伤,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休克,大出血等危重症应优先救护,尽快送医院。如果有外伤或骨折,应先给予包扎止血固定。即使无病无伤,如果埋压过久,也要进行必要护理。因震动和恐怖心理,原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的人,病情可能会加重,复发从而引起猝死,对此类病人要特别关照。对开放伤口要进行早期清创抗感染,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对在黑暗处所待时间较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刺激。对于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滑坡的形成和防范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是指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或过程。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多发的国家,近几年来,山体滑坡造成的悲剧屡屡上演,仅2008年8月1日山西娄烦县的一次山体滑坡,就造成数十人死亡。滑坡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损坏农田和森林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当地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由于这些地区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因而滑坡灾害相当频繁。一般坚硬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
但是如果斜坡是由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组成,那么斜坡的抗剪强度则较低,容易产生变形而下滑。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滑动面经水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专家研究发现,90%以上的滑坡或泥石流都与降雨有关。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了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近年来由于滥伐林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雨水对泥土加剧了侵蚀,使岩石和红土的抵挡能力降低,容易造成滑坡。地震对滑坡的影响也很大。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滑坡的预兆:出现纵向裂缝。汛期一旦发现斜坡出现了较长的纵向裂缝时,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仔细观察。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很大:裂缝左右两侧出现明显的高差,裂缝开度继续增大,裂缝的尾部走向出现了明显的向下弯曲的趋势。从发现第一条裂缝起,在几天之内与该裂缝平行的方向相继出现数道裂缝。发现裂缝两侧土体明显湿润,甚至发现裂缝中渗水。还会出现地面变形异常。滑坡发生之前,滑动体沿着滑动面已经产生移动,在滑动体的出口处,滑动体与非滑动体相对变形突然增大,使出口处地面变形出现异常。当发现斜坡脚下或斜坡脚附近出现下列情况时,预示着可能发生滑坡:斜坡脚下或斜坡脚附近某一范围隆起。堤脚下某一范围明显潮湿,变软发泡。
要注意侥幸心理不可取。从以往的灾情看,很多灾难的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遇险者本身避险意识不强,或者心存侥幸。因此,要提高防范意识,充分认识滑坡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应对滑坡灾害的最佳措施,就是远离山体,远离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
路遇泥石流的自救方法
泥石流是指突然暴发的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它多由暴雨引起,往往来势迅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常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我国泥石流易发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西南山区。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山区,台湾,海南等地亦有零星分布。
近年来由于资源无节制开采,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植被稀疏,土地瘠薄,地质脆弱,岩石大量裸露风化,泥土石块不断随水流入沟谷汇集,一经径流冲击,变成黏稠浆体,在重力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暴发突然,猛烈,持续时间不长,通常在几分钟至一两个小时结束。由于泥石流较难准确预报,因此易造成较大伤亡。但可以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
首先可以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时,即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凶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热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每年七八月份是泥石流易发时期。如果在山区遭遇泥石流,该如何避险,逃生呢?学习泥石流知识,参加当地组织的预防泥石流演习,学会疏散撤离。
泥石流多发生在夏汛暴雨期间,而该季节又恰是人们选择山区峡谷游玩的时间。因此,出行时一定要事先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天或在连续阴雨天且当天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口旅游。选择附近安全的地带修建临时避险棚,如较高的基岩台地,低缓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沟床岸边,较低的阶地,台地及坡脚,河道拐弯的凸岸或凹岸的下游端边缘。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或刚停,不应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发生。另外,具有阵流的黏性泥石流,其阵流间隙有时会被误认为泥石流结束。总之,只有当确认泥石流不会发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结束时才能解除警报,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当白天降雨量较多时,晚上或夜间必须密切注意降雨,最好提前转移,不能心存侥幸在室内就寝。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减少,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当出现泥石流体堵塞河流,形成堵坝时,应尽快采取毁。坝。措施,使上游水体尽快下泻,避免次生洪水灾害,同时通知上,下游受害地区,做好防灾避险准备。另外要采取正确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动的,冲击和搬运能力很大,所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逃至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以扫除沿途的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逃生时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冲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泥石流发生时常席卷,淹浸,淤埋沿途的房屋,牲畜及杂,污物,泥石流结束之后应对必要的地段进行清理消毒或远离弃之,避免和防止流行病的发生与传播,做好卫生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