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氧书店咖啡馆”通过很多美院学生的帮助,也诞生了很多店里自己制作的衍生文化杂货,像本子、明信片之类的。虽然利润并不高,咖啡店也不靠这个赚钱,但每当看到那些记录生活灵感的作品,自己还是格外欣慰,那也是学生们在这个美好的年纪最纯粹的骄傲。
汪阳享受着店里的每一时刻,也在收获着、感动着。很多小小的细节反倒更让人回味,比如客人喝完饮品走的时候顺便把杯子带到了吧台,很小的一个举动,却让当时重感冒的他感恩至今。
汪阳跟我说起遇到过的一位特别客人,是个辞掉高薪工作的教会讲师。教堂里他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后来去贫穷的地方帮助那里的孩子,路上被瘾君子用刀架在脖子上威胁,在危房中住了好几个星期,他依然无悔自己的选择。他最大的幸福是拥有自己的太太,虽然生活得辛苦,但他们愿意在困境中感受生活的真实。这位客人在有氧咖啡馆向汪阳倾诉了一下午,重复地说,别人都认为他是傻子是疯子,而他觉得生活的本质是经历,比那些麻木地做着没意义的事情的人要强。汪阳听完很感动,这也正是自己开咖啡馆的一种愿望,不是麻木的“朝九晚五”,辛苦却也幸福。
对汪阳来说,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房租。昂贵的房租会让自己在梦想与现实间动摇。很多人为了赚钱,而降低成本,调高单价,慢慢地变得商业,屈从于现实。而汪阳说这就违背了开店的初衷,任何的付出都不应该损害梦想,而是为了成全梦想。
不再走向你
梦想应该是纯粹的,就像我们坚持音乐、坚持写作一样,都需要一颗纯粹的心。坚持的过程很难,但不坚持就一定不能达到。我很尊敬的孙宁丰老师曾跟我说:“坚持就是一个人坚持了十五年,他成功了;另一个人坚持了十四年半,放弃了,没成功。”
想起同样生活在重庆的一位原创女歌手黄晶,她就有这样的纯粹和坚持,就像那些坚持纯粹的小店精神的人。
2011年9月,电台搬到新址,每天下午四点有我的一档访谈节目。第一期的嘉宾是媛子,她是一位策展人。节目结束后,我们聊天,她给我推荐了黄晶,说她是“花儿朵朵”的全国多少强,是她的好朋友。于是我说:“那下次来我的节目吧,跟听众们认识一下。”
说实话,被推荐来节目宣传的各种新人真的很多,一开始我并没什么期待。
两周后的下午,黄晶来了,宽松的长款毛衣,戴着大大的眼镜,背着大大的吉他。我在纳闷:她到底要唱什么歌啊,这叫什么风格?一起来的还有她的朋友,看样子挺像经纪人,递给我一张很可爱的圆形名片,她叫酸酸。
节目开始了,黄晶非常羞涩,话很少。我尽量说些轻松的话题让她放松,二十分钟后,好了很多。我让她给听众们唱首歌,她唱了首自己的歌《不再走向你》,音乐中的她变了个样,如此从容和投入。弹完最后一个音符,我问她:“这是根据你自身经历写的吗?”她又羞涩了,说:“也不完全是,有放大,这段时间自己内心很平静,突然就想到了这样的旋律。”
黄晶在那期节目里唱了四首歌,有唱给妹妹的歌,有她翻唱的《红豆》,有她喜欢的雷光夏。她告诉我她读的是医学院,因为当时的一种状态,让她喜欢上用音乐去表达,然后就一直坚持,也想过找份稳定对口的工作,但并不成功。她说她的目标是要做一名优秀的音乐制作人。
就这样,我开始注意到这个爱音乐的、不太会说话的,有时会给你一个傻笑的姑娘黄晶。我找到酸酸,问她:“我还想听黄晶的歌,平时在哪儿可以听?”“现在周末在硬地咖啡。”酸酸边想边说。“那好,这周我就去!”我回答。
于是我和酸酸约好星期五晚上在芳草东街的“硬地咖啡”见面。我到的时候黄晶已经在那里唱了,咖啡店里人不多,我找了个对面的位置。黄晶发现我来了,在台上笑了笑。十分钟后酸酸来了,脖子上挎着个白色的单反。
黄晶在那个咖啡店角落的舞台上唱着。我和酸酸聊着天,我其实也很感叹酸酸这个和名字一样可爱小巧的女子是怎么样带着黄晶和她的乐队闯荡娱乐圈的。聊着聊着,我才意识到生活可以很文艺,而我以前从未发觉。
半小时后,黄晶唱完了,走过来寒暄了几句,说她在“单行道”还有演出,要马上赶场。我们说:“那赶快去吧!”不到一小时,她又回来了。我问:“怎么这么快?”黄晶说:“我每次都是卡着点去的,提前十分钟到就好,唱完就马上走。很多驻唱歌手都会唱完跟客人聊聊天喝喝酒什么的,我又不会,我根本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这句看似平常的回答,却强烈地打动了我。如此单纯的她,只要音乐,只要唱歌就好。她可能不知道,陪客人聊天喝酒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得到老板喜欢,积累更多人脉。可是,如果她这么做了,她就不是黄晶了,她也写不出这么纯粹的歌,再没有那些“傻傻的表情”了。
正聊着,黄晶被咖啡厅里电视上正播的一个外国女歌手的演唱会录像吸引了,边聊边走神,最后干脆退到沙发上专心看起来,孩子一样地叫起来:“这是我最喜欢的歌手,好喜欢她!”
