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是捕捞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在水上劳作、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船。船和人是结合在一起的,船就是渔户的“生命线”。船是由大板和钉子联结而成,渔谚说“是船三千钉”,即指船身无处不着钉。但渔民把船拟人化生命化,在船底的纵横两条中线上绝对不准钉钉子,说是这两条中线上有了钉子,会使船枭性(雄性)大,在海上会因雄性发作而失控,主动去追逐碰撞别人的船,危及人船安全。只是木匠与船主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时,图报复使坏心,才暗暗在船底中线上钉钉子,俗叫“使惹殃”。在舱牙(舱和船体联接处)处放进两粒黄豆,尤如有了两个睾丸,枭性更大,出海就闯祸,见了船就撞,而且就像公鸡一样,爬到别的船上边。另外,造船时有“头不顶桑,脚不踩槐”之说,即是说造船时船头不用桑木,脚下不用槐板。因为“桑”、“丧”同音,犯忌讳。所以桑木绝不用在船头上。槐木为福气的象征,故不能踩在脚下。
俗话说“半寸板内是娘房,半寸板外是阎王”,在船上作业,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什么差错,经常是处于危险的境地,因而禁忌的气氛很浓郁。而语言禁忌是最能使人保持一种经常性的警惕了。
有船的人家叫船户,一些大船户同时兼营工商,按社会通例可称“老板”,但这是忌讳,“老板”谐音“捞板”,只有船在海上遭遇风暴,船被打碎成一块块的木板被别人“打捞”才叫“捞板”。称“老板”这是船户人家头等的禁忌语言。船上最忌讳的是“翻、沉、破、住、离、散、倒、火”等等字眼儿。帆篷,只准说篷,不准说“帆”字,“帆”谐音“翻”。把高处的东西拉到低处,把站着的东西放倒,不能说拉或倒,统说成“小”。把船篷放下叫“小篷”;把桅杆放倒叫“小桅”。把篷放下一部分叫“搓篷”,放下五分之一叫“搓两大把角”,放下二分之一叫“搓两小把角”,放到最低位只剩下十分之一叫“搓到么么翅”。把低处的东西拉到高处,不能说扯或拉,而要说“起”、“提”、“起篷”、“提锚”。凡要翻个过或调头的事,要改说“调一戗”,“翻”字明显忌讳,“调头”谐音“掉头”,斧子、石刀、剪子等,统称“快家伙”。鱼死了改说“鱼条子”。把物体抵住或垫高,统称“点起来”。船靠岸或进港进口,改称收岸收港收口。人在船上睡觉,改称“楷觉”,“睡一会”改说“楷一会”。在船上手拿东西不小心掉下来,不能惊呼“喔嚯嚯”,更不准说“撤喔嚯嚯手”,船上最忌讳说“撤手”,这是人落水无救的表现。若有人无知或不注意说了犯忌的话,就要遭到船老大狠狠一个耳光,被打人不能反感,别人也觉得打得应该,打得越重越好。因为打耳光能去晦气,打得越重,晦气去得越干净。
人在海上,忌讳的话不能说,犯忌的事更不能做。出海的船头上放一个最大的铁锚,不到万分危急不动用它,叫太平锚。船后梢有一大竹篮,是专供船遭风暴失了锚时放在海里阻水用的,起到稳住船体随风慢慢游动的作用,叫太平篮。后舱里放着一把锋利的大斧头,专供遭到风暴危急时砍桅杆和剁锚缆用的,叫太平斧。这三件“太平”物,平时不准对它有丝毫触动,不准从它上面跨过去,更不准在它面前做犯忌的事、说犯忌的话。如有人不注意在太平锚面前做错事说错话,除了遭耳光之外,船老大还要到太平锚前烧香磕头,口念“老锚老锚不见怪,小人做事要担待(原谅)”,或者说:“老锚老锚没生气,刚才小狗放个屁”。船在海上,上风上流漂来的任何东西,均不准看不准捞。如果行船时见到了漂着的尸体,这是最晦气的,全船人必须一起喊“元宝,元宝”!认为这样做俗叫“破解”,就能逢凶化吉了。
