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14

第14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3)

所谓“好荣恶辱”,主要以“名”论。按荀子,即便寡信之“小人”,也不愿有“不信”之“名”,而必欲有“信”之“名”,因为前者辱而后者荣。故求“名”当以荣“名”言:人之好“名”,正意味着期待得到他人的称誉。荀子将“好荣恶辱”与“好利恶害”一同放在“材性知能”的层面上进行讨论,表明他首先将“名”视为人进入群体生活后的一种自然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的感官欲望一样,均自发产生并总是要求获得满足。就此而言,好“名”与求“利”颇为类似。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态度显然更靠近法家——韩非曾言:“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这种对“名”的现实的看法意味着,荀子一开始就剥除了“名”可能激起的热情的超越性想象,而以一种冷静的务实理性将它视为人类重要的行为动机之一,这就使他即便不公开讨论“名”,也能够不动声色地将它植入其劝说之中。好“名”同好“利”一样,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倾向于要求当下实现,“当世之名”较“没世之名”似更令人感觉亲近,因此,荀子并没有在二者之间作严格的价值区分。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区分可能是很重要的:相对于“没世之名”,“当世之名”往往很难与随之而来的“利”完全分开,甚至经常容易相互混淆。故顾炎武有言,“名之所在,则利归之,故求之惟恐不及也。”荀子不但没有回避“名”的这一具有功利倾向的特点,还明言“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显然认可“名”背后的某种“利”。但这仍与直接以“利”诱人有所不同。因为,“名”是对行为的评价和约束,动之以“名”,原始动机在“名”,这一方面使得,即便人们求“利”,也求之有道:“先义而后利者荣”;另一方面,当“名”和“利”不能一致时,尚有可能使人们为遂其“名”而不悔其行。这样看来,荀子以“名”劝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并不十分苛求行为的内在动机,而更加关注行为本身。这也很符合他“接人用?”的劝说原则。

所以,按荀子,“君子”、“小人”之分,主要不在于欲求不同,而是在于他们为实现欲求所采用的截然相反的方式,故其言“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即为“小人”,也莫不恶人称其为“小人”,而切愿人誉其为“君子”,但他们“必遇其所恶”,因为他们的这个愿望与实际行为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

缘此,荀子有可能且有必要淡论“君子小人之分”: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缚绌以畏事人。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炻嫉怨诽以倾覆人。

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类似的对举,苟书中不在少数。荀子使用“君子”、“小人”之“名”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互为对照,并非任意为之。这两种“名”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有相当强烈的评价意味和感情色彩,即便那些不认同儒家价值系统的人,也会运用这类“名”,经过再定义来表达其主张。这类传统上具有固定的褒贬意味的“名”,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语境,使得生活于这一语境中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由这类“名”激起相应的或荣或辱的感受;而促成他们作出行为选择的,很可能恰好是这类感受。因此,“君子”、“小人”与“善”、“恶”一样,均具有劝导或警戒的作用。对此,斯蒂文森曾作相关的讨论:“这是善的”这个判断,除了“善”这个术语有一种赞扬的情感意义,使之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赞成并倾向于引起听众的赞成外,它还有这样的意义,即指出“这具有x、Y、z……等等性质或关系。

苟书中,荀子不但常言“君子”,并多以“小人”作为对照,这正所谓“分别以明之”,愈加强化了“君子”之“名”的评价色彩及其劝导意味,从而更有可能促使那些崇尚“君子”之“名”的人遵从他的教导。同时,通过明“君子小人之分”,他指出“君子”之所当行,教导人们如何求为“君子”。这正如王船山所言:“为之名以使之顾而思,抑且欲其顾而思而不但名也。”

显然,荀子论“君子”、“小人”,完全以行“道”(礼义)与否为二者的本质区别。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翱,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僳。传日:“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通过讲“君子两进,小人两废”,荀子进一步劝导人们勿为“小人”而应学为“君子”。他又指出,即为“君子”,也有“智”、“愚”之分。由此,愈明“君子”、“小人”之根本分别不在天生材质,而在于是否立心行“道”、“綦于礼义”。

不过,一方面,人天生之智力“或厚或薄,常不齐均”,其他禀赋也不可能没有差别;另一方面,荀子的“谈说之术”也要求“宽容”,故他在明确“君子”、“小人”之根本区分的基础上,又谈论他所主张的“名”的各种层级: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矣。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Ts;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

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您,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也。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不下比以阉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

