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梦想着,有的人现实着。如果只是做梦,这过分的个人文艺生活,太不现实;一味的现实着却也太悲哀,连梦想都没有,和案板上的咸鱼有什么不同。韩国学者金兰都先生把“梦想”比作是“外婆囤了一辈子的保暖衣”,喜爱却一辈子没能实现。每一件都藏起来等到时候穿,一过就是一辈子,却从未实现。
叁咖啡和所有恋人有一个约定,来年七夕再见时,取走去年拍下的合影,店主免费招待。他们希望有一个奇迹:再见时,不是像陌生人一样聊起了各自的际遇,而是老情人——老情人的默契,吃一顿有默契的晚餐。或者再见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不喜欢讲金童玉女的故事,但是生活中让人记住的往往是那些面容姣好的故事。他是学校里鼻梁最好看的男孩子,女生们总是愿意偷偷把打好的水倒掉,重新排在他后面,那个侧脸耽误了很多女孩子大学四年的青春。比起这种无果的单相思,文艺部的女学姐看起来就幸运了许多,能歌善舞的学姐和英俊帅气的主持人学弟一时间成了学校的爱情传奇。
大学的感情总是不喜欢思考未来的,但是逃避的问题终究会有一天迎面而来。学姐是云南人,毕业回了老家考了公务员,男孩的家乡在北方。一南一北的差距,分手似乎成了故事本该有的结局。
毕业3年,男孩一直不停地更换着工作,很多朋友不理解,凭他的个人条件,在老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是难事。三年时间,不短了,既然不能在一起,就各自相亲,娶妻生子,未尝不是一生。
可突然有一天,男孩子在博客发了一张照片,是飞往云南的机票,博客的文字是“你说若再相逢”。之后,便在学姐的博客上看到了他们机场的合影,合影上,两个人笑得像个孩子。
男孩的哥们儿说,每个人爱人的方式都不一样,他想了3年,觉得还是不能跟她分开。一件事,想了3年,还能怎么办呢?
墙上一张照片是那个最好看的侧脸,高高的鼻梁,让我一眼认出了他。照片下面白色的部分有一行小字——你说若再相逢。2010.5.23。
我渐渐明白了叁咖啡持续稳定成功的原因:文艺之外,在于更感性的创造,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我身边有不少文艺着的咖啡店老板们,一部分人只在意表意的文艺创造,或过于追求自我的感觉却忽略了现实的生存问题,而许鹏却对每一个环节深思熟虑,不冲动,想办法。文艺场所的背后一定有周密的计划,而不仅仅是美好的想象。
“梦想成真”不仅仅是祝福语,也可以成为现实生活真实的状态。当我们憧憬未来的时候不忘未雨绸缪,当我们在现实中收获不忘为何出发。
范玮琪的歌里唱道:“你是我最重要的决定……因为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唱的是爱情,可每一个店主又何尝不是爱着自己的小店呢!或许是同样的道理,好好经营你的梦想、你的店吧!
7/7 参差咖啡的艺术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许是有咖啡情结,却不一定真正懂得喝怎样的咖啡。
好不容易出生,
好不容易长大,
好不容易毕业,
好不容易独立,
生活本就如此不易。
那就麻烦做自己。
不随便地蹉跎
说起饥饿营销,首屈一指的就要属苹果手机和小米手机了,限量销售使得商品供不应求。人们甚至可以通宵熬夜、废寝忘食地抢一款完全没有折扣的商品。而纵然这样,还会有很多人根本抢不到。发布会——新闻报道——通宵排队——正式开卖——全线缺货——黄牛涨价,这饥饿营销的背后就是人们对事物本身的渴望。
“随便”是现在90后、00后口中已经不太多出现的词汇。“不随便”意味着什么呢?专属和决策。我可以付出多走几个路口的时间,只为了“不随便”地要自己喜欢的那个水果摊的新鲜菠萝;同理,我也可以攒几个月的生活费,只为了“不随便”地要去自己计划许久的一个城市里的一个咖啡店。
从了解“参差咖啡”到和王森结识,都“缘”于一本书。
一个周末的下午,闲来无事去书店逛,一本《就想开间小小咖啡店》的书吸引了我。当时的第一想法是:这又是一本死板的开店辅导书,还敢取这么意味深长的名字。试读时却发现:里面写的是作者自己开店的真实故事,文字真实朴实。不知不觉就翻读了三分之一,于是买下回家又仔细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武汉“参差咖啡”的王森。曾经他跟很多人一样,念书、打工、创业,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然后周游世界。母亲的突然离世,让他开始停下来,思考不辜负脆弱生命的活法。
于是,从2006年开始,他毅然停掉业务蒸蒸日上的公司,朝着自己的人生梦想迈进:开一间有特色的可以步行抵达的小小咖啡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竟然一口气开了16间,而且间间都存活得不错。
当时我正开着一间自己的小小咖啡店,盈利微薄,我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小”,而王森的“小小咖啡店”究竟为何存活得如此好?
