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转化法。如年节时打破碗,不信巫术的人从经济方面着眼,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财消灾”,以此安慰自己。相信巫术的人就解魇,有的从形象方面着手,碗碎,一只变成许多块,以少变成多有发的意思,就念:“碎发碎发,越碎越发!”有的从语音方面着手,碎与岁同音,过年送旧岁,迎新岁,就念:“岁岁平安!”音同义异,凶兆变成吉兆。过年的禁忌特别多,民间的说法是这一天好一年都好,这天有不愉快的事发生就一年到头倒霉。年初一不扫地,扫地时垃圾往外扫,是财宝往外流的征兆。年初一吃花生、磕瓜子、吃甘蔗、吃糖果,壳、渣、纸头满地都是,不扫不行,人们就想出办法,改往外扫为往内扫,象征财宝进门,扫好后装在畚箕里不倒掉,等到年初二倒,财宝留住了。上海地区的人扫地时还念咒语:“一扫金,二扫银,三扫扫到个聚宝瓶,聚宝瓶上插金花,左金花,右金花,金花上掉下个金蛤蟆。”(江苏如皋也流传,只有前面三句,见《歌谣》,第72号《嘏辞》。)破财变成发财。
出门碰见棺材是凶兆,但人们利用一音多义,说声“升官(棺)发财(材)”,转凶为吉。
原始社会的人认为梦是实际的事,现代的人看法不同,他们取其所需,认为梦里的事与生活中出现的事是相反的,上海松江和奉贤的人称之为“反梦”,如果做了恶梦,奉贤人用咒语解魇:“反梦反梦,坏梦变好梦。”如果做的是好梦,他们就不认为是反梦,不念咒语。
六是欺瞒法。鄂温克族人崇拜熊神,他们打死熊,不说熊死了,而说“睡了”。并且一再说:“不是我们鄂温克打死了你,是别人打死了你。”吃熊肉时,大家要学乌鸦叫,表示乌鸦在吃熊肉。据说不这样熊的亲属就会报复。
猫头鹰在夜间出现,它的叫声是“贡索、贡索……”,平湖的人认为它在数人的眉毛,数清了人就会死,因此他们听见猫头鹰叫,急忙用手撸眉毛,等到叫声停时,拔下一根眉毛或眼睫毛,可以免灾。
七是轻视法。出门听到乌鸦叫,有的人吐口水,有的人念咒语,上海奉贤县人这样念:“乌老鸦,白头颈,叫两声,不要紧。”俗语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凶兆不当凶兆,凶兆就不成为其凶兆了。
八是贿赂法。如孩子病了,去问仙麻(女巫),说是在某方十字路口遇了“毛鬼”,要派一个人拿着香烛、纸炮、草纸、灰糯子、鸡蛋、饭等去奉敬,这是最普通的贿赂。人们病了,服药无效,家人忧心如焚的请司爷来禳病,念经,打桃条问病人,下法字,吐法水,贴符,施食等,这是贿赂与禳除合而为一。
乡村涌现的解魇术还有许多是无法归类的。在落后村民的意识中,处处有邪祟,同时也时时有避之的预防手段。仅就避鬼驱鬼而言,人们根据鬼之习性,总结出许多似乎行之有效的“经验”。鬼畏宝剑,杀人甚多的刀,也都为鬼所惧。病人榻上配剑,新人轿内(或轿外)皆挂“通书”和剑,便是用来吓煞魔的。鬼又怕尿,恶其污秽。若被鬼魔着迷路或其他情况的迷途时,以尿洒之,可以救困。新娘身上要配丝茅抹草;婴孩第一次去探亲,身上也要系丝茅抹草;病人出外时,襟头或轿上,也系有丝茅和抹草;病人床上亦有系丝茅和抹草的,为的是驱邪逐疫,避免鬼神作祟。俗谓鬼畏丝茅和抹草。和尚与师爷捉鬼时,也要携丝茅,说明茅草确有镇邪之功用。
三、蚕业的祛祟习俗
种桑养蚕,是中国自古以来农耕经济的一大特色。蚕丝可织成绸缎,制作服饰。民间旧时,“男耕女织”是最具代表性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国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养蚕的风习。自商周历秦汉以迄明清,国家均将蚕神列入祭祀大典。民间对蚕神的敬祀就更是虔诚而不敢稍有怠慢。人们祭祀祖师蚕神为的是祈福,而敬祀桑蚕之神则有更为直接的目的,那就是为的让桑蚕长得好,能结出好茧来,因而对桑蚕本命之神的敬祀常常与养蚕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杂糅在一块。所以,这类蚕神敬祀中的辟邪习俗,是有着一定的饲养桑蚕的参考价值的。
