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15

第15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4)

荀子作《正名》篇,意在纠正当时主要由名家的辩说所导致的名实混乱的现象,与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点,相关讨论颇多,不赘。不过,就“正名”可能具有的内涵而言,它对荀子还有另一层意义。苟书竭力标榜各种“名”,旨在劝人学行礼义,这种对“名”的宣扬和推崇,很可能会带来一个负面的后果:使人们由于追求表面的荣耀之“名”而忽视了“名”所应导向的具体行为,甚至由此而滋生诈伪。这并不始于荀子对“名”标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必然产生的问题。一物必有一对应的名称,任何一种行为不可避免地要标以相应的“名”,“名”本身所特有的评价色彩很可能导致人们重“名”更甚于“行”。因此,现实生活中时有“行”不符“名”的情形,实在不足为怪。

但是,由于荀子对“名”着力渲染,试图使“名”成为人们学行礼义的基本动机,愈强化了人们重“名”求“名”的倾向,由“名”生“伪”的问题对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名”的弊端,古代不少思想家均作过深入的探讨,其中最为突出者,莫过于道家一脉。老子曾言,“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反过来看,这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悬之以“名”,则人必有求“名”之欲。在此欲望的驱动下,人必陷于争,由此或不免于行伪以博取声名,故王弼日:“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关于这一点,另一些古代思想家的评论更加尖锐: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跛好知,争归於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

老子日: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

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以上诸子对“名”的批评,固然大多出于特定的思想立场;他们所称许的“道”,也与荀子所谓的“人道”大异其趣,故在某些他们视作“伪”的有“为”之处,正是荀子力劝人们学为“君子”的地方。但是,这些批评表达了一种洞见,即“名”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力,就难免引发一场追逐声名的“战争”。人们可能同在其他任何一种战争里一样,不恤其“道”而各施其技。由于“名”是人们最终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目标,他们很可能会忘记,或者说,会故意忽略:真正的“名”本是建立于实实在在的相应的德行之上的。德行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由德行自然散发出的声名更非一日之功,很多时候,它甚至是不可期待的。在此情形下,“名”欲有可能驱使人们选择捷径,以表面的德行婉转邀誉于他人,或不务修身而虚饰其不能之行,或随波逐流、以众好为好。如此之类,即不讳言“名”的儒家也绝对不可能赞同,故孔子刺“同流合污以媚于世”的“乡原”为“德之贼”,孟子更称其“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不过,如前所论,“伪”的现象其实是彰显各种“名”所不可避免的一种后果,就此而言,道家多主“无名”,在相当程度上,乃是鉴于“名”可能导致种种混乱和诈伪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斩草除根的断然做法。

“无名”固然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名”可能导致的诈伪的问题,但在荀子看来,“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而“名”也是“欲”之一种,好荣恶辱,乃是人的自然反应,由此看来,根除人对于名望的欲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设想。无论是“无名”主张,还是“见侮不辱”的说法,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名”所带来的上述问题。何况,从他关于“君子小人之分”的论说看,“名”本身尚有一种劝勉人向善的功效。在他而言,“名”欲既不可去,也不必去。

其实,立“名”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荀子在标榜各种“名”以进行劝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并力图避免。这一点,体现为他不厌其详地反复强调并对照支撑各种“名”的行为方式,意在使人们明了君子何以有“君子”之“名”,从而劝他们行其“实”然后享其“名”。他对于由“名”生“伪”的问题的关注并不止于此。除明确各种“名”所对应的“实”,他还专门讨论了“诚”的问题: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此节中,关于“诚”之意,历来注家意见不太一致,有必要略作澄清。杨惊释“诚”为“无奸诈”,颇受质疑,但从苟书中“诚”的用法看,杨注其实比较贴切。《不苟》日:“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诚信”与“夸诞”对举,文意显然。

又,《乐论》言“著诚去伪”,“诚”之意更明。因此,荀子关于“诚”的用法实际上很朴实,不过指“实也,谓无虚伪也”。另,“慎其独”的说法,又见于《礼记·礼器》、《大学》、《中庸》。郑玄注《礼器》“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日“少其牲物,致诚悫”,故“慎独”即“诚独”。此说也适合于解释荀子此处所谓的“慎独”,而“独者,人之所不见也”。从前面关于“诚”和“慎独”的辨析来看,本节引文对治由“名”而生“伪”(诈伪)之弊端的用意极为明显。荀子反复以“天地”喻“君子”之“诚”,意谓二者皆有“常”。一人“诚”与否,于他人所不见之时表现最为真实,唯能时时事事显现其“诚”,斯可谓有“常”。人见则行“道”,人不见则从其欲,不过是沽君子之“名”,实则为“伪”,所以荀子说“不诚则不独”。所谓“不独则不形”,“形”即“形见於外”,但也应以“常”论,人见则“形於外”,人不见则否,不可谓“形”,故郝懿行日“形即形此独也”。沽名钓誉者,“心”虽知礼义,也“见於色,出於言”,但由于其只求“名”而无意于专_修身,时为之,时舍之,反复无常,故“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荀子论“君子”,不离“政事”;且其所谓“君子理天地”,意指“君子”能辨治人群、万物,而修身为始,因此,荀子将“诚”与“政事”联系并不奇怪,相反倒进一步表明“诚”之重要。

