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出世间禅,又可分为四种禅:一为观禅,“观”即观照之意,静观世间一切不净的事物、邪恶的东西,产生“不净想”,生厌恶离开之心。二为练禅,“练”即锻炼之意,习者由浅至深,念念在练,达到心中澄明、不杂异念。三为薰禅,又称“狮子奋迅三昧”。“薰”即薰熟自然脱落之意,修此可达到心意顺逆来回自如,尤如狮子进退伸缩敏捷;又可除杂念驱邪恶,尤如狮子动作勇猛奋迅。四为修禅,修此禅,能超越“三昧”,达到自由出入的境界,亦即超越全神贯注于某一对象的初级禅定的层次,自我的意念出神入化,不滞于物,亦不滞于思,好似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第三,出世间上上禅,此为大乘菩萨所修,分为九种:一为自性禅,由自心的妙用,能生万种法,依心而修,不向外求。二为一切禅,修习者自会体验到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体用皆由心所生,由此能化万物、万念。三为难禅,修习者依禅心而运其悲智,研习异常困难。四为一切门禅,修习者心入于禅,一切禅定皆由此出。五为善人禅,此禅为具备慈悲为怀喜施舍有大善根的人修习的禅法。六为一切行禅,包括大乘佛教的一切行法。七为除烦恼禅,修习者可免除一切苦恼。八为此世他世乐禅,修习者能与众生既获得此世的安乐、又可获得他世的安乐。九为清净禅,人研习此禅,可断尽烦恼,得清净果。
当然,佛教中“定学”的作用决不仅仅局限于辟邪,而是通过身心的养炼,使邪念不生、邪行不起,摄心定神,从而一心向佛,超脱世俗的苦海,最终实现成佛的目的。
4.佛教功法之辟邪
佛教为了使人们避开世间一切邪恶的引诱,一心向佛,最后修得正果,发展出一套十分复杂的功法,它们完全不同于民间的辟邪方法和过程,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佛教功法把辟邪作为手段,成佛才是目的,而民间世俗的辟邪本身即是目的。下面分别述叙之。
(1)禅宗之禅法
“禅”又称“禅观”,通过静虑观心来避外在之邪恶,成就佛果,本质上也是一种定学。但中国禅宗所讲的禅法又有其独特性,已成为中国佛教中主要的功法,故单独阐述。
“四念处”与“五停心”。所谓“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世人难以脱离“苦海”,难以抵挡声色犬马享受荣华富贵这些邪恶事物的引诱,就是过于重视自己的肉身。禅法要求人们反观自身,体察自己的肉身内蓄粪便尿液,外则臭汗污垢遍布,于是顿生厌恶感,从而进一步抑制住由肉身的欲望引起的对邪恶事物的接纳,这就叫“观身不净”。人们总认为世间生活有苦有乐,有喜有悲,所以在痛苦之时、悲哀之时梦想着那欢乐时光、喜悦的时刻尽早地降临,但实际上人的苦乐感受全为外境的移易造成,苦感固然是苦,而乐感实则也是苦,人永远摆脱不了生、老、病、死之苦,这就叫“观受是苦”。不惟外在的世界生生灭灭、毫无自性,即便自我的意识、精神、欲望、看法等亦是生灭相续、永无定性的,前者叫“观心无常”,后者称“观法无我”。
“五停心”分别是“多贪不净观”、“多瞋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五停心”颇有点像医生的对症下药,世人在贪瞋痴的方面表现各不相同,故要使用不同的停心观法。如贪恋淫欲者,应多做“不净观”的功夫,反观自身和贪淫的对象,便会发现男男女女,无不都是污秽的、不干净的,如此持之以恒,淫欲之心自然而然地会减少。那些易发怒脾气暴躁者,则应多习“慈悲观”,叫他仔细地省察,自己与世界上的芸芸众生皆为平等,既然如此又为何与他人争执、受气烦恼呢?这样便会使人心平气和,渐生向佛之心了。而对想学佛者来说,刚开始时总是会心猿意马、收拾不住的,此时便要习“多散数息观”,即觅一静室打坐,反复数自己的呼吸次数,逐渐地便可收敛精神,集中意志了。在大多数世俗人眼中,世上的东西都为实有,可吃可穿可用可乐,等等,这就须用“愚痴因缘观”了。也即是说对这些“愚痴”者而言,要仔细地领会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无实性、无实在,乃是虚无和空,所以,根本就不应该去追求,实则也无法执着。还有一种人,业障深重,做了很多坏事,一当其想改过向善,修习佛法,便会产生很多的障碍,靠他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便需仰仗佛力来帮助。此称“多障念佛观”。“四念处”和“五停心”的功夫在佛学史上皆属“小乘禅法”,主要源于汉末安世高所翻译的禅经。
