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05

第5章 “解蔽”:对异端的回应(2)

所以,正如Robert Eno指出,自然的“天”本身并非苟子的兴趣所在,他真正关心的是礼,他之所以讨论“天”,只是由于当时关于“天”的理论影响到礼。辟“机祥”可以看作荀子作《天论》的主要动因。他试图通过辩明“天人之分”,来解决时人蔽于“机祥”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机祥”之虚妄并进而认识到“守道”的必要性。从他的立论动机看,他对“天”的自然特性的认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必要的姿态。由于缺乏一种纯理论的认识兴趣和动机,他并没有在“真相”的意义上肯定“天”的自然性格。换言之,对他来说,虽然自然的“天”并不能看作一个“谎言”——所谓“谎言”的前提,必然是确定存在某种“真理”;但在他的讨论中,“天”为自然抑或超自然的问题在知识论的层面上仍然是悬置的。所以,他对“天”的更为个人化的体验实际上与其“天人相分”的观点并不相左。由此看,荀子对知识的极具现实感的态度,与孔子有颇为相似的地方,不过,由于他已经对“天”的自然特性做出了姿态上的肯定,并将它当作一种必要的策略性观点,他就必然要回答那些孑L子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

2.1.2礼之为“文”

正如自然异象可能激起人们的神秘感一样,在很多时候,“人类的本性是特别愿意相信那些神秘莫测的事物的”。对人来说,在所有与神秘事物相关的问题之中,最为切已的莫过于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这个问题退后一步,必然要先解决人死之后有知无知的疑问。据《说苑·辨物》载,子贡也曾表示过同样的疑问,孔子以一种极其巧妙而揶揄的方式消解了此问题。当孔子说“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时,他实际上在暗示,死后的问题根本不是那些真正关心如何生活的人所应探究的。但是,在荀子的写作中,他打破了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竭力想维持的一种模糊的平衡状态: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言刻薄死者乃是“慢其无知”,即明指人死无知。荀子虽然并非有意突出这一隐含的前提,但显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它。

“人死无知”其实已作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蕴含于他“天人相分”的说法中。他承认天地四时均为自然事物,也就拆除了鬼神之类的藏身之所,从而不可能回避“死人有知无知”的问题。因此,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超然态度不再适合荀子——一旦戳破了“天”的神秘性,他就必须正面回答鬼神的问题。并且,既然荀子一再明言“天人相分”,他很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在这类问题上采取孔子那种克制的态度,而必须以一种明确、坚决的方式消除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幻想。

这类幻想不但会使人们以自然异象为祸福预兆,在荀子看来,也很可能成为他们奉行礼的不适当的动机。实际上,“死人无知”的说法与荀子辟“机祥”的态度完全一致。人死无知,即意味着鬼神之类并不存在,祭祀鬼神以求福避祸也不过是无稽之谈,这就在根柢上就揭示了“营巫祝”的虚妄性。“营巫祝”在本质上与“信机祥”是一回事。二者都会使人们以神鬼之事替代人事、以祈祝代替在生活中切实地行礼,鉴此,必须清除礼仪中可能包含的“巫”的成分,使人们更为清醒地看待礼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将礼仪理解为一种文饰:故三月之葬,其?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故日: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百姓以成俗,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护、武、、沟、桓、箭、简、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惮诡其所喜乐之文;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惮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惮诡其所敦恶之文也。