没办法,她真的纯粹。
后来,我参加了黄晶的生日会。但因为时间紧,我买了条围巾交给酸酸,只听了半首歌就走了,要赶节目直播,我在路上还一直哼着那首歌的旋律。
毫不夸张地说,黄晶的大多数歌都能在唱到一两句时就抓住我的心。可能是一些人和一些人真的有相同的频率吧!黄晶的歌里有一种天然的真实,对生活的天真向往,或无奈感叹。她用自己的方式唱着,不管是悲伤或者活泼,都是干净的,没有杂质的,是不是和她的名字有关呢?晶莹剔透的。
听黄晶的歌总有一种向往,向往着在鼓浪屿的某个下午,骑单车去海边找你;向往着我会像一只小气球,享受着现代人难有的孤独的自由;向往着在经历感情挫折后,也可以有不再走向某个人的洒脱;向往着生活平凡却也精彩,细水长流的惊心动魄。
在黄晶第一次小酒馆专场演出前,她又来我的节目。节目里她说,她眼里的生活很美好,美好到就像童话,不一定实现,所以她唱出来;可有的时候又觉得美好会容易被现实打败,有些遗憾,所以有了很多伤感却还是有期待的歌。
坚持纯粹真的挺不容易的,真的。其实很少有人愿意一直梦想着,而现实告诉你,人家买车了,你呢?人家的房子比你大,你呢?人家嫁了个富豪,你呢?你还愿意为梦想纯粹着吗?
可是,我们曾几何时,不也那么向往单车上的幸福时光,向往浪迹天涯的浪漫吗?可乐戒指还珍贵吗?你们租房时房间里的花如今还是否绽放?
你的每个梦想,都应该是纯粹的。
6/7 时光里的老麦
一百个文艺青年,有一百个咖啡馆的梦想,哪个才是属于你的现实?
我们总是匆匆赶路。
忘了风景,忘了原因,
甚至忘了地点,忘了方向。
他搜集一路上的旧时光。
直到我们遇见,
才发现,
那就是自己曾经的模样。
桃江路25号甲
去老麦咖啡馆之前,我看到了老麦杂货铺。原本是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看《糊涂戏班》,到早了,我便到周围街道转转。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店,造型各异的橱窗,精致多姿。突然我就逛到了老麦杂货铺,墨绿色的招牌,搭配白色文字,白色的木门,玻璃橱窗放着旧箱子旧瓶子旧画,复古时尚感,一下子就吸引我进去了。
里面人不多,我不确定这里能不能拍照,试探着拿起相机,结果没有遭到反对。店里就像一个旧货仓库,有帽子、皮包、各种器具,连早几年常用的药瓶、旧秤都有,价格便宜点的算是陶瓷杯子。
虽然只是几个白色货架陈列旧物,却足够有腔调。虽不知旧货的市场如何,但心想至少店主是有情怀的。我那时还不知道老麦杂货铺的老麦和老麦咖啡馆的老麦是不是同一人,逛了十来分钟,突然意识到话剧快开演了,赶紧返回。
去杂货铺纯属巧合,去老麦咖啡馆就是计划之内了。飞机是晚上九点的,中午逛完街,我决定下午去老麦咖啡馆坐坐。
找老麦咖啡馆最好不要只记得这一个名字,看到“桃江路25号甲”的招牌就算是到了。外观看起来和杂货铺的风格相似,招牌、窗户、门全是绿色,不用专门修饰的墙面,一个告示牌,一张长椅,让人感觉像是置身欧洲的某个小镇。
推开门,像我一样第一次去的人一定会在心里说:天啊,好有感觉!所有的陈列摆设和装饰都会让你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一种安心的舒适感。书架上、隔板上、墙壁上到处陈列着主人老麦从各个城市收集来的玩意儿。不匀称白漆的墙面和地面,深色的木桌椅,墙上有很多复古的画和号牌。据说这里的地砖来自旧时代,桌椅改自老床板,浴缸里却种满了小雏菊,就连洗手间居然都那么别致,木夹子夹着黑白相片,墙上的可爱手绘,一切都显得那么生动逼真。我就停留在这样的复古时空之中。
两层楼加一个地下室,一切都旧得如此美好。
幽幽的灯光,让人感觉很是惬意,点上一杯“老麦”的特色咖啡,一份甜点,只想坐下来静静地发一整天呆。
这或许是有回忆功能的咖啡馆,这样的氛围里总会让你的脑海浮现起一些往事,为曾经的美好偷笑,为过去的遗憾释怀,更适合与好久不见的老友们在这里叙旧,电影《小时代》在这里取景也是因为可以展现那份生活的回忆吧!
