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社会作用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医学模式为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从而促进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在这方面,西方近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15世纪以前,宗教神学盛行,随着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医学从宗教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逐步运用于医学领域,并对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把近代医学引向了实验医学的道路。从16到19世纪,医学经历了从奠基到准备,再到全面发展的几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都遵循一种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临床医学中外科领域的三大难题(疼痛、感染、失血)的突破,无一不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中叶以来,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巴斯德、柯赫等人在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等领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微生物学奠基人。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用一个先进的医学模式来指导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才能促进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
(二)医学模式为医疗实践、临床思维和医院管理指明了原则和方向临床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是医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其中诊治病人是医学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自从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在医疗实践中,除了人的生物特性外,还提醒医务工作者要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属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医疗实践、临床思维、医院管理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虑到人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的综合影响,因此,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健康保健,甚至医院的科室设置都要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为医疗实践指明了原则和方法,从而促进医疗工作快速、全面发展。
(三)医学模式为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确定总体思路,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医疗卫生事业是指维护人类健康、保障生存环境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和防治疾病等一切活动的总和。这项事业必须以医学科学及其相关科学技术为依据,既然如此,医疗卫生管理工作遵循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去开展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学模式是决定医疗卫生事业总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曾对医疗卫生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意外伤害等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这些疾病不但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害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以新的医学模式来指导卫生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只有及时调整卫生事业的总方针,才能使卫生管理工作走上正确的道路,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四)医学模式为医学教育提供课程设置和培养教育医疗卫生人员的总要求,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医学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医学人才的根本手段,但是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医学道德水准可因教而异。学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的基本知识,还要灌输进步的医学观和先进的医学模式,而医学模式正是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依据。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相应增加开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康复医学、医学辩证法等课程。
第二节近代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
一、近代医学
15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也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使医学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而且由于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奠定,对医学的发展和发展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5世纪下半叶以后,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其推动和帮助下,医学也借助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运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成就,医务工作者开始对人体生命活动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察,解剖学的兴起开创了医学研究之先河,为近代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所着《人体的构造》一书的发表,奠定了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基础。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人体血液循环,于1628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改变了以往的错误观点,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17世纪50年代,荷兰人雷文虎克将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大大加速了医学的发展。19世纪5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研究了细胞的病理变化,首创了近代细胞病理学,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又推进到细胞水平。19世纪中叶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显微镜下研究生物,发现很多病原微生物,并提出了科学免疫法,成为近代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85年在其实验中发现X射线,推动了诊断学的发展。
此外,消毒、麻醉等药物用于临床,ABO血型的发现,输血技术的成功,止血技术的应用等大大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
总之,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在近代3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近代实验学的建立使医学这一古老学科逐步摆脱了狭隘经验的束缚,出现了医学史上所谓的近代实验医学时期。当然,由于近代科学技术水平十分有限,无论是在疾病机制的探索还是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都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因此医务人员对大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仍然显得无能为力。
二、近代生物医学模式
在近代医学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支配着一切实践活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特种医学、药物学等都遵循着生物医学模式进行技术研究、医疗实践和预防保健工作。生物医学模式曾成为近代医学时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诞生
人们习惯于把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年发表的《心血运动论》建立起来的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代医学的起点。近代医学时期的医学具有两个极为显着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第二,立足于生物科学的成就之上。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成就。正是由于医学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人们一再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了生物医学这个词汇,以表达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这种研究医学的方法与形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其基本观点是:立足于生物科学基础之上,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并且能够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水平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改变,都可以推知这种改变的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手段。生物医学模式已成为近代医学发展的标志和核心,并且在今后的医学发展过程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
(二)生物医学模式的重要贡献
生物医学模式在近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为促进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如果把16世纪中叶以前与20世纪初期前后的医学科学水平进行比较,人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现在看来有些人所皆知的医学常识问题,在16世纪中叶以前却不为人们所认识。以血液循环为例,当时的人们对此缺乏起码的认识,而现在连小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一批又一批的生物学家、基础医学家、临床医学工作者,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引导下,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先后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化学治疗学的提出、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外科治疗技术的突破等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生物医学模式促进了疾病防治以及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极大发展中世纪以前,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及宗教神权对医学的禁锢,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非常肤浅。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才得以进一步发展起来。
近代医学时期,对传染病的研究和控制在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19世纪以前,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各种烈性传染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随着生物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广大医务工作者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大部分传染病已经得到了控制,发病率大大降低,死亡人数锐减。近50年来,世界各国人均寿命,由30~40岁增加到60~70岁,这与生物医学模式的伟大功绩是分不开的。
3.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科学道路生物医学的产生,大大缩短了医学发展的漫长历程,揭开了医学发展的新篇章,使古老的古代医学划时代地发展为近代医学。生物医学及生物医学模式的出现,把医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真正进入了科学时代。
(三)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消极影响
尽管生物医学模式在医学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它越来越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同时也给人们的思维活动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此评价,并不是对它进行诋毁或抛弃,而是指出它的缺陷,不断补充、完善它,使其更加真实地反映当前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医学科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1.它的基本观点并没有涉及患者的社会、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只是一味强调疾患机体生物学方面的改变,这是生物医学模式最主要的缺陷。
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而人既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病人不单是一种生物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判定一个人是否患病,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变量,还要考虑其心理、社会状态的变量,这就要求在更广泛的范畴内来考虑和研究疾病和健康问题,而生物医学模式就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2.生物医学模式自从诞生以来的近几百年,禁锢和局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具体反映到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总是局限于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特性方面去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进而养成了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思考问题,严重限制了医务人员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不利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也不利于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3.生物医学模式导致医患关系疏远。
生物医学模式只从生物学的角度运用分解还原的方法分析研究人,就必然忽视了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关心和了解患者的伦理观念和思维意识也就淡漠了。这种医患关系的疏远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方面:(1)医患关系呈现物化的趋势;(2)医患关系呈现分解的趋势;(3)患者与疾病呈现分离的趋势;(4)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生理的人与有思维意识的人呈现被割裂的趋势。
尽管生物医学模式表现出种种缺陷,但是对生物医学模式还要扬长避短,用唯物辩证法中扬弃的观点,对生物医学模式加以改进、充实和更新,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发展。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