因此,礼仪的设置,本质上并非为祈福免灾而取悦鬼神,而是为人的自然情性寻找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这种理解,本身就暗含着一种疏离鬼神、巫术的态度。实际上,关于礼中的神秘因素,是荀子谈论“天人之分”后所必然要触及的:雩而雨,何也?日: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这一段出现于《天论》中,并且紧随荀子澄清自然灾异及“人袄”的问题之后,无论就其内容而言,还是从《天论》的结构上考察,都表明这是荀子辟“机祥”的一部分。他将礼仪看作“文”而“非为得求”,本身就体现了他对“机祥”之类的否定态度。反过来看,承认礼中“巫”的成分,很可能会导致人们以祈请应验为奉行礼的先决条件。这里的危险还不在于其中所包含的功利倾向,荀子清楚地看到,祈求的应验实际上是完全无法保证的。所谓“人之命在天”,“命”是“节遇”,是极其偶然的东西,不可能成为人们“守道”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对礼的巫术化理解与对自然异象的迷信,本质上是一样的:后者会使人们忽视“道”,前者则可能导致他们以不适当的方式行“道”而最终不能“守道”。因此,苟子对“礼之为文”的辩明,实际上是其辟“机祥”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在谈论到礼时,不止一次提到“百姓以为神(鬼事)”,但他的这一说法乃是与“君子以为人道”相对,并有特定的现实内涵;况且,他的整个辩说是从“士君子”的立场展开的,而不面对所谓的“百姓”。

2.1.3非相

荀子辟“机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澄清天地四时之自然特性,而是专注于祛除人们以子虚乌有之事论吉凶的痼疾,并将他们的兴趣引向“守道”,因此,即便是那些在较严格的定义层面可能被排除于“机祥”范围之外的观念,只要它们以虚无的吉凶之论影响或削弱人们行“道”的动力,就有可能成为荀子批驳的对象。他的这类驳斥,就其动机和预期的效果而言,与其排斥“机祥”的言论并无二致。在此意义上,就可以理解他何以要就“相术”展开讨论: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这里,荀子驳斥相术的要点在于,以“心术”之善恶代替形貌之善恶论吉凶。关于“心术”之善恶,他又以君子小人之别来分辨。在他的语境里,所谓君子、小人,显然是以合“道”与否论。于此可知,他实际上是依“道”来反驳相术,关注点明显在“道”。但问题是,相术着重于判断人们的吉凶祸福,而并非论定他们为“君子”或为“小人”;换言之,相术之所以能吸引人,完全不在于它能作出道德方面的评价,而在其功利方面的论断。鉴此,荀子有必要在说法上靠近相术的价值标准,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于是,他直言“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并提出了一个经验性的论证:……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值得注意的是,尧舜汤禹等与桀纣的对举,表面上只是显明他们的外貌与其功名境遇完全无关——这里运用了相术的吉凶标准;但一个无需明言的事实是,他们也有君子小人之别。这样,荀子“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的说法就有实例可依,落到了实处。

荀子反复申明相术“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暗示了当时相术普遍为人称信的状况及其作《非相》的必要性。

这正如吴虞所论,荀子以时人“多惑于相术,视人骨相,以知吉凶贵贱,复著《非相》篇极论之。以为世俗所称,学者不道,与辟机祥同一精神者也”。因此,荀子“非相”,乃是针对现实而发: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於女子。……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乐论》篇末,荀子述“乱世之征”,“其容妇”显居其一;而“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显然领此风气。这表明,在痛斥当时病态的世俗品味的同时,荀子也暗示了其时可谓“乱世”。他对“其容妇”的社会风貌的批评,固然体现了其基本的趣味倾向,但其趣味的养成当得益于传统的熏陶,故他实际上是在表达时代风气对传统的悖反——这从他说相术为“古之人无有”也可见一斑。上引文中,荀子先将这种堕落的风气归因于“论议之卑”。“卑”即是他对相术的基本评价。

紧接着,他以一个劝导性的问句“然则,从者将孰可也”,很自然地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礼。这个结构与《天论》比较相似。与自然异象的神秘化一样,相术在根本上也与“道”相对立:若以天生骨相为吉凶之兆,则不必也不可能“守道”,因为,从广义的“天”来看,人的相貌与天地异象一样,皆是自然而非人力所能自为的,也是某种“天”(天然);而荀子所渭的“道”则是切切实实的“人道”。故他要论礼之当为,必先排斥相术。他不离“道”而“非相”,在此过程中时时以君子、小人对举,即在于此。所以,他著《非相》的主要目的,仍在于解除时人的观念之“蔽”,扫清其“守道”的主张所面临的思想障碍。