“诚”意味着无“伪”。“伪”虽主要是对外在行为的评价,但其根源在内,故荀子讲“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在他看来,只有专一于“仁”、“义”之类,“独行而不舍”,才能将德行刻镂于身,“长迁而不返其初”,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荀子屡言“诚”,又讲“慎独”,目的正在于劝人专注于修身;而其特别揭示“诚”之重要,乃在于产生“伪”的可能——毕竟,无“伪”则无所谓“诚”。“诚”主要是针对由追逐声名而产生的“伪”的现象或可能性而提出,这在《儒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故日: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於外,务积德於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这就明确指出,“夸诞”或伪饰,不可能让人享有“贵名”;真正的“名”,只能出于“积德於身”,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敬其在己者”。

所以,荀子标榜“名”,最终还是落在劝人诚意于修身、专一于礼义。这一点,不仅从其斥各氏“贱儒”、贬“俗儒”可见,也表现在他关于“名”的层次的讨论上。如其论“小儒”,即谓其“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及论“大儒”,则许之以“志安公,行安修”,正与其谓圣人“行礼要节而安之”相类。这里“忍”与“安”的区别,正体现了二者修行上的差距。不过,“忍”也是某种“诚”,只是未达化境。

总的来看,荀子立各种“名”以劝人学行礼义,同时又恐人因追逐声名而流于诈伪,所以一方面勉励人追求更高的、内在的“名”,另一方面也反复强调“诚”。其论说实可谓用心良苦,并表现了某种执着。虽然注意到由标举“名”而生诈伪的可能性,荀子并没有转而反对“名”,而是试图以“诚”正“名”,竭力保障“动之以名”作为一种劝说策略的效力。因此,他恐怕会同意顾炎武以下的说法: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沽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即不无一二矫伪之徒,犹愈于肆然而为利者。《南史》有云:“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故昔人之言,曰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利,虽非纯王之风,亦可以救积污之俗也。

此处评以“名”诱人“非纯王之风”,或许也不太出荀子意料之外。不过,从其“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的“谈说”立场来看,他大概会辩解说,就礼义而言,他降低的是内在的根本动机而非外在行为的标准,而礼义,归根到底必然是形之于外的“道”。

4.3昭之以灾祸

对“名”渴望,固然是深植于人性的一种欲求,不过,当自身的安全难以保障之时,“名”似乎就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是某种奢侈物。这一点,在乱世尤为突出。战国之世,“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在位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於死亡”,孟子谓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一个人祸惨绝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问题,很可能是如何全身避祸。即以庄子之旷达,也难例外,刘静修就曾谓其“失志於当时而欲求全於乱世”。

荀子其时,秦统一天下日近,战祸越演越烈,“避祸”就更成为人们的现实考虑。以他的“谈说”倾向和一贯的现实态度,当然会从避祸全身的角度展开劝导。

避祸全身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有传统上的价值支持。

《孝经·开宗明义》即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宋邢爵正义日:“言为人子者,常须戒慎,战战兢兢,恐致毁伤,此行孝之始也。”儒家主“孝”,谨慎避祸自有其伦理上的依据,在此意义上也就可以理解孔子所以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乃在于“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故苟子日:“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其言之激烈,远过于孑L子,甚至以“重身”谈人之为人。

对荀子来说,“避祸”之重要,首先还不在于它是一种为特殊时代环境所强化的“人性”需求,而是因为他注意到人们轻视祸患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意气之私: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辩而不说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剞行也。

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此处屡言人恣其私意、逞一时之快,以致所得与所求殊异。问题还不止于结果出人意料,更在于这暗示了一种务求胜人的意气之勇。王船山论汉光武,赞日:“勇者,非气矜也,泊然於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相较之下,意气不过是放任血气、无力自制的表现,是鲁莽的匹夫之勇。行意气之私者不仅得其所恶,且其“勇”也不足称道。在荀子看来,勇者,人多有之,然而不同的“勇”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同类推荐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葽”、“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1986年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创办了《德国哲学》丛刊,为中国人了解德国开辟了一个“窗口”,为中德思想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今天该所又编辑出版《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旨在集中中国内对德国哲学、文化有兴趣、具有一定研究的不者,对德国哲学、文化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以洞察其奥秘,领悟其精义。这必将为我们中国人了解德国的一个新“窗口”,中德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座新“桥梁”!本书为《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一,作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着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存在概念、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凤邪召唤师