我邀请王森来我节目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本以为一个经营咖啡馆的年轻人该是文艺的、有情怀的艺术家气质,但是王森的声音低沉,说话有条理而且很老成。让我着实一惊。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总觉得咖啡馆‘小’才好?”
王森坚定地认为咖啡馆注定就应该是小的。例如在西欧国家喝咖啡非常普及了却没有大咖啡馆,包括美国也没有。所以开个大的咖啡馆,或者咖啡馆注定是大的说法,是一个误区。有些地方其实不是真正的咖啡馆,它也不是靠咖啡来赢利,就像他在书里面提到过的“伪咖啡馆”,造成很多人对咖啡馆的误解。王森认为真正的咖啡馆都不会很大,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适合个人创业,投资的门槛不会太高,综合素质要求要高一些。
不过,对王森来说,咖啡馆不是纯粹供人打发时间的地方,而是给爱咖啡的人提供的场所。中国爱喝咖啡的人口相对欧美来说要少很多,那么咖啡店其实也可以更小。
每每提到“小而成功”的话题,王森总要拿跟他有缘的武汉“西北湖咖啡”小店说起。西北湖咖啡是武汉当地一间很小的咖啡馆,王森曾经是那里的老客人。这家店实在是小,勉强摆下三四张木桌。
老板来自台北,对咖啡有着天然的嗜好。2001年开张的“咖啡豆”到现在已经七年,店内的摆设却一直没怎么变过。很多最初来喝咖啡的客人多年之后再回到这里,店里的木架上摆满各式咖啡杯,好似一个陶瓷的迷你世界。开始还以为是老板的收藏,问过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客人自己用的,喝完后便搁在这里,第二天再来。老板与客人于是成了朋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店里的咖啡豆都是从哥斯达黎加和印尼进回来的优质生豆,每天晚上老板亲自烘焙。武汉其他很多咖啡店甚至都到这里来选购咖啡豆。而很多朋友还会在这里买咖啡豆回家自己煮,再与老板交流心得。
每当店里坐满后,如果有陌生人进来,老客人会马上让出位置。有些客人甚至开车过来,在门口就着湖风喝完一杯。为主人去着想——喝咖啡聚集的人群通常都会有素质。这些人以喝咖啡为主要目的,至于是在门口站着喝还是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喝都差不多。王森倒觉得大了之后其实利用率并不高,就会有些人坐一天,然后还得为那些实际上不需要的面积去支付租金。
所以和很多咖啡店不同,“参差咖啡”不都是昏暗灯光的设置,反而很有简洁明朗的类似于无印良品的风格。通常会选择厚重舒适的沙发,选择简单实用的玻璃或者木质的桌子。“参差”可能从名字上就表达了一种不同。“我就是要不一样”,是王森经营咖啡的态度。
总之,时光都是要辜负的,年华都是要蹉跎的,和朋友谈事,你是可以去快餐店的。所以麻烦来咖啡馆的时候,带着你的味蕾,而不是你的相机。否则,不好意思了,座位不多,地方不大,这里只容得下想了解咖啡的好心情,其他的,早就拒之门外了。
成功案例
开咖啡馆的理念一直都是王森非常重视的问题。大的咖啡馆和小咖啡店,是两个业态。大是为了让更多人打发时间办公休闲,享受环境;小咖啡店生意好一定是因为咖啡好,大家为“想喝”而不完全是“想坐”而来。王森坚持的咖啡店就是一家纯粹的咖啡小店,让咖啡做主角,而不是打着咖啡馆的旗号,实际里面全是卖快餐。
王森很反感“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店方式,他宁愿选择一个自己可以承受租金的地方,让这个叫咖啡馆的地方实至名归。
实至名归,前提是大家对咖啡有基础的认识,这就难倒了一批开店的人。我的一位经常喝星巴克的朋友,有一次为了环保,不用纸杯,将自己的保温杯递给店员,当他喝到这杯咖啡时,却不知为什么和往常的味道不同,居然有点像奶茶不像咖啡,一样的原料一样的店,怎么用自己的杯子装,味道就不同了呢?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许是有咖啡情结,却不一定真正懂得喝怎样的咖啡。而王森的咖啡店坚持的就是这样的专注——一杯纯正的咖啡。王森不止一次地对星巴克给予正面评价,他认为星巴克对中国的咖啡人口的增长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有很多人从星巴克开始喝咖啡。王森甚至认为星巴克一直在帮小的咖啡店输送客人,当有很多人由不喝咖啡到喝咖啡到追求更好的咖啡,追求这个咖啡风味的多样化的时候,就会找到一些独立咖啡店来,一定会有一群这样的人是有升级需求。而大企业不一定做到足够精准,而小咖啡店恰恰可以做到,所谓“术业有专攻”嘛!