总的来看,荀子辟“机祥”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当时流行的种种突出的迷信观念。考察其富于现实感的辩驳,可以看出,他更加关注这些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所导致的有害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消极地看待吉凶,在客观上妨碍了人们在当下过一种积极的符合礼的生活。只有揭示那些迷信观念的虚妄性,才有可能在根上拔除有害于“道”的行为方式。因此辟“机祥”可以视为一种观念上大扫除:通过清除那些具有欺骗性的有害观念,为“道”的灌输留下一块干净的地盘。在此意义上,辟“机祥”确实可视为一种“解蔽”。不过,因为“机祥”之类在认识论层面上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并由于荀子的讨论带有某种观念化的色彩,辟“机祥”很可能会被看做是无神论的必然结论。但是,无神论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具有知识论的背景,而荀子不具备这样的背景,也缺乏建立这种背景的兴趣和动机,因此,倒毋宁说,无神论是其辟“机祥”必然会导致的一个后果——从他毫无保留地拒斥神秘事物来看,他好像并没有试图避免这一后果。辟“机祥”针对的固然是迷信,但荀子坚决的态度使得宗教可能生长的土壤也一同消失了。对他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的问题;当他将“道”视为完全意义上的“人道”时,他似乎已经不需要这一土壤了——也许正因此,他对迷信观念的清理才表现得如此彻底。

2.2排异说

虽然“营巫祝、信机祥”是“道”之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对荀子来说,“机祥”之类并不是当时睢一乖离礼义、混乱视听的观念;至少同样重要的另一现实是,“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诸子的学说,固然并不如迷信观念那样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但在荀子看来,由于他们“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足以欺惑愚众”。更值得他关注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只设教授徒,并且竞相奔走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的言论影响所及范围很广,包括那些掌握实际政治权力的人——实际上,有的学派(如法家)的学说,已经部分或决定性地左右着当时一些国家的政治方向。在此情形下,荀子推行礼的努力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并且,他将礼视为“人道”,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超越性的理由已不大可能成为他说服大多数人的根据,遑论基于传统本身的权威而展开的说教——如果这种说教可为,他的诸多篇章就成为多余的了。所以他只能主要诉诸其主张的现实效用。这也正是当时不少学说的主旨或出发点。由于某些学说的功用性已在相当程度上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所证实,它们的影响会愈加广泛和牢固;即便是那些似以“空谈”见长的学说,因为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自有其说服力。

同类推荐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学习圣贤之道,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谦谨乃载福之器;抱残守缺,善始善终……我们中可以学到如何磨炼含而否露的性情、养成机敏睿的头脑、练就大巧若拙的手腕、获得举重若轻的气度、砥砺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使生命更有意义。这部奇妙的家教范本,融入了儒家先人的经世理念,结合了曾国藩自身的卓然心得,勘破世态人情,指点成败之机,其中蕴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沉智慧,读之可以居家,可以入世,可以修身,可以养性。阅尽家训诀窍,领会曾氏心法,必然增长胸中之丘壑,开启头脑的机锋。
热门推荐
  • 烟雨入梦

    烟雨入梦

    记述了一位知识女性步入大学、参加工作、成立家庭的十二年人生经历,采用了大观园的结构和回忆的形式,反映了主人公青春迷失、职业道路、家庭危机和职业瓶颈,通过自我拯救来反思人生进而探讨命运。不同性格的女人走出殊途同归的人生道路,诸多男人折射各种欲望交织,形形色色的职场人物凸显出平凡人生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主人公从一团火,到一池浑水、一块冰继而融化的兑变历程,从迷失、纠结、麻木到心境澄明的过程。历史见证未来,未来就在眼前!一部职场女白领心灵史。
  • 校花的虎悍杀手