    凤邪召唤师

    一场意外,她,流若,一名女警(勇者),眼角的紫色蝴蝶发出金光…这里是一个叫斗魂大陆的异世时空。一次突如其来的比试,若依一个快速地嘞住女老师的脖子,右脚快速地一甩,立马将她制服在地…院长又如何,不服照单。她一个拍手拍在饭桌上,该死的院长,该死的老师,我不服…一名绿发女子走来:来一战可好?……该死的黄发男子!几名黄发男子转过头谁在叫我,谁在叫我?我用手按住头怎么…那么多个长着黄发的?!好自恋……混在人群中的一个金发男子,两手放在袖口上,嘴角露出潇洒的笑意……
  • 黎明记

    黎明记

    什么叫做英雄?是立马横刀驰骋疆场,还是博古通今心怀社稷?是开疆扩土立万世威名,还是茅庐数言定天下之事?历史成就了许多英雄,英雄成就了许多历史——那到底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历史?要探求这个问题,恐怕得回到历史本身寻找答案。李大海和许多人一起,有机会重新将历史书写一遍。他们中,有的人成为了英雄,改写了历史;有的人沦为芸芸众生,淹没在历史的大河中。
  • 梦幻青春之夏日流星划过时

    梦幻青春之夏日流星划过时

    在傲视天下的天龙会二当家明少的眼里,她的出场,宛如一朵出尘脱俗、生于空谷的幽兰,那一刻,二十二岁的他,认定今生,她是他的女人;在自恃孤傲的雨少心中,她有着一双酷似亡母的眼睛,那双清澈的盈盈秋波,牵动了他的心。当她的身边空无一人时,他发动了此生,最猛烈的攻势;在一家之主的面前,她原本早该消失在这个世上,但看到照片的一刹那,他改变了心意,她是儿子喜欢的女人,也是自己手下的心中至爱,而现在,她却沦为他手中的一颗棋子。那么她呢?一个是自己的初恋,一个却抓住了她的手不放,他们之间的何止是爱情的纷争。在恋战、商战、家战中,这众年轻人该如何突破命运的转轮,面对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情、抑或是友情呢?
  • 《雪痕晓熏心》

    《雪痕晓熏心》

    一个叫心痕的少年的爱恨别离情仇,情不忘,仙亦样。
  • 樊冈主宰

    樊冈主宰

    临云大地,混沌之海,樊冈宇宙。广阔的时间长河之中,万族征战,宗门林立,天才骄子争斗…万古长存,究竟谁会成为那唯一的主宰?无尽的时间长河之中,大能层出不穷。法则意境,炼气炼体,广阔的天地下,谁又能真正不朽?三生世界,封印星球,种种疑问不断出现,再生一世的主角能否打破一切束缚、证得大道?
  • 仙斩

    仙斩

    为了拯救同伴,北渊意外觉醒‘臻’的力量,降服上古神兽,却也因此成为国师占卜中危及帝王的存在,从此难容于世。面对大义灭亲的父亲和变调的一切,濒临绝境的北渊及时得救,只是得救的理由,却不是那么单纯……大海尽头传说的国度,异命少年能否抗拒宿命枷锁,改写灭世预言?一切尽在《仙斩》。
  • 水浒古本

    水浒古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千修神录

    大千修神录

    原本苏山只能够卑微的留在偏远村落做个落魄猎手,机缘巧合得到的一块古怪石头,从此让他走进了修炼生涯!是退一步本份的修炼,也许就将泯然于众生,还是勇敢的挥出手中的拳头,重新寻回昔日苏家的荣光?且看苏山如何从一介山野匹夫,一步步成为闻名于天下的学院门生,直至后来大夏王朝最耀眼的新星,乃至最后主宰整个天元大陆最关键的命运!既然退一步换不来风平浪静,那就勇敢的打出去,打出一片海阔天空!!!
  • 南濠诗话

    南濠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步步飞天

    步步飞天

    平凡女孩因为父亲病逝生活艰苦。为了更好地生存踏上漫漫的修仙之路!女孩不淡定了:说是帝国待遇最好学院怎么还要母女俩做牛做马!这不是坑人吗?青梅竹马的某人还来凑热闹:小娇妻养成计划开始实施。爱吃美食。我买。什麽买不到?我做。爱修炼。我给修炼心得。爱路见不平,我拔刀相助。某人用矜贵,温暖,儒雅的招数将她绑在身边。然后,一路相护,筹划的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逆天仙途!得灵笔,得仙弓,行侠仗义。入仙宗,成阵法师,扬末法时代以证天道。看一个平凡女子如何步步为营,在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修仙界中步步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