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
1889-1953
作者简介:
现代女雕塑家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是苏联革命年代涌现的一位优秀纪念碑雕塑家,一生为社会主义俄罗斯祖国创作了许多为人民所称颂的大型雕像。她诞生在里加,1909年进入莫斯科艺术学校学习绘画,后来转入西尼奇娜的雕塑工作室学习。1912年去巴黎,也在罗丹工作室学习过。两年后转赴意大利。其代表作是《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和《粮食》。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工农和劳动,怀有崇高的美的理想,而又具有深刻思想和杰出技巧的人。
115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
作品介绍:
穆希娜为苏联展览馆大厦创作了这件大型雕塑。作品一经问世,立刻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苏联展览馆是长方形的大厦,其体积逐渐向前厅正面增高,形成一座高拱门,同时,也是这件作品的基座。雕塑在基座上高达30多米,侧面望去仿佛凌空飞翔,雄健而轻捷;从后看去,又像是正在疾飞远逝。整个作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运动感。
作品中,工人与女庄员高举镰刀和铁锤的雕像立在顶端,那好像前进而又上升的动势延长了拱门的垂直线。两个人物在昂首前进的构图中,因向上举起的手势而取得平衡,并由于同一的意志和统一的步伐而达到了形象上的一致性。雕像中的衣服紧贴着人物一往无前的身躯,富有装饰性的衣褶和飘带在风中扬起,极大地增强了雕像的运动感。人物的面部具有深刻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了当时苏联人民激越和愉快的精神风貌。这座不锈钢制成的雕像在不同光线的照耀下显现出了各异的绚丽色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时代感,成为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的象征。
在铸造技术尚未现代化的30年代,建造如此大型的不锈钢雕塑在当时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制作过程中,作者克服了许多技术上的难关,特别是每个局部都需在小稿的基础上放大15倍,仅是制作飘带一项就用了将近5吨的材料,更增大了工艺的难度。如今,金属加工工艺已经大量应用于雕塑创作之中,然而,在这件银光闪烁的作品前,人们仍然为作者的想象力和勇于开拓的胆识所折服。
叶甫盖尼·维克多罗维奇·符切季奇
1908-1974
作者简介:
叶甫盖尼·维克多罗维奇·符切季奇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卫国战争时期以及70年代在艺术上建有功勋的着名雕塑家。被苏联国家誉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美术家”。他的作品大都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立意新颖,别具时代风貌,主要称颂了同时代的劳动者、战士、作家的形象。例如:《苏联英雄崔可夫元帅像》(1947年)、《把剑铸成犁》(1957年)、《捷尔任斯基纪念像》(1958年)等。
116保卫和平纪念碑
作品介绍:
青铜像《保卫和平》,又称苏军战士纪念碑,是符切季奇在卫国战争后,为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德国牺牲的苏军烈士,而在德国柏林修建的一系列纪念碑之一。这座纪念碑的主体是一个英勇的苏军战士,他身穿苏军军装,外面披着军用斗篷,脚登高筒皮靴,高大而威武。他右手握着一把长剑,左手抱了一个小女孩,脚下是被砍碎的万字旗,寓意是为了下一代的幸福成长,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生活,要坚决消灭法西斯力量。他左脚踩在同法西斯战斗结束后的废墟上,身体矫健而挺拔,目光坚定地向远方望去。在他的目光中,既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又有要永远地保卫和平而感到的强烈的责任感。这个战士的形象朴素而威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点。作者为了突出战士的英勇,有意加大了他和小女孩之间的比例。小女孩在战士的怀里显得十分弱小,她趴在战士的肩膀上似在熟睡,像一棵娇柔的鲜花需要爱护和浇灌,而战士则高大有力,使站在雕像下面的观赏者在视觉上更觉得战士的威武挺拔。这件雕像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在建成后受到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广泛赞誉。
安东尼·卡罗
1924-
作者简介:
安东尼·卡罗1924年出生,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曾担任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助手。1963年,他举行了一场个人雕塑展,引起英国艺术界的关注。卡罗的雕塑多取材于金属,其中包括铜、银、铅等。他在纽约、罗马、东京、伦敦和威尼斯举办了多场个人作品展。他获得过多个世界艺术奖项,包括1992年东京的皇家雕塑奖。1987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位。
117正午
作品介绍:
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抽象艺术出现了一种新的分支——最低限艺术(Minimal Art),其在雕塑上的反映被称为初级结构,表现形式是把造型简化到最单纯的几何形体,并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的强有力的结构,使之成为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的艺术品。安东尼·卡罗就是这一艺术风格中最富独创性的雕塑家之一。
《正午》是用桥梁的钢材通过焊接构成的,它是一个钢板的斜立面结构,表面涂以鲜明纯正的桔黄色油漆,给人造成了正午时分阳光耀眼的视觉效果,同时具有浓厚的现代工业色彩。作品中,几块板材之间的结构关系处理得韵味十足,既像是儿童的玩具,又像是庭院里的座椅,明快安适,静中有动。
《正午》从结构上看很简单,仅仅强调了钢板的空间延伸,通过它的硬质与统一色彩构成了美感的因素。这件作品充分反映了初级结构这一艺术形式所追求的以简单结构为主的构成手法。
其他雕塑作品
118母亲
作品介绍:
