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魏初太傅、中国书法史之祖
钟繇(公元151-公元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魏初任相,明帝时封定陵侯,并领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着称。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钟繇书学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唐张怀瓘《书断》称:“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法史之祖。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钟繇的书法,与其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
政治、军事成就
传说钟繇小时长相不凡,聪明过人,他曾经与其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一个被水淹的厄远,请小心行走)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感到钟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便加倍悉心培养,钟繇也不负厚望,刻苦用功,结果长大以后便先被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并在阳陵(今陕西高陵)任县令,后因病去职。钟繇还在宫中任过廷尉正及黄门侍郎,成为皇帝身边侍从官,董卓之乱时,钟繇随曹操平乱,献计献策,深得曹操重用。当董卓挟持献帝刘协时,钟繇又与尚书郎韩斌一起商议,救献帝出长安,因钟繇屡立奇功,被拜为御史中丞,又迁侍中、尚书仆射,并被封为东武亭侯。钟繇对曹操统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当马腾、韩遂诸将恃强居于关中时,曹操便命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之职持节监督,终于说服马腾、韩遂诸将。官渡之战时,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钟繇及时送一千余匹马给曹军,为曹操大破袁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曹操写信给钟繇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对钟繇之功劳予以彰扬。后来匈奴单于在平阳发动战争,钟繇又率军抗敌;不久,袁尚旧部河东太守郭援陈兵河东,气焰嚣张。钟繇部下欲躲避而去,钟繇说:“袁绍正当强盛之时,郭援来关中暗中与袁绍互通情报,郭援之所以没有立即公开与袁绍联合起来,是担心我们的威名,如果不理他们而躲避起来,那么就会让他们感到我们怕他们。这里的百姓都仇恨郭援之兵,纵然我们躲开了,这些百姓能全部躲得了吗?这就是我们没有打仗而先失败了。况且,郭援刚愎自用,头脑简单,一定认为我军很好对付。如果他们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未渡河之前就攻击他们,我们可大获全胜。”这时,马腾又派遣儿子马超带领精兵追击郭援。果然不出所料,郭援不经认真考虑,便欲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他根本听不进去。当郭援兵还未渡过一半河水时,钟繇率军猛然攻击,郭援大败。钟繇趁机杀了郭援,并同时降服了单于。之后,钟繇又连续打败了河东卫固的叛乱及边境地区张晟、张琰、高干等敌寇的骚扰,立下了赫赫战功。
钟繇曾在洛阳为官,当时皇帝下诏征河东太守王邑入京,而邑认为天下尚未平定,不愿应征,百姓亦因王邑政绩卓着而不想让王邑走,于是王邑属下官吏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分别去找钟繇,要求留下王邑。但皇帝诏书已下,而且新任命的河东太守杜畿此时已来到河东。因此钟繇未答应卫固、范先等人的要求,反而按皇上之意要求王邑尽快交付印绶。王邑一气之下,自己拿着印绶径自从河东来到许昌交给皇帝,钟繇看到事已至此,认为自己失去了职责,没把事情办好,于是上书自劾请罪。
但献帝并未听从钟繇自劾的意见。由此可见,钟繇作为封建官吏,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有功受赏,有过自罚,这种精神、品德足以为后人效仿学习。献帝从长安迁到洛阳,钟繇又官徙关中,经过几年努力,钟繇使荒凉的地区变得民实殷富,为后来曹操征伐关中各地打下了物质基础,钟繇因此功又被任命为前军师。公元220年魏国建立,曹丕任命钟繇为大理寺卿,后升为相国、廷尉,进封为崇高乡侯。旋又迁职太尉,改封平阳乡侯。深得曹丕重用,曹丕曾对左右大臣称赞钟繇及******歆、司空王朗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公元227年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封钟繇为定陵侯,增其食邑人口达到一千八百户,并迁为太傅。可见曹氏对钟繇极为重视。钟繇晚年因膝关节疾病,朝拜皇帝甚为不便,明帝曹睿便让钟繇入朝时免去拜礼,由此还首开凡三公有病皆可不拜之先例。
钟繇因其德高望重,功勋卓越,与曹魏皇室关系极为密切。曹丕早在做太子时,随曹操到孟津征战,听说钟繇藏有一块玉玦,便想得到它,但又难于启齿,便密令别人转为传意,钟繇听说后,马上送给了曹丕。曹丕感动之余,写了着名的《与钟大理书》以示谢意。钟繇也写了回信表达内心隐情,二人关系极为友善。
文帝曹丕还曾赐给钟繇“五熟釜”(一种器皿),而且亲自作铬文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于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僚师师,楷兹度矩。”
钟繇对国家大事倍加关心,当他看到战争使人口骤减后,便给曹操提议减死刑为肉刑,目的是既惩罚罪犯,又可以推动人口的增长。但没有被朝廷通过。原因是“非悦民之道”。到了文帝时,钟繇再次提及,但还未议审便遇到战事,于是只好作罢。曹睿即位,钟繇第三次上书,阐述恢复肉刑之必要,但最终被以司徒王朗为代表的反对者推翻,明帝曹睿也以吴蜀未平为由而搁置一旁,不复处理。肉刑是一种残酷的刑法,曹魏以前已不复使用,钟繇因要推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主张恢复肉刑,但毕竟它已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土壤,最终没有得以实施。