我真的开始回忆了。回忆着自己追梦的年华,折腾着的这些年,曾经有过很多的梦想,当画家,当警察,当演员,当歌手,当主持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曹美术、曹画画;参加各种唱歌比赛,评委跟家长说这个小孩要好好培养或许是明日之星;模仿赵本山的小品《小草》,让严肃的数学老师第一次露出笑脸,她让我将来考北电;带着院子里的小朋友模仿《快乐大本营》,主持了整个中学时代;后来我成了一名电台主持人,却又开过咖啡馆、服装店、年货店,做过传媒公司,当了表演系的老师,设计原创明信片,排原创话剧……做了那么多事,经历了那么多角色的转换,却似乎没有时间好好梳理。这些梦想一直变换着,我也伴随着失败或者成功成长着。一直往前的日子里,难有停下来想想的时刻。我拿出笔记本,写下了自己的计划:“顺其自然,梦想,不强求。”
挺感谢在老麦咖啡馆沉思的一个多小时,理清思绪,背上背包,继续上路。
“一百个文艺青年,有一百个咖啡馆的梦想,哪个才是属于你的现实?”这是老麦在书里的一句话。回到成都,我买了《老麦咖啡馆》这本书,也开始走近老麦这个人。
老麦
老麦曾任世界银行的高管,曾在40多个国家生活旅行过,回国后辞去世界银行的工作,在上海开了老麦咖啡馆。
书的正文开头是老麦在一家咖啡馆用餐巾纸写下的诗:“我多想和你摇摇晃晃,坐上有轨电车漫无目的地游荡;或者,找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就坐在阳光细碎的街旁,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把一切都遗忘……”你能想象一个男人用餐巾纸写诗的心境吗?随意又细腻,真的很文艺。
老麦的文字是温暖的,更是有情怀的。从他对咖啡馆的打造到他的文字都能感受到这样的统一性。后来我和老麦取得了联系,我们在网络上交流,我没有感觉到与之前预想的差异,他仍然是一位温暖的文艺大青年。
我直接告诉老麦对他的印象,感觉他有种天然的文艺气质,不知道这种气质是不是与生俱来。老麦告诉我,气质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有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气质也是与生俱来的。他曾经对星座之说嗤之以鼻,后来却发现,确实,5月份出生的人,大多比较浪漫,喜好文学艺术。老麦还让我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群也许可以印证。
老麦并不姓麦,由英文名字加之身边人的习惯称呼而来。他毕业于以能挣钱而出名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的是经济和对外贸易,但各种“文艺”的爱好却一直贯穿于他多年的职业生涯。
其实我总觉得爱艺术的人比较感性,对数字和商业特别不敏感,而文艺咖啡店是将艺术和商业结合,除了感性的思维也需要理性地应对现实的经营。商业和文艺,似乎总是问题的两极,但老麦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优势。在开店之前他在世界银行工作,在银行的工作中,参与诊断过各种类型的企业,所以对需求、市场、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等方面驾轻就熟。这对开一家成功的咖啡馆来说,也都是重要的经验来源。
那么,很多人难以做到像老麦一样具备商业头脑和艺术天赋并重怎么办?老麦的建议是:花钱请高手设计!表面看起来,这笔钱很浪费,似乎也看不到立刻的回报。所谓的设计高手,就是对风格、卖点、市场、成本有很好的把握的人士。请对了设计师,咖啡馆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只是自己或者一两个合伙人闭门造车,摸着石头过河,成功的希望就渺茫。当然,如果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经验丰富,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