(2)念佛
念佛是佛教各门派皆用的功法,其主要作用当然在于时刻心想着佛、向往着西天极乐世界,从而远避凡间诸邪恶的引诱。佛教中的净土宗把念佛作为主要的修习功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定心念佛”法门,所谓“定心”,即是在心中时时默想佛的相貌、佛的威德,以此抵御邪恶的侵袭,修得正果。二为“别时念佛”法门,也即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在白天的三时和夜间的三时)心中想像着佛就在眼前,口中不断地唱颂佛名,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必将往生西方佛国。
“定心念佛”法门和“别时念佛”法门均为东晋慧远立净土宗时传下的佛教功法。到了唐代,善导大师为使佛教功法更加接近世俗的民众,开始倡导单用持名的功法,即仅仅口唱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这种简便易行的功法迅速地普及到广大的城镇与乡村,人们无论是否是佛教徒,只要到寺庙中烧一炷香,口念数遍“南无阿弥陀佛”,就可借助佛力远避世间邪恶,获得世俗的幸福。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遍及全国,实际上也成了民间辟邪的一种方法。当然,这主要的功用是一种心理的安慰,人们害怕遇见邪恶之事,于是口唱“南无阿弥陀佛”,在心理上似乎增添了一种力量,从而敢于做应该做的事。如果真的邪恶不侵,自然就会说佛法灵验;若邪恶降临了,便会说这是佛心不诚,所以就不灵,等等。这种解释模式几乎可以应付世间的各种事态发展,成为广大民众长期持之不辍的处世方式。
(3)观想
净土宗的禅观把“观想”的功夫分得相当细,要人们从精神世界玄想佛界,从而避免邪思邪念和邪恶的事物侵扰。《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经》提出了十六种观法,主要内容是:第一,日想观;第二,水想观;第三,地想观;第四,树想观;第五,八功德水想观;第六,总想观;第七,华座想观;第八,想像观;第九,佛真身想观;第十,观世音想观;第十一,大势至菩萨想观;第十二,普想观;第十三,杂想观;第十四,上品生观;第十五,中品生观;第十六,下品生观。
这十六种观心方法略可分成四个部分:一是从第一观到第六观,主要是在心理上极力观想佛所在的极乐世界。因为这世界是在西方,所以应该从落日观起;佛国遍布净水,所以从落日而观想到海水,由水而冰,渐渐化成瑠璃地,极乐世界渐现轮廓。然后再观树、观水、观佛所居之楼阁,西方极乐世界遂完全显现了。二是从第七观到第十一观,主要是观想极乐世界中的佛菩萨。在佛经中记载,佛菩萨都端坐在莲华座上,所以,须首先观想莲华座,再观想平常习见的佛菩萨的塑像,最后移观到无量寿佛、观世音、大势至明真身。三是从第十二到第十三观,主要是想像自己往生至极乐世界,趺坐在莲华中间,刚开始时莲华完全闭合,尤如在母胎,然后莲华一开,佛光普照,眼目光明,佛菩萨顿然显现,这样便是往生成功。这时,人们仍须重复观想佛菩萨,或出现在池水之上,或出现在十方,变化万千,普救众生。四是从第十四观到第十六观。修佛之人,根器有利钝,功夫有深浅,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自然分出了上中下三品,每品中间,又别为上生中生下生三品,共有九品,所以每个希望通过观想而辟邪而成佛之人,都需格外的努力和修习。
(4)持名
所谓“持名”,即是口唱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佛教看来,念佛号的作用非常大,一则可收神敛性,万邪不侵,远避一切邪恶的东西;二则使自己心向佛国,最后修得正果。只要人心中以佛为对象,专念不歇,久而久之就能见到真佛。
“持名”可分为三种,一是觉性念,即一人念佛,得见一佛;多人念佛得见多佛,显现出的佛的数目与众生心中的数目相等。二是观相念,即观想佛身净妙,佛国庄严,心中不停地观想,口中不停地念佛。初习佛学之人,可面对佛的塑像、画像来进行观想,专精念佛。三是持名念,即止息观想,只唱佛号,可区分为“高声持”、“金刚持”和“默持”三种。人们念佛时高声朗诵,可推撕精神;而默持正好相反,只是心中默诵,口中无言;金刚持处于高声和默诵中间,单动口唇而不发声。至于应该动用哪一种“持”,则需根据各人的根性及方便,适宜哪一种便用哪一种。