但是小咖啡店的问题是如何避开国际连锁咖啡店的选址,而又可以让自己良性生存呢?
很佩服王森在这方面的作为,他可以在公园空地做玻璃房,可以租集装箱办咖啡馆,这不仅仅是创意的问题,还有实施的问题,想得到还不算本事,做得到那才算。
王森告诉我,开店选址的思维很重要。我在计划开咖啡店时,试图去写字楼找过咖啡馆场地。写字楼白领人群较符合咖啡目标人群,租金不一定比好地段的铺面高,很多铺面都有转让费,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而写字楼一般没有这样的费用,可以直接租。
我当时考虑要选定这样的写字楼:第一,写字楼楼下不能有大型咖啡馆,和连锁咖啡店竞争不是明智的选择;第二,写字楼的结构很重要,如果是很密集很小,可流通性差,只有咖啡馆所在的一层的人会来,就失去了选址的意义。
百般计划和考量后,我选择了成都南边高新区的一家不错的写字楼,楼下有一家类似“良木缘”的咖啡厅正在转让,关门休业中。走进楼内,发现前台旁边有一个橄榄形的透明玻璃区域还闲置着,有些惊喜。前台工作人员让我们找物业,物业说这个地方他们没权租,让我们找开发商。好在开发商的办公室也在大楼内,找到开发商的工作人员,人家一口就回绝了,态度还极差,主要原因是这个地方产权还没批下来,他们也没权租。这次就以失败告终了。
没有王森的幸运,我在咖啡店选址上就失败过很多次。
最后我在大学校门边上的二楼找到了不错的位置,就是“小”,三十平方米的铺子还隔出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制作室。因为风格小清新,里面有很多我自己DIY的布置,有很多的书,与其他几家相比要特别一些,人气其实还不错。
但我并没有做快销。又因为“小”,经常客人在这里坐一整天,常常很多人没地方坐。我们换了很多次座位的方式,以增加入座人数,还是不太理想。我有很多资源可以做活动,因为小,没有活动空间,也就此作罢,所以我是很讨厌“小”的。
那时和王森相反的看法是,我注定认为咖啡店要大。“漫咖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选在白领区域,沙发少,以小木桌椅和大长桌子为主,最大限度“挤人”;像“咖啡陪你”也基本是这样,多用方形小木桌可以有效节省面积。因为这种“韩式”咖啡馆和快销小店不同,一个人点一杯咖啡就有权利坐一下午。我那个小小咖啡馆,虽然不乏人气,却因为座位有限,盈利也局限了。
我把我的店面的经营状况和王森分享后,王森说,要特别强调所谓的“差异化”。当身边的人都认为合适的地方,他有时就认为不合适。选址的时候一定不能按照所谓常规的餐饮行业去找,反而应该一开始就用差异化的眼光去看,会有不同的收获。王森在乎的是所在的这个区域有所谓的目标人群,不在乎具体在哪个点,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专注于咖啡,咖啡被人认可,他们一定会来。
所以王森从最早在北京和朋友开的“半个”咖啡馆,到回了武汉向酒吧老板租白天时间的咖啡馆,再到后来将咖啡馆开进写字楼、书店、做集装箱咖啡、玻璃房子的花房咖啡等。
很感慨王森的魄力,所以有些人注定是会成功的。倒不是嫌弃我的那家小小咖啡店,它仍然是我的宝地,但是它相比于王森的“参差”,“参差”更称得上是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