人在船上的一切生活活动(吃喝排便),都要在后梢舱板上进行,认为后梢是翘起离开水面的,后舱叫做虚舱,在这里活动不会触动龙王的世界。任何时候不准在船两侧即船帮处小便。船帮两边各有一把撬使船在水中少摆动,认为这是保护船的左龙右凤,在龙凤身上尿尿是最犯忌的,就是在后梢,任何时候均不准两个人同时大小便,说是“二人对着尿,必定遭风暴”,或“二人争茅道(厕所),必定遭风暴”。浙江一带,忌讳女人走上船头。外人脚不洗净也不得上船头。大约是以为船头处有神灵,恐被秽气玷污的缘故。台湾渔民忌讳人从船头经过,以为是不祥之兆;江浙一带,如果两船并行,忌讳用铁链并同带往;浙江、安徽,船内忌载死人,俗以为不吉利;浙江湖州一带,忌讳男女搭客在船上交媾;台湾出海捕鱼忌讳老鼠从船中跑掉,俗以为这是不祥之兆。遇此情形,须想办法将老鼠请回船中,然后才敢出海捕鱼。民间以为老鼠会掐会算,有预知凶吉的本领,所以有此忌讳。
3.鱼本身的辟邪功能
鱼为吉祥恩主,鱼人间有人伦联系和情感互通的认识,使鱼类又被尊奉为辟邪消灾的护神。从现存文物看,鱼形佩饰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即已有之,穿孔的绿松石鱼形圆雕,作为信仰观念的物化出现在人体装饰中,并非美的炫耀,自有其护身、免患的功利动因。在奴隶社会初期文化遗存中,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平底陶盆内壁绘有四条鱼,在一枚骨片上契刻了一条鱼;陕西省扶风县北吕周人墓地出土有两双鱼的造型更多的被认为是祈求富裕(鱼、余谐音),其辟邪功能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枚玉鱼;在封建社会汉代的画像石墓内,如河南省方城县城关镇新莽时期或东汉初期的画像石墓西门门楣上刻有二鲤鱼;河南省南阳县英庄约东汉初年的画像石墓前室上方刻有鱼纹;浙江省海宁县长安镇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画像石墓前室两壁上端刻有双鲤鱼;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有一具铜制鱼形杖头饰;云南出土的一个东汉铜洗上铸有双鱼纹;在封建社会繁盛时期唐宋两朝的官服上可见到鱼袋,内装鱼符,或以金银饰为鱼形。生者若此,死鬼亦然。《广异记》载录了一则玉鱼随葬的鬼故事,言汉楚王戊之太子在唐高宗营大明宫宣政殿时多次显形,乞改葬高敞美地,并望勿夺其身佩玉鱼。(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三十九卷,杂鬼神部。)故事透露出玉鱼从葬在护尸退祟、超度亡灵方面的巫术法具性质。
除了人工鱼饰,自然之鱼也用作辟邪之物。如横公鱼,熟煮“可治邪病”,“矫饰以为瑞应”(见杨慎:《异鱼图赞笺》,卷二。)。在湘西南苗、侗族聚居之地,过年时有贴鱼尾之俗,生鱼尾鳍斩下后平贴墙上,如同汉族地区换桃符、挂门神一样,乃寄托驱邪退祟的寓意。再联系吉林集安禹山1080号高句丽古墓出土的鱼尾形鎏金铜帽饰,可见鱼尾在诸夏大地的多民族集合体中都具有护身、护宅的厌胜作用。鱼为护神的信仰还派生出鱼影除害的传闻,这是鱼能免灾信仰的泛化。
在中古,用鱼骨作器物亦极为普遍,如宋代有以鱼枕骨所做的“鱼枕冠”,有用鱼枕骨、鱼脑骨制作的“鱼杯”等,并传诵于宋诗中。护身消灾是使用鱼骨器皿的信仰基础。南朝以后,房屋门扃及家具门上的镮钮多制成鱼形,唐人丁用晦在《芒田录》中解释说:“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因此寓意,木鱼见于寺庙,“用以警众”,借促修行人“昼夜忘寐”。((五代)王定保《摭言》之解说,见黄兆汉:《木鱼考》,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不过,这一理解仅限于鱼的表面特征,是对其神性加以合理化解释的努力,未能言中其弭灾消祸的内在功能。
我们从上古葬俗中,不难看到鱼所具有的驱鬼避祟的性质,并能帮助我们对中古鱼扇、鱼钥、鱼扣等深层隐义的认识。在汉墓画像砖石上常见有数条一字排开、首尾相连的游鱼图案,此种相贯相随之鱼具有古奥的寓意。用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日书》可解其谜。《日书》曰:“道,令民毋丽(罹)凶央(殃)。鬼之所恶:彼窋卧、箕坐、连行、奇立。其‘连行’者,即所谓鱼贯而行也。”因此,汉墓中的鱼纹“连行图”,乃具有驱鬼护墓的意义。此外,明清建筑上的鱼形雀替和鱼形月梁等,都同鱼扃一样,意在退祟消灾。