从念佛的声调来看,有缓顶念和追顶念两种。所谓缓顶念,声音要长而且徐缓,先屏除心中的一切妄念邪想,自然生出念佛的心意,鼻子一呼一吸的时间,念一个“南”字;再呼吸,念个“无”字,如此逐字去念,声音自然和缓。若能旋绕着佛像,一面缓行,一面念佛,一步念出一个字,声音和缓,但绵绵不断。所谓“追顶念”,即念完“南无阿弥陀佛”后,立即接上再念,中间不允许任何间断,以使邪念无从生发。一般那些一心向佛之人,可先在一天中从早到晚念个不停,功夫纯熟,可延长到二天、七天、十四天,甚至四十九天,一直念到任何邪念妄想消失得无影无踪,外在的百邪无法迫身,才算大功告成。所以此法须由那些有耐心有定力的人才能实施,且运用时要小心,不可声音太高以伤气,不可默思过头以伤血脉。
在禅净双修的方面,又可分禅定念和参究念两种。所谓“禅定念”是既坐禅又兼念佛号。当人们坐禅至澄心静虑、寂然不动时,静极而觉,以这种大觉大悟之心去默念佛号。所谓“参究念”,即是在参禅兼念佛的过程中,努力追溯(参究)念佛的究竟是谁,自己念佛之心究竟缘何生,缘何灭,怎样去又怎样来,如此穷究到最尽头,妄念邪意尽逼榨干,心境便豁然开悟,离佛不远了。
(5)咒语
念咒语是佛教中密宗所使用的修行方法。在佛未进中国以前,民间就广为流行所谓禁咒法,据说极灵验,可辟邪消灾、除患祛病。密宗的僧侣念咒语时,也被认为能发神功,辟邪压魔。佛门中的执咒,其作用亦有两个方面,一为驱邪避恶,二为修习善果。当然辟邪是手段,成善是目的。
在密宗那里,持咒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在咒语上,持诵不缀,最后生出佛门智慧,增加正念和正慧,在精神上保持无量佛法,百邪不能侵,终则成佛。
密宗的持咒,对人的身、口、意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每念一咒,都有相应的用手指结印的方式,此称“手印”,是为“身密”。人口中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差错,此称“口密”。再则,每一特定的咒都有相应的佛菩萨的对象,心中须观此佛菩萨的像,此称“意密”。修行之人,身意口皆入神秘的境界,从而邪意尽去,避气不侵,久而久之,最后即身成佛。
5.慧学:佛法之辟邪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一般的宗教多诉诸人们的盲目信仰,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佛教则不然,它对许多现象的分析都是相当缜密而极有逻辑的。佛法被人们所相信,往往不主要是信仰起作用,而是人理智上感到其有道理,被其一步一步引入佛教领域内。
从辟邪的角度来观察,佛教又与其他的民间辟邪有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民间把那些不吉利的物件、事情视为邪,把那些可怕之物视为邪,并运用各种方法来避;而佛教则把世俗的一切均视为邪恶的东西,不仅可怕的东西为邪,那些人们竞相求取的福、禄、寿等均是邪,都应该用威力无穷的佛法来加以避除。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那些可给人们带来幸福、带来愉悦、带来享受的东西,怎么可能使人相信是邪恶的呢?佛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出一套说服力极强的佛法,它教人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外及里,由浅入深,循循诱导,确让人从内心里信服。佛教传播之广泛,信徒之众多,与此当然不无关系。
(1)人生是苦
对人而言,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幸福的,时光给予了人享受和快乐。但佛法却认为这全是假象,人生就是苦海,生活充满痛苦,人只有洞悉人生活中的一切本质上是邪恶的,才能一心向佛,终则脱离苦海,摆脱轮回,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