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正好要做咖啡专题,我便试着联系这家听起来很有性格的咖啡馆,过程很顺利,很快就联系上了。这次交谈让我明白了这家咖啡馆真实的过往,只聊到一半,我的心就已经被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背后的故事揉碎……店里老板娘叫CC,昆明人,不过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一直在上海工作,直到遇见了英国插画家Jason,收获爱情,也从此便读懂了生活。她发现了平凡的美好,能和心爱的人去一个地方开一家小店,是多么幸福的事。
两个人都特别爱书,用CC的话说,“可以没有钱吃饭,但不能没有钱买书”,所以家里也藏了几千册英文的原版书,开一家有很多书的咖啡馆成了他们的梦想。本打算在上海开一家咖啡外文书吧,边工作,边开店,但上海的工作节奏始终很快,就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机器,CC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去考虑下一步的工作,明天完成什么。而没能开店,也完全没有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状态。
如今来到大理之后,面朝洱海,春暖花开。CC也会怀念在上海的日子,因为年轻的时候在繁华都市里的憧憬和激情也是很珍贵的。CC开玩笑说他们来到大理,就变成了真正的神雕侠侣,隐居在苍山边,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返璞归真,或许这就是生活本来应有的样子吧。
“开一家店自负盈亏,有压力吗?”我终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有人说,梦想是天上的,现实是地下的,那么来到大理后的平凡日子,就一定和想象中一样美好吗?
CC非常坦诚,答案有些残酷:这个书店开了快四年了,直到最近几个月收支才开始持平。之前CC和老公都需要在外边接别的活儿来填补亏损,一般是兼职做翻译,老公会画插画,也会帮一些出版社画书的封面或者是书的插画。其实CC和老公都很不喜欢做翻译,觉得很枯燥,但一想到得到的工钱能拿来补贴书店的开支,为了让这个咖啡书店运营下去,还是忍着做一些。
之所以如此艰难地坚持着,还是因为两个人共同的愿望——开一家咖啡书吧,让更多的人去读书。他们鼓励更多的人来借书,而不一定是买,店里有很多在国内不一定能买到的经典外文书。
CC对每一本书都有感情:“如果一本书放在自己家的书架上落了很多尘埃,我们觉得对书也是一种不尊重;如果翻阅它的人多了,这本书就终得其所,书也会比较开心。”听完CC的话,什么?书也会比较开心?书有生命吗?当然有,每个人的心爱之物都是有生命的,就像书在CC和Jason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宠物,爱着,养着,并分享给更多人,这份爱多么纯粹。
不仅如此,在他们店里,咖啡也是作为鼓励阅读的手段。店里有一项活动,你买任何一本新书,都可以免费喝一杯咖啡,通过这个方式去鼓励大家多阅读。
尽管目前的境况还有些艰难,但CC很知足。开店一开始会亏损,自己有心理准备,不过赚到了生活。他们刚来到大理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开了书店之后,每个月举办一次书友会,让他们和世界各地来到大理的朋友认识,一起聊聊最近读过的书,聊聊不同文化间的事物看法,有一种坐在店里环游世界的感觉,这样的收获无法用金钱衡量。
在旅游区,总会以财富来作为自己开店成功或者生存价值的衡量标准,但从长远看,作为整个人生来说,财富的定义就不仅仅是钱了,有很多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和过程。CC赞同我的说法,每个人生不同的阶段,内心需求不一样,做的事情也不一样。
CC认为既然决定来大理是为了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地过小日子,那么就应该遵从理想去生活。为了孩子,墨龙咖啡馆的营业时间是朝九晚五。附近店里的老板也常跟CC说,下午五点钟以后是最佳营业时间。大家白天去景点玩儿,晚上回来休息,想要进来坐着喝杯咖啡吃个点心你却不开门,这个时候才是赚钱的时候。但是CC却觉得钱是赚不完的,生意再好其实不关自己的事,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来了,就得回家做饭,所以五点钟关了门之后的时间就是留给家人的。
CC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平凡日子,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想“不平凡”的人,就像疯狂选秀的选秀达人、网络红人们,也有很多标榜自己“爱平凡”却并不甘心的人。我的好朋友作家十二形容,有一些所谓文艺青年,其实是要得太多又没能力得到,只好逃到文艺里。
坦诚来说,年轻时,谁不愿意证明自己?我小时候爱画画,常常站在大人面前说,长大了我要当画家,一幅画卖几百万;后来我爱上唱歌,取得了些成绩后,我说我要当明星,赚了出场费给你们买跑车;再后来我说我要做名主持,风风光光的。多年后,现实告诉我,那都是梦想,倒过来想,我的梦想是什么?就是过上不平凡的生活?