这几类层级中,有一些相互重合之处,如“大儒”较类“圣人”,“通士”也略近之。“圣人”无疑是最高的“名”,故苟子言“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此意义上,“名”的层级体现了“学”的次第进阶。不过,由于“圣人”、“大儒”是知通“统类”者,就智之天赋不均而言,实际上并非人人能学而至。因此,荀子标榜“名”的不同层级,尚有另一层更为现实的意义。树立“名”的层级不但表明他劝勉人们从爱好较低的“名”进至渴求较高的“名”,并且,如果考虑到他“接人用摧”的“谈说”技巧,这也说明他在相当程度上认可不同层次的“名”及相应行为标准的伦理价值。这一点,由他使用“可谓”的句式可得以进一步明证。从语用定义的角度看荀子的表达方式,“‘可谓’属于宣告式、认可型的定义”,“其要旨之一在于说明或赞美个人品德时所依据的判准,它带有倡导正面或积极性的价值之意向”,因此,即便是较低的“名”,也自有其激励价值。另一方面,荀子使用这种“可谓”句式的动机,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以正面肯定式的方式提示儒家所企求的种种道德理想境界,并急切地以此鼓励人们由较低的境界提升到较高的境界”。只不过,如若不能达至较高的境界,较低的境界仍然自有其价值。

荀子以“名”劝人的努力,从他引孔子关于“友”的相关议论可得到更清晰的理解: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势不可也。

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孔子曾言“无友不如己者”,盖“友所以辅仁”,故上引文是否出自孔子未可知,但确表达了荀子对“友”的一种理解。按荀书,荀子并没有将“友”列入伦常,而于此处言“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明显将“友”视为君子立“名”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君子之实者不可能自举为“君子”,唯贤“友”有了解他的机会和眼光,也更有容人之量,故而有可能为其扬“名”。通过强调“友”与“名”的关系,荀子愈突出了他以“名”劝人的论说动机。但是,即便是“友贤”则“名”立可待,在现实中,名实相应也仍然是不能完全保障的,因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故荀子又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这就涉及了一种超然于当世的特殊之“名”。

所谓“遇不遇者,时也”,“当世之名”固然如此,“没世之名”也很难例外。历来为时间淘洗出来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该当享“名”的人,不免于被湮没在历史的茫渺之中。

史迁有言: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不过,“没世之名”与“当世之名”仍有某种区别。具体地说,后者有则有,无则无,当下立知;而前者,则可通过想象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人们对它的期待。但是,史家的经验和见识很有可能会削弱甚至打碎这种期待。因此,荀子试图劝导人们努力摆脱对声名的过于急切的渴望:

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且夫芷兰生於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此处劝人“博学”、“修身”以待时运的意味虽仍较为浓厚,但是,荀子以“芷兰”喻“君子”,表明其劝说的重心已开始有所转移。“芷兰”之芳香,非为悦人,而是既为“芷兰”,不得不然;“君子”处世,亦当如是。荀子以“芷兰”激勉人学为“君子”,其深层的意义在于,劝人看淡外部世界的毁誉荣辱,将目光转向内在的自我评价。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名”,但已不再是人无法自主把握的外在声名,它意味着对一种更高的超然于世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正是这种向往,而非他人的称誉,驱使人渴望成为“君子”。当人想及自己如同深谷之幽兰,自有其“名”、自享其芳,由此产生的满足感或非任一种外在之“名”稍可比拟。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名”,屈原的体会当最为深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故屈子多言“香草”、“美人”,乃是自许“修洁之名”。

荀子以“君子”比于香草,实可谓“欣驩芬芗以送之”。

谈及他的这一劝导进境,就不能不提他的《劝学》。苟书诸篇中,《劝学》或许最为典雅动人,其文采斐然、气象不凡,显然有某种激情潜贯其中。文中,荀子以一种极为优雅的方式描述了君子之“美”: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乎!

从文气看,此处所谓之“闻”并不意味着闻达于世,而更多地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君子”芳香如此,理当享誉于世。不过,正如“瓠巴鼓瑟”,虽非为引“流鱼出听”,但当其自娱之时,“流鱼”却自然为之吸引;君子立身行世,也自显其光泽。《劝学》所蕴含的激情实际上是一种身为“君子”的自豪感,当其形诸文字,则表明荀子试图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鼓励他们乐于学为“君子”。他的这一努力,在以下引文中表现得更加清楚: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此处的豪迈堪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媲美。君子德馨如此,虽无名矣而必名于天,虽无闻矣而必闻于地;君子与天、地并提,同享其光,在荀子,这不过是“与天地参”的另一说法。这样一种劝说角度,显然已没有太多诱导的成分,而是通过彰显一种超迈于世的无名之“名”,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向往与激情。从荀子的论说看,他显然最为称许这种“修洁之名”,故其“宝之,珍之”,不徒出于劝说的需要,同时也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当他论及“大儒”,称其“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时,“贵之,神之”的色彩就更加浓厚了。