《母亲》是梅舍特洛维奇的早期作品,作品简练、概括,没有多余的情节,描写的是一位身穿南斯拉夫民族服装的母亲的坐像。她表情严肃,双眼微闭,似在沉思,但在她平静的外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她坚毅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重负并没有使这位母亲表露出一丝的倦怠,作者着意把母亲的面部表情刻画得简单而深沉,意在让观众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这一点,使雕像充满了永久的深邃感。
119被法西斯处决的人
作品介绍:
这件浮雕反映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游击队同侵略者展开的英勇而惨烈的斗争。该作品中心是正面站立的两个青年,他们双足赤裸,坚定地站立在祖国的大地上,两手握拳,双目怒视着周围的敌人。他们周围其余的人用侧像和头像表现出来,虽然神态和姿势各异,但都带着坚毅、不屈的表情。左右的两个人显然已经被法西斯罪恶的子弹射中,正在向地上倒去。其余的人也即将被处决,但人群中看不出一丝胆怯和恐惧,让人感受到的只是仇恨的力量和继续斗争的信念。
这件浮雕的整体构图呈辐射状,好像是一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作品的塑造手法粗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情感的表现炽烈外露,在纪念牺牲的先驱的同时,激发起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新社会的强烈热情,是一件非常成功的纪念性作品。
120自由女神像
作品介绍:
自由女神像源自于法国政治。1865年,拿破仑三世即位后,法国一批资产阶级学者希望能够结束君主制,建立起新的法兰西共和国。因此,出于对大西洋彼岸的共和国的赞许,也为了增进法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相互间的感情,他们筹资并委托着名雕塑家巴陶第设计了这座雕像,作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的礼物。巴陶第与雕塑大师罗丹同时代,在创作中非常严格地遵循古典的学院派创作法则,以创作巨大体量的雕塑见长。对于自由女神像的设计,他投入了极大的热忱。这一作品深受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领导着人民》的影响,而女神的脸则反映了作者母亲严峻的面庞和神态。女神像腰宽10.6米,嘴宽91厘米,高擎火炬的右臂长12.8米,仅一个食指就有2.4米长。女神像头上戴着巍峨的桂冠,身着希腊式曳地长裙,脚上有象征推翻暴政的断铁镣,左手抱着一本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镌美国独立日“1786.7.4”,右手高举表示光明和希望的火炬,头冠上的七道射线象征自由遍及七大洲,庄严肃穆的表情中蕴含着广博的人类之爱。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它的头部,这相当于攀登一幢12层高的楼房(由于过高,后来从基座开始安装了电梯方便游人上下)。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远洋运输的方便,巴陶第的合作者,法国着名工程师和建筑师、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le,1832-1923)制作了一个由中心支架支撑的精巧的铁框架,把仅2.4毫米厚的塑像外层按照化整为零、分块铸造安装的方法附着在架上。
121波嘉妮小姐
作品介绍:
玛格特·波嘉妮小姐是罗马尼亚的一位女画家,她与布朗库西在1901年结识。在1901年至1933年间,布朗库西为她制作了一些肖像,主要是泥塑。这里介绍的是布朗库西最满意的一尊铜像。
《波嘉妮小姐》铜像的表面被抛光,呈现出黄铜的反光,头发部位则采用锈饰法而显出黑色。铜像的整体是一个拉长了的卵形,而且各个局部都重复了卵形的曲线:波嘉妮小姐有着鹅蛋形的脸庞,大大的一双眼睛,双手托腮,表现出了女性的妩媚和姣美。整个作品用寥寥几条流畅的曲线和表面圆润光洁的椭圆形体,暗示出了一个少女的宁静可爱。
在这尊《波嘉妮小姐》铜像中,一个复杂的有机形体被还原为了单纯的形象,以至于只呈现出原来形体的概念性意向。难怪现代雕塑家约翰?阿普看到这尊铜像后,惊喜地称呼它为“抽象雕刻的美丽教母”。
122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
作品介绍:
《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这件雕塑是波丘尼最具雕塑传统、同时又和他的绘画之间最有特定关系的作品之一。作品塑造了一个没有头和手的人形,展示出了人物步行时的连续性。这个昂首阔步的人物,以用青铜雕成的飘然曲面组成,仿佛人体在疾速的前行中向后飘动。曲面的体积没有被实际的人体限制,基本上象是在二度的平面里运动,似乎把绘画的人物转化成了浮雕。波丘尼在创作中采取了动态分析摄影的形式特点,这个形象其实正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上看到的人的形体的直观感觉,在感性的审美观中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有头有手的,正在连续行进中的人的形体。
尽管这个雕像人物的所有飘起之物并没有达到波丘尼在《未来主义雕塑的技术宣言》一文中所宣扬的那种整体环境。在效果上,反而使人想起古希腊的雕塑《萨莫色拉斯的胜利女神》。但是,它依然作为未来主义的代表作而得到公众的赞誉。
123公牛头
作品介绍:
所谓现成品雕塑,就是利用一些现成的物体来装配成人物或动物的雕塑。这些作品中每件物品的来源都清晰可辨,但在整体上却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新的生命体。在他的着名作品《公牛头》中用的材料全部取自自行车,即一个旧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这些简单的现成品到了他的手里使他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他巧妙的构思出了这一尊“公牛”。上翘的车把形成了尖耸的牛角,狭长的车座在毕加索安排的造型中变成了形象的牛头,整个作品简单得无法再简单。带着毕加索惯有的幽默,一切都显得那么妙不可言。他的双手充满了点石成金的魔力。
毕加索的现成品雕塑在雕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在美国兴起的达达派雕塑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毕加索这种风格的影响。
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成就,在公元1-3世纪达到西方古代建筑极盛高峰。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造形。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