    校花的虎悍杀手

    最强特种兵王者遭人陷害回到都市,掀开一段热血传奇。
  • 我贫穷我奋斗我成功

    我贫穷我奋斗我成功

    本书是一本改变你的工作与生活的实用性著作,它为我们揭示了成功人士社交的核心技巧,以及积极提升交际能力的高效法则——全书从怎样塑造交际形象,怎样培养良好的人缘,怎样调整交际心态以及怎样与恋人、爱人、家人相处,怎样与朋友、上司、下属、同事交往,使用哪些交际手段(幽默、应变、应酬、礼仪)等多方面入手,讲述了增强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希望本书为你推开成功之门助一臂之力!
  • 禅帝

    禅帝

    华夏仙门弟子,雷禅,魂穿到异世,还未等享受重生的喜悦就赫然发现上一世的死敌邪帝竟站在他的识海里冷冷地盯着他,满眼杀意……玄明世界,武力为尊,魂穿而来的雷禅凭借腐朽之力、弑天玉塔,从帝国第一废物一步一步逆袭而上,一路披荆斩棘,终成无上帝尊!这是一段热血的传说,这是一部传统的玄幻。咳咳,不扯了,说点正事……求收藏,求推荐!
  • 逆天狂妃,别太很拽!..

    逆天狂妃,别太很拽!..

    她,生活在黑暗中没有光明的人,做一个只知道听命行事的机器人不知冷暖情何物,最终带着怨恨死去。一朝穿越,堂堂将军府七小姐任人宰割欺凌废物、辱骂玩弄种种屈辱去一再忍让,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她醒来遇佛杀佛、遇神神、遇人杀人遇鬼让他湮灭,欺我者我灭他全族。傲视天下、唯我独尊。他,绝世强者,腹黑无限,冷血无情霸道只对她热情如火、唯命是从、呵护备至、宠她入骨。风起云涌看才子佳人如何颠覆天下,傲视群雄!
  • 花海神医

    花海神医

    花海无涯,神医有情!神医古云枫,隐匿都市,小试身手,却惹来一波美女来袭。
  • 转身沧海

    转身沧海

    安乔和涂非,“天使”和“土匪”?她是十二年前被蒙住双眼的折翼天使,他是守护她的“土匪”一枚。然而,当十二年后他与她再次相遇,他一眼就认出了她,她亦对他一见倾心。可是,当她渐渐发现那次折翼竟是以为他,他与她的感情究竟是缘分还是欺骗,要相爱还是相杀?
  • 中华养生经

    中华养生经

    中华养生原理来源于古老的中医理论。智慧的祖先们在生活中逐渐发现,注意饮食、器具、岁时、房事、导引、情志等方面,可以补养身体,祛病疗疾、颐养天年。
  • 男神太腹黑:独宠冷面巨星

    男神太腹黑:独宠冷面巨星

    这世上有三种人绝不能惹,心狠手辣的、纠缠不休的、还有想睡你的。很不幸的,顾笙都惹上了。这世上还有三种人求而不得,宠你上天的、疼你入骨的、爱你不渝的。很幸运的,顾笙都得到了。五年前。她说:“年纪轻轻不学好,二少爷,把你的钱包跟银行卡交出来。”他怒:“凭什么?!”她道:“就凭我是你老师。”他笑,“不如老师教教我,人是怎么做出来的?”五年后。他说:“顾老师,乖乖去床上躺着。”她斥道:“凭什么!”他笑:“我以为你懂,什么叫做潜.规则。”她终于怒了:“苏奕,滚开。”他松领带,“老师可真心急,我们一会就去床上慢慢滚。”
  • 窃逍遥

    窃逍遥

    一个小人物如何步步设局,靠着智慧谋略和一身胆量弑仙灭佛,踏向万界巅峰,无敌天地,永恒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