4.2.2另一种正“名”

同类推荐
  •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20世纪是科学和技术空前大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深,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与原来完全不同。
  •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人格概念是一个多义词。在有的语境里,人人都有人格。连刑事罪犯也有人格,有其人格的尊严。这个人格概念当然不是从道德品质的意义上界定的。而在别的语境里,只有那些品德高尚、事业显赫的英雄人物才是有人格的。中国人讲人格常常与道德品格相联,赋予人格一词浓厚的道德与伦理色彩。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热门推荐
  • 曾巩集

    曾巩集

    《曾巩集(套装上下册)》以《元丰类稿》为主,收录了现存曾巩的全部诗文,计诗410首,文752篇,是目前收录曾巩诗文最为完备的本子。《曾巩集(套装上下册)》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种。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朴素有分量,思致清晰,独具风格。《曾巩集(套装上下册)》据清代顾松龄刻本为底本,以元代丁思敬刻本为主要校本,较为全面详尽。
  • 嗜宠小毒妃:腹黑冥王宠上天

    嗜宠小毒妃:腹黑冥王宠上天

    【本文男强女强,不玛丽苏不弱受,欢迎观看哦~】哼,我墨琉璃是这么好欺负的吗!?天生胎记丑?没问题!绝世萌宠陪我打怪升级!我可是神医毒女墨琉璃!可是偏偏遇到了他,一下就把我宠坏了,!
  • 武者规则

    武者规则

    狂放不羁的小王爷意外身亡,穿越到武者大陆,开启漫长的武者修炼之途。武者修炼,是武者大陆上的主旋律,成为高阶武者,也是也是这里所有人的毕生追求。武童,武士,武师,大武师,武灵,武尊,武宗,武王,武皇(上、中、下),武神,直到最后的肉身成圣。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沿着这条路,前赴后继,永不停歇。狄青,同样在朝着那个目标迈进。由自我禁锢到欣然接受,由弱小无助到逐渐强大,踏碎满路荆棘,和血狂奔...但是,他却发现,自己从一开始便被卷入了一场暗流涌动的争斗之中。他能否主宰自己的命运?前世的经历又会给他带来什么...
  •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她是将军府的嫡女,天生废材,受尽欺凌和侮辱。一朝惨死,再睁眼她已是21世纪王牌顶级特工,冠绝天下,自带空间,拥有神兽。他是无上之境高高在上的邪帝,风华绝代,俊美无双。生死一线相遇,从此他对她情有独钟,腻宠无边。她历尽沧桑只为救出双亲,涅槃重生,凤逆天下!他为他倾尽天下,逆天改命!某天,夜非儿扶额:“你是高高在上的邪帝,不能这么无耻。”“无耻?某帝邪魅一笑,本帝还有更无耻的,来,非儿,我们床上慢慢聊。”看男帝女凤强强联手,腹黑霸气,携手天下!
  • 樱花漫时光

    樱花漫时光

    “你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人,但是我不会再选你。”她说。“我只要你开心”他说。她为了他,甚至放下了仇恨,可他却抛弃了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别人,爱与被爱之间,她选择了被爱。
  • 猩狂

    猩狂

    海边捕鱼的银发少年,拾得一根通体裂痕,满身锈迹的铁棒之后……
  • 虹魄

    虹魄

    课余时间之作,更新龟速,却给予心血,谢谢观看!(无能的少年,懦弱的少年,废柴般的少年,用一切守护自己爱的人!)
  • 逆世重生之封天

    逆世重生之封天

    一代大神,遭小人五次三番暗算而坠落红尘。后得到佛门观音和地府和平心娘娘的帮助,逆世重生。最终修得无上修为,以王者的姿态重返天界,称霸三界!在天界的修真之旅,结识了被世人广为传颂、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并与他们携手打破天界旧的规则,建立新的秩序。也和众多爱侣,演绎出一段段传奇佳话!
  • 腹黑公主逆天下:凤舞天下

    腹黑公主逆天下:凤舞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王牌武器,被100多个国家追杀。当她再次睁开血色的双眸,她竟是太子之女——永宁公主。却没想到要被皇上追杀,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位人尽皆知的祸害。看她能否重创奇迹,凤舞天下?他是绝色的暗夜之王,冷血无情,乱世中和她相逢,自此天上地下,生死相随。当腹黑公主遇上暗夜之王,又是怎样的一番画面呢?
  • 你是我的关键词

    你是我的关键词

    学生时代的青涩故事,艾小阳的逗逼的青春,看他怎么招架的住,生活的的压抑看他怎么样化解,还有最为纯真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