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幼就好学上进,成年之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一些琐碎的小事毫不在意,心胸开阔,乐善好施,终成大器。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吕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改任为宰相,可是当时的吕端已经六十多岁了,宋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重用太晚了。
在这之前,吕端被指派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事务(相当于副丞相)。当时开国老臣赵普在推荐吕端的时候,曾经对宋太宗说:“吕端这个人不管是受到挫折还是得到奖赏,都不为所动,仍然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在辅佐朝政方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宋太宗这才有意要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这个人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听完说:“吕端大事不糊涂!”
后来吕端成为宰相之后,在处理军政大事的时候,充分体现出果敢、机敏的才能,每当遇到一些难以决策的事情时,他都能快速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在淳化五年的时候,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朝军队在和李继迁叛军交战时候,活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
宋太宗赵光义单独召见了参知政事寇准,商议决定杀掉李继迁的母亲。吕端早就猜到太宗会杀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以后,就直接把寇准拉到一旁,巧妙地说道:“皇上刚才告诫你不要把你们商议的事情告诉我吧?”寇准没料到吕端会这样发问,面露为难之色。吕端见寇准没有严词拒绝,还有回旋的余地,就接着说:“我现在是一朝宰相,如果是一些琐碎的事情,我也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的大事,,你可就不能隐瞒我啊!”
寇准也是个明义晓理、知道事情轻重的人,听到吕端公开向自己问和皇帝议事的内容,也明白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于是就将大宗的意思全部如实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完之后急忙上奏对太宗说:“陛下,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用以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但是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为所动,还说要分得一羹,更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无耻的叛徒小人呢?如果在这时候杀掉李母,不光没有好处,只会让叛军更加坚定叛乱的决心。”
这件事经过吕端这么一说,太宗觉得很在理,就征询吕端的意见。吕端对太宗说:“不如把李母暂时安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地招降叛贼,也可以让他良心上不安,而且李母的身家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的手中,这样做不是更好吗?”
太宗听了,不住点头陈赞:“要是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就是巧妙地运用的攻心战术,既避免了事态扩大,又能够起到招降的目的,李继迁后来又归降了宋朝,真可谓是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