不平凡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常常接触一些演艺圈的新人,有默默付出的,也有喜欢炒作的;有找关系背后认爹的,也有自我陶醉无所谓的。不过他们却都是为了出人头地不平凡。
微博上很多人喜欢晒自己的不平凡,去了哪家酒店,买了什么名牌包包,和什么名人合影,吃了什么稀奇东西……很大一部分人就想证明自己不平凡,好像在说:“我可以,你可以吗?我可不平凡。”
于是很多人为“不平凡”奋斗着,不赚钱怎么买名牌?不炒作怎么能出名?不找关系怎么能上位?累不累?当然累。还是会继续,因为不平凡。
采访一位作者艾明雅,她写了本书叫《思凡》,这里的“思凡”应该理解为“思考平凡生活”。在作家韩松落为这本书写的序中,我了解了一些艾明雅的经历。艾明雅在很年轻的时候,逃离家乡,去了广州,试图进入外企,考试没通过,随后成为从事保险业的人。身为异乡人,而且是女子,在这座城市里,她感受到的是彷徨和压迫。最终,她回到家乡,在长沙定居,做起了写作和广播主持的工作。
艾明雅曾经沧海,最后选择回归,在众多可能性里,指向了一种能够滋养她的生活。序中还说到“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问题,韩松落认为“年轻人都应该经历‘逃离’或者‘逃回’。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安静地沉入生活的深海”。
我想,“沉入生活的深海”换成更通俗的说法就是“踏实平静地生活”。于是采访时我问艾明雅:“你这本书提出平凡生活的意义,那现在我们都想着出人头地,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像我们主持人,很多人觉得出名了才能成就自己,难道这是错误吗?”艾明雅说:“不,我们不能反对追求。没有追求,社会就不能进步。有人问我:‘平淡美吗?’我说:‘不美。’平淡就是平淡,它不精彩,但是平淡平凡的生活也有它的好处,它不激烈,没有风险,它很闲适安逸,很美好。”
是的,平凡有它的好处,只是我们只看到了太多不平凡的所在。坦白说,曾经我没有深入地理解过平凡的意义。我认为平凡就是过清苦日子,就是去大山隐居。其实不然,平凡在于一种心态。当然,平凡不会适合每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那是个人的自由。只是“平凡”真的不比“不平凡”掉价。
说实话,艾明雅当时跟我谈“平凡”,我没有轻易信服她的话语。她也会为了自己的作品大卖而大肆宣传,当我问起,艾明雅的回答很坦诚:“你问问哪个作者不在意稿费?当然,我更在意精神上的,有人说这是一种精神麻痹,我觉得这是一种积极的麻痹。同样是在出租屋,有的人烟头满地,有的人有花有草,所以生活的浪漫和状态,有时候跟物质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人生就像一条路,如果只看到前方的目标,就可能忽略沿途经过的路口。她愿意做一个帮大家记录这些“路口”的人。她说自己很羡慕一些作家和导演的状态,他们常常能把我们看似平淡生活中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有时候就像捡拾垃圾的人,他们把我们奔跑中丢下的头发、眼泪、衣服等不要的东西都收着,然后给我们看,等到有一天我们看去,才发现原来这是曾经的自己。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对一些书和电影着迷,因为那是生活,平凡生活中你忽略的不平凡。
我曾经为了“不平凡”而开了店,于是面临着资金盈亏的风险,面对从装修到选货、接待、招聘一系列的事情,本身有一份工作非要去开个店,分身乏术,累到不行。回头再想,做了这样的事,我的确收获了经验,做得好也获得财富,但我同时也可以不做这件事,用那样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不承担这样的压力和风险。所以,平凡还是不平凡还是看自己,别人无法干涉。
在很多人看来,李宇春一夜成名,星途坦荡,让很多有明星梦的人羡慕。李宇春说:“有人问我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我突然蒙了,我没做过什么疯狂的事,很早就进入演艺圈让我失去了自由。很多同事到过我的家,我北京的家就像一个大仓库一样,里面堆满了各种服装。回家的时间也少,走到哪儿都有助理和工作人员。大家印象里我是偶像歌手,我必须要做出榜样,如果可以,我想做些平常人做的事。”所以不平凡,还是要失去很多的,到那个时候,正常的逛街,和家人聚餐,和好友玩闹,这些最平常的事似乎都难做到。
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不易,但要回归平凡往往也成为一种奢侈。
CC和Jason坚定着自己平凡生活的理想,那里的书香,那里的咖啡香,也一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多了一份从容和真实。走得太远,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平凡,你敢不敢?