鱼在建筑方面的辟邪功用以鳌鱼最为突出。按民间传统风俗,建筑住房时最讲究吉利,不仅要选黄道吉日开工,而且要在奠基时,在房基的四角和中心,各埋下一些吉祥之物,以便房子建成后,能使住房的主人不遇祸害,平安交好运,这叫镇宅。民间习用的镇宅物,一般的情况是,穷人建房用石头镇宅,中等水平的用铸有“乾隆”和“太平”字样的铜钱镇宅,富人家用银元或元宝镇宅。只有官宦和极富人家以及少数崇古人家,才以活鳌鱼镇宅。按迷信说法,住房要选择风水宝地,最忌讳把房子建在“三煞”、“五鬼”或妖邪之地。但是只要以鳌鱼为镇宅之物,就能镇“五鬼”,解“三煞”,驱妖祛邪,逢凶化吉。因为鳌鱼是活的玄武,有玄武在此就百无禁忌了。近年来时有报道拆迁时掘出活鳌鱼之事,均是当年为求吉祥以鳌鱼镇宅的遗存。
五、大山林中的神秘力量
1.山民抵御山魈的辟邪巫术
山魈,亦名山都、山鬼、山精、山等,是古越人对出没于山间森林之中一种神兽复合型鬼灵的称谓。
山魈喜犯人,一直是古代有关典籍、方志等文献之中有关山魈传说记载的重要内容。 山魈作为我国浙江南部山区民间文化领域的一个文化辐射源,有极强的穿透力。这里的几乎所有的辟邪观念和习俗都是围绕山魈信仰进行的,人们把生活中历经的祸福都归之于山魈。因此,这一带保留着一些非常完备的防御山魈的巫术和禁忌。
凡由于进山而得病者,认为是山魈作祟之故,除请医生诊治之外,一般都得请师公先到出事处为之请山魈。请山魈仪式毕,呼病人姓名归家。
向山魈索回病人之魂魄的祭仪除了向其敬献祭礼之途径外,还有一种名叫“打山魈”的祭仪。这是一种模拟山魈来向病人索魂,而最终被人用法术和武力赶走的一套仪式。开始先布置数名铳手和手持锄头的打手在门内,师公于堂屋设神坛发符咒向神界召来神兵天将。待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早就已经装扮成一山魈的人就向病人的屋里冲。此时,师公吹响龙角,顿时铳声齐鸣,喊打声大作。“山魈”在一片喊打声中跑出房门,往村口逃遁。师公领众人追出村口。在打山魈的过程中,铳手反手开枪,谓之阴铳,打手反装锄头,谓之阴锄。当地乡俗认为,左手可打山魈。这种思维大概基于中国传说文化中的在阴为鬼、在阳为人的观念。鬼为阴界之物,故人在打鬼驱魔时只能用阴铳、阴锄、左手。
除了集体性的防御山魈的巫术外,适宜个人的简便驱逐山魈巫术也有不少。浙南山区至今尚流行一种称为“扎响”的巫术。其法如下:把铜制圆形法器(正面的八卦,阴面为十二生肖)一件、老黄历一张、金银铁器一小件、一束竹枝、一截筷子缝在一布包中,将此物扎于小孩背上,谓之能防御山魈等鬼魅,而不至于使小孩走失。俗谓百家镯亦有防御功能。所谓百家镯即指此镯所需银两是从百家之中讨购而来。今给小孩带百家镯,已不时兴,但常在小孩身上放点银器,俗谓“硬器”。凡带有此硬器者,百鬼不敢近身。另外,居宅大门上设虎符,也可却邪气、避山魈。这种虎符由木雕老虎头、圆镜、左右两把镰刀组成。另外,如发现自己在山林中迷路,俗以为被山魈迷惑,应停下来,吐口涎或向四周放小便,俗谓山魈最怕此类秽物。
2.深山的神秘气氛与山民的自我防卫
大凡山地丘陵,森林繁茂的地区,都有山鬼的信仰习俗。楚地民间至今仍信奉山鬼并流传着形形色色的山鬼传说。在传说中,山鬼是形象丑陋、贪婪、凶恶、好淫、多疑但又容易上当受骗、爱捉弄人又容易被人捉弄的人形动物。瑶族出猎前后都要祭拜山鬼,祈祷保佑能猎获野兽。土家族传说山鬼是山林中专吃动物心肝的怪物。这种浓厚的山鬼信仰,必然会给大山深处蒙上一层神秘的迷雾,给大山深处的人们带来不安定和恐惧感。为了不触怒山鬼,求得心理的平衡,人们在言行方面严厉约束自己以避灾祸,于是便产生了山里人特有的禁忌习俗。
(1)在山里不可乱说话
山民上山,特别是到那些很少有人到过的深山老林去劳动,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特别关照你,叫你上山后,嘴巴要干净一点,不可乌七八糟乱讲话,否则会有报应。
(2)挖参的禁忌
药农上山采药时,能否避开猛兽,能否避免意外灾祸,能否挖到好参,事先都难以预料,所以对于有迷信思想的人来说,一方面要祭祀山鬼,祈求保佑,一方面就要遵守一些禁忌,以免得罪山鬼及药神而遭到某种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