钟繇晚年经常数日不朝,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人们告诉他,这是个妖怪,你要把她杀了。后来,这个妇人又来找钟繇,不敢向前,站在门外。钟繇问她为什么不进来,妇人说:“您想杀死我。”钟繇说:“没有的事。”说完殷勤邀请,于是妇人便进到他的屋中。钟繇想把她杀了,但是感到杀死她十分遗憾,而且又下不了手。但最终仍砍伤了她的大腿,妇人立即跑了出来,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满路。第二天钟繇让人去沿着血迹寻找,结果找到一座大坟墓中,棺中有一个漂亮的妇人,外表容貌身体如活人一样,穿着白绸衣衫,坎肩上绣有花纹,左大腿受了伤,妇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鲜血。这个故事当然纯粹是“小说家言”。
钟繇死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死时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候,下诏赞其“功高德茂”。
痴迷书法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可见,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就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功经过,说他少年时就跟随一个叫刘胜的人学习过三年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他们的成功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在学习书法艺术时极为用功,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据西晋虞喜《志林》一书载,钟繇曾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阅给他,但因书太珍贵,韦诞没有给他,虽经苦求,韦诞仍然不答应借给他。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拳自击胸口,伤痕累累,这样大闹三日,终于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马上命人急救,钟繇才大难不死,渐渐复苏。尽管如此,韦诞仍铁心一块,不理不睬,钟繇无奈,时常为此事而伤透脑筋。直到韦诞死后,钟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书,从此书法进步迅猛。这件事也是小说家们的虚构,韦诞比钟繇还晚死二十余年,钟繇怎么能去盗韦诞的墓呢?而且,钟繇身为皇朝重臣,怎肯如此失礼?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为书法的提高确实作了不懈的努力。
另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被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
诸葛亮——神乎其神的千古名相
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时琅邪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
诸葛亮生平几大疑案
手足之疑
当年诸葛亮的父亲早死,诸葛亮投靠从父诸葛玄,但诸葛玄打算赴任于豫章郡为太守,就任的同行之人还有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伯仲之间,为何诸葛瑾得以单身奉养继母远避江东,然后虽被推荐而仕于孙权,业已荣华富贵,却不顾手足之情。诸葛瑾当初置四位兄弟姊妹的生死于不顾,事后生活安稳又不回头寻找,诸葛瑾会不会有遗弃的嫌疑,这不得而知。对诸葛亮而言,这其中的诸葛兄弟相互关系之微妙,耐人寻味。
同时诸葛亮在徐州还有个从弟诸葛诞,在魏国享有盛名,诸葛昆仲之中,诸葛亮、诸葛瑾及诸葛诞在《世说新语·品藻》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评价。但诸葛诞从年轻时已担任尚书郎及吏部郎,往来皆俊士名流,当时齐名同称有“四聪”及“八达”之称,还惊动魏明帝下令免官,但是后来又复职出仕,“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从经历及往来而言,这诸葛诞的身份背景就不会是凡夫俗子,而是名门世家。诸葛亮自幼孤弱,若有此富贵之远房亲戚,却不就近依求从弟诸葛诞,反随从父诸葛玄远走他乡,诸葛家之间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矛盾,费人疑猜。
“家兄江东闻,从弟中原达”,但诸葛亮却躬耕陇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同窗好友
相交而互相提携,曹魏之荀彧引进荀攸、钟繇、陈群、戏志才、郭嘉、严象、韦康、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及司马懿等人,虽有颖汝区域之限,但举才之中不乏称职闻达之佼佼者;孙吴有张昭、张弦、周瑜、鲁肃及诸葛瑾,也是互相提携,私人引进而来(周瑜介绍鲁肃,邓当介绍吕蒙);刘备更是喜欢结交豪侠,蜀汉可说几乎是环绕着刘备个人为中心而组织的团体。以相交情谊来论关系,优劣各半,最差就是结党营社,但最佳也有英雄惜英雄互相提拔的效果。
以交往而言,似乎诸葛亮未能引进亲朋好友,徐庶、石广元及孟公威均仕宦于魏,崔州平也未能封侯拜将,石韬、虚建及司马徽亦未得显要。归纳诸葛亮的用人方向,虽得清高不党之举,但会不会同时也漏失发掘涓滴砂壤的机会,居然不用昔日青青子衿。对时人来说,认识荀彧,还能在曹操集团谋得一官半职;结交周瑜,鲁肃被孙权所重用;反而交游诸葛亮,却不被刘备所用,布衣如故。所谓的荆州集团,诸葛亮却没有半个人来自躬耕时结交的同窗。
儒经治学
两汉经学发达,但师承的区别就足以争议,特别是今古文之争。诸葛亮早年颠沛流离,无博学鸿儒的诲谆及家世背景的支持,无论学习或作学问,先天上不如人,造成起跑点的延迟。刘备尚能向九江太守卢植就读,孙权曾读四经(诗、书、礼记及左传)及春秋外传,曹操本人更是孝廉出身,能诗能赋。但诸葛亮早年父母双亡,生活尚且困难,无瑕精进课业。古文经讲实事求是,没有原文原典,就无缘入门作学问(就算家贫无力购置书册,想拓印太学碑林上的经文也不得要领,因为碑林远在关中长安,而诸葛亮家住徐州。)今文经尚微言大义,春秋书法全凭教导植基,没有训释引注的协助,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