1.祛蚕祟
与祭祀相辅而存在的另一种古老习俗,是祛祟。在蚕乡,俗称“祛蚕祟”。“蚕祟”是指有害于蚕宝宝的一切鬼邪、病毒、虫兽之灾的总称。古人以为在冥冥之中还有一种凶神恶煞,如白虎星之类,在妨碍着养蚕生产,所以需要将它赶走,或是时刻防范着它的侵入,这就是“祛蚕祟”的由来。
当年祛蚕祟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的:摆上供品请它吃一餐,祈求它别来作怪,是一;用石灰画成弓箭形,以为有神力,可以驱赶它,是二;贴个门神来保护蚕室,是三;请巫师作法,是四;清明日吃螺蛳,是五……吃螺蛳和祛蚕祟有何关系?据老人说,病蚕俗称“青娘”,据说它的灵魂是躲在螺蛳壳里的。清明这天吃螺蛳,把青娘赶出螺壳,叫“挑青”,它无处藏身,就远走高飞了。这在古人称之为“厌殃法”。古人以为鬼也有灵魂,它常会离开自身而依附在与其相似的物件之上。所以可以用象征的东西厌殃、驱邪。前面所说用米粉做成白虎形状的糕团丢弃道旁(也有让外人吃掉的),也是这层意思。
在湖州一带,旧时尚有“驱赶白鲎”的习俗。鲎,是吴语方言中对虹的称呼。每当养蚕旺季,遇风雪晦冥,常有白气从山谷升起,形状如同素白色的虹霓一般,摇曳直上半空。据说这股白气如果下垂到谁家蚕室,蚕被击中,就会得邪,不得茧了。所以蚕农一见“白鲎”,就聚集起来,敲锣打鼓,鸣放爆竹,大声呼喊,以示驱赶。其实这种所谓的“白鲎”,是低气压产生的一种山谷雾障,于养蚕确也不利,却并非聚众呼喊就可以“驱赶”的。
古代的祛祟习俗在以后的传承中大都被淘汰了,但其残余在部分地区仍可见到。祛祟的核心是巫术的信仰,也就是企图用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其某种愿望的法术。当年,人类无法有效地掌握和支配蚕丝生产,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一招。显然,它带有较明显的原始性、神秘性、愚昧性和落后性。在先进的养蚕科学技术面前,祛蚕祟习俗彻底暴露了它的弱点。
2.蚕忌
民间以为,蚕是极娇嫩极神圣因而又是极有灵性的动物,稍有不慎就会使其受到损伤。《湖州府志》转引《吴兴蚕书》就十分形象地指出了这一点:“蚕自小至老,须刻刻防其疾病。俗称蚕为忧虫,受一分病则歉收一分。”
三四月份,蚕初出时,由于蚕怕风冷、怕香臭异味,养蚕者俗有“关蚕房门”的习惯。苏州一带的蚕户以红纸、花纸等贴于门上,谓之门神将军,可辟邪护蚕。居家比户不相往来。蚕娘少妇治其事者,往往独宿。蚕室忌生人出入,尤忌叩门,以为会冲去蚕花。养蚕之禁忌在历史上越发展越繁细。其中大多数是经验之谈,如今仍须注意避忌。
为了不犯蚕忌,在养蚕季节里,男女老幼个个都格外小心谨慎,女人们停止串门,孩子们不敢高声嬉闹,男人们再热也不赤膊。而蚕房上则以红纸书“育蚕”或“蚕月知礼”等字贴在门上,或在蚕房边插上据说能避“冲克”的桃枝或山茶花,便宣布蚕房是禁区了。有的地方蚕家往往在蚕房门口打上许多桃树桩,缚上用左手搓的草绳,张成网状,以防生人造访。有的地方在廊下围草帘子,隔一段插一条柳枝,以事蚕禁。以上均俗称“关蚕门”。亲邻均不往来,只可在河埠头洗衣时相互询问蚕讯,只有到采茧时才开禁,俗称“开蚕门”。
但是,养蚕之时,难免有人来找,于是俗规熟人有事要走边门或后门;生人有急事不得不进蚕房时,要手拿一把桑叶,嘴里说“蚕花廿四分”,然后小声小气地说明来由。一旦有生人不按规矩冲犯了禁忌,待生人出门后,旧俗要行送客之仪,即用一只小竹簟,放一付盅筷,少量酒饭菜,以及一个小稻草卷,到生人回归的三岔口或大路边,点燃稻草卷,倒掉酒饭菜,意谓送走生人带来的鬼祟。有的地方是将一张桌子或一只长凳,一半放在门槛里,一半放在门槛外,上置酒饭菜,人朝里拜揖,然后再去生人回归的三岔路口或大路边祭拜。有的地方则干脆由主妇向冲犯的生人泼一盆水,表示不欢迎。