3/7 西西弗矢量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我变得很少说话,
我学会了坐在角落里,和自己在一起。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
我变得很少说话,
我学会了坐在角落里,
和自己在一起。
15小时的咖啡
那些有实力的文艺书店开在市中心繁华区域的商场里,也成为热闹中难得的安静之处,西西弗书店里的“矢量咖啡”就是这样一个在书店里的咖啡馆。
一次在市中心等朋友,中间有两个小时,想找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写写东西。先去了良木缘,一进去却发现那里像菜市场一般喧嚣,吃饭的居多,点了一杯水,打开电脑,连不上网络,一问,无线网络因为人太多已经不能用了,只好换地方。来到隔壁商场,咖啡店都是在商场的人群中开放式的,显然不适合码字。终于想起西西弗,但是却已经没有了位置,等了十五分钟有了位置,朋友的电话来了,最后什么都没写成。那次遭遇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喧闹的市中心有一家有文化气质咖啡馆是多么重要,市中心的租金太高,文化类场所在这里开太需要勇气和实力。
因为西西弗经常有读书活动,我也经常参加,和负责宣传的胡磊渐渐熟络起来。胡磊和西西弗的缘分很深。1993年8月8日,第一家西西弗书店在遵义成立,胡磊的家就在遵义,小时候没有玩儿的地方,就去西西弗书店。那时候,他逃课去看书,客人可以随便看书,有很多舒服的位置,书店的三楼还有专门阅读和喝水的区域,这正是西西弗书店中“矢量咖啡”的最早雏形。
那时的“矢量咖啡”就很有文艺范儿,挂着很多黔北当地作家、诗人的手稿,桌子和板凳是原木质的,还有像榻榻米那样的地方可以看书,盘着腿看,特别文艺。如今也有很多咖啡店都很文艺,但在十几年前,能做成这样的风格,不得不佩服创始人的用心和坚持了。
胡磊自己都没想到,长大后,会从当年那个逃课去看书的少年,成长为西西弗书店的工作人员,“其实没有专门计划自己长大要去喜欢的书店工作,只是觉得好像生活就是这样,你真的到了这一步,就会情不自禁去这个地方。”
西西弗也在重庆开了第一家店,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里面的咖啡馆有200多平方米。那时胡磊也在重庆,正准备找工作,就很自然地投了简历,就顺利地在里面工作了,之后又担任了很长时间的“矢量咖啡”的店长,对“矢量咖啡”有着特殊的感情。
胡磊用“挺歇斯底里”来形容那个时候的工作状态,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每天15个小时,有时候是两班倒,有时候是全天,要看很多有关咖啡的知识和管理的书。早上到了店里,先洗咖啡机,搞卫生,做一些营业报表,然后就开始迎接顾客,当然还要调试咖啡,对每天第一杯咖啡的调试。
因为自己肠胃不好,每天调试咖啡对胡磊来说就成了最痛苦的事,有时一次要尝十几杯,经常一天都不舒适,一直就这么扛着,而这也是后来胡磊没有继续当店长的主要原因。
相比当店长的岁月,其实胡磊很怀念在升为店长前单纯做咖啡师的日子。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学生、老师、普通的企业员工,也有一些特别的职业,像火车司机,一些外教机构的老外等,接触到了形形色色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有时自己还会因为收获不同故事而充满幸福感。
矢量咖啡里的活动很多,经常会有一些名人作家来光顾,像许志远、梁文道这些作家一来重庆就会去西西弗的矢量咖啡坐坐,喝杯咖啡。尤其当你正在看他们的书,抬头就会突然看到这个作家就坐在自己的面前,无比神奇。
矢量咖啡就像胡磊的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很多的不同的人和事,让你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个咖啡师和这些人没有什么利益关系。每当有机会和客人聊天时,他们也会很真诚地交流倾诉,所以那段时间是胡磊觉得最快乐和充实的时光,结交了不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