养蚕业中最富有神秘意味的,是其语言禁忌。比起其他行业,养蚕业中的语言禁忌是很突出很普遍的。蚕不能叫“蚕”,要叫“宝宝”或“蚕姑娘”;蚕爬不能说“爬”,要说“行”;喂蚕不能说“喂”,要说“撒叶子”;蚕长了不能说“长”,要说“高”;蚕不能数数,否则,会遭到减少的灾祸;忌讳说“跑了”、“没了”、“死了”等不吉语;连容易引起这些字词联想的词语也禁忌说出。如忌说“伸”字,因蚕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所以说“笋”时,因“笋”与“伸”谐音,也要改为“萝卜”。忌说“饭吃完了”,要说成“饭吃好了”。因为“完了”会令人想起“没了”之灾。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禁忌。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言“僵”字,说“姜”也要说成“辣烘”,说“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葱”要说成“香火”,因为“葱”与“冲”谐音,恐有冲犯,造成祸殃,当然,姜、酱、葱等本身也是蚕室的禁物,所以说话中也应避忌。
四、渔业的信仰与禁忌
渔业崇信龙王、水神、妈祖、河伯、孟婆等等,以为自己捕捞的多少是与这些神灵有关的。神灵会保佑丰收,也会使人劳而无获;能使人们幸福,也能使人们遇难。所以要诚心敬奉、祭祀,不敢有半点怠慢或得罪。湖南船户信奉杨泗将军(水神)。旧有专门敬祀的庙宇,各船开到庙前,必到庙中敬祀。中原一带多信龙王,古时祭水神曰河伯。东南沿海一带又多以妈祖为海上渔业的守护神。除了对神灵的敬祀,还有对鬼祟的恐惧。俗谚云:“船帮船,水帮水,撑船老大怕水鬼。”如果不慎得罪了水鬼,也是要受其祟害的。出海打鱼最担心的是遇上狂风。因此,渔民对风神孟婆供奉甚虔。从文献载录看,孟婆的信仰主要流布于江南一带,并随船载祭,故其又有“船神”之称。渔人出海,不仅求多获,亦祈太平,因此神供在他们的信仰活动中仍十分突出。除祭祀活动外,渔业生产中与辟邪有关的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1.渔事禳镇
渔事禳镇包括装画、遇避和设镇等方式。
《晋书·王浚传》载:“武帝谋伐吴,……作大船……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这种驱邪镇妖的巫术手段就是“装画”。这是用彩画或雕饰的方式,把渔船装扮成怪兽,有的把船头雕成鲸首,有的在船尾画上海鳅,以鲸镇水怪和其他巨鱼。海鳅形伟力巨,具有动物神的性质,渔舟绘之,本源于拟神亲神之情感,以祈神佑。民间传说则讲海鳅是龙王的外孙,是东海的鱼皇帝,水族均受其管,渔船装画其形可避各类凶险的巨鱼。总之,不论是为“利水”,还是为避凶鱼,不论是因海鳅形巨,还是因其位尊,装画其形都是一种禳镇手段,以求避害得安。
所谓“遇避”,即水上遇到凶险敌害,即用言辞或行动加以禳解避退。例如,水中遇到浮尸被渔民认为是晦气之事,渔民即用言语祈祷禳除,以免晦气和厄运缠身。此外,海中遇到恶鲨巨鲸,渔人则一面连呼“龙王保佑”,一面向海中撒米,并抛小旗,舍米以充鱼饥,施旗为鱼指引迷津。渔人认为,鲨鱼露面是赴龙宫赶考迷途,特出水问讯,若不加指引,它会怒而翻船。实际上,这是一种以语言和行为加以禳镇的巫术,意在逢凶化吉,排危就安。
“设镇”也是一种常见的“却变异”的巫术手段。所谓“设镇”,就是设置镇物,它是灵物崇拜的具体应用,源于万物有灵、物物相感的原始信仰。就渔事而言,在造船与捕捞方面都有镇物的应用。每当一艘新船的骨架搭成后,渔民便用一块小木头,挖个小孔,把铜板、铜钱或银元等物放进去,以为船的心脏。俗谓铜或银能镇邪驱灾,如果放进金器当然更好。有的地方还用妇女身上的东西或生活用品,如头发、手帕诸物,缚在铜钱上,一起放入小孔,俗谓女人身上的东西也有辟邪的作用。然后用铜钉或银钉把这块小木块钉在水舱里。
2.渔民的消极防卫措施
在海上不可抗御的自然力面前,人们只好拜倒在超自然力和危险事物的脚下,通过种种言行上的自我限制、约束,对它们敬而远之,惟恐言行的不慎招致祸患。这属心理上的主动防备,可消除心中的紧张情绪,求得精神的安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