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叫白隐的禅师,他是一位生活纯净的修行者,乡里居民都称颂他的可敬。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住着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天,夫妇俩惊然发现女儿已有身孕。夫妇俩勃然大怒,逼问女儿那个可恶的男人是谁。女儿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二字。夫妇俩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禅师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回答:“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虽然平时免不了遭受别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坦然处之。
后来,孩子的母亲实在觉得羞愧、良心不安,于是向父母吐露实情:“孩子的父亲是在鱼市工作的一个年轻人。”她的父母立即带她到白隐那里,向白隐道歉,并祈求得到原谅。白隐仍然淡然如水,他并没有趁机教训他们,仍是那句淡淡的话:“就是这样吗?”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白隐这种“忍辱”的德行,赢得了更多、更久的称颂。
百事忍为高,拥有忍的功夫,才不至于乱了心性。一个人心胸宽阔,容忍别人欺辱,受辱不怨,并能够宽厚待人。这样才能收服人心,成就人格魅力。就连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也是因为能够忍辱负重,而成就大业。例如,越王勾践能够亲为奴隶、卧薪尝胆,后来终于找到时机,将吴国灭亡,复国雪耻;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来才能够登坛拜将,终被刘邦册封为三齐王。而当年侮辱他的淮阴少年们,反都成了他的部下;张良肯石桥侍履,方获太公兵法,因此成为帝王之师,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
所以,忍是勇敢面对人生的各种屈辱和苦难的无上法宝,忍是一种自我提升能力的过程,忍是一种宽厚容人的高尚品性。因此,能够接受欺辱而不怨恨,继续以冷静的思考和热情的行动去接近自己的目标的人,值得所有人去尊重。
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在世,我们要承受的很多,我们会经历很多的事情,遇见很多的人。拿得起是一种本领,是责任。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做到拿得起,为家庭、为生计、为事业能奔波奋斗,无怨无悔,再苦再难都能抗得起。但人生难免有痛,难免有伤,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这个时候,对困难、压力、挫折及灾害等造成的负面心理就成了我们的包袱。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包袱,压得我们身心疲惫,步履蹒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放下。我们只有学会放下包袱,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正所谓“拿得起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会使自己强大,只有放得下才会感觉到我们的世界依然是美好的。老子曾说过:“放下即自在。”
佛家也赞成这种说法:一位禅师和徒弟外出化缘,路遇山洪冲毁河桥。正在他们准备过河的时间,来了一妙龄绝色的女子也要过河。水流湍急,姑娘胆怯地伸出腿又退回,表情焦灼。禅师看在眼里,于是上前对女子说:“姑娘,我背你过河吧。”因为有急事要过河办理,那女子也顾不得男女有别了,二话不说就伏在禅师的背上。禅师把女子背过河以后就放下她,各奔前路。
师徒二人继续前行,天黑寄宿破庙时,弟子开口指责禅师:“师傅,你一向教我们莫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可是今日你却为何那样做呢?”禅师听了哈哈大笑:“徒弟啊徒弟,我把那个女子背过河以后就放下了,你怎么到现在还把她背在心上呢?真是太辛苦,太辛苦了。”弟子听了顿感羞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生在世,要“拿得起,放得下”,放下心便坦荡,放下就会快乐。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像那个小和尚一样,沉浸在自造的黑暗世界里无力自拔。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忧郁、悲伤、迷茫等沉重的包袱会一步步紧逼我们,使我们最终埋葬在自造的坟墓里,永远不得解脱。所以我们需要放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解脱自我。毕竟,人活着是要爱惜自己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惜,那还有什么资格去谈及幸福快乐。而爱惜自己首先要放松自己,放下包袱,给自己足够的轻松,然后才能一步步靠近幸福和快乐。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了很多地方也没寻找到快乐。那天他很疲惫而伤心地坐在山路旁,这时一个农夫哼着快乐的小曲儿,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问农夫:“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可是我为什么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一边揩着汗水一边笑着回答:“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幡然醒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还要担心别人背地里谋害,整日忧心忡忡,当然不可能有快乐。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从此他也过上了逍遥的日子。
想想也是,整天为了财富、名利、权势而奔波忙碌,背着沉重的包袱和别人斤斤计较、工于算计,这样的人怎么能过的舒心呢?美国作家梭罗说过:“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是啊,“拿得起”自然值得赞赏,“放得下”却更令人折服。
我们总在埋怨世界给予我们的太少,又让我们承担的太多,其实一切的负担都是自己给自己造的。我们不肯放下、不肯舍弃,背负着自己营造的沉重的包袱,钻进自己营造的坟墓里,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人生就不堪重负,容易走向绝路。这时我们就需要放下人生的包袱,来解脱我们脆弱的心灵。放下是一种睿智,只有放下,才能轻装向前。放下也是一种收获:放下了悲伤就会收获快乐;放下了压力就会收获轻松;放下了懦弱就会收获了坚强;放下了消极就会收获乐观。放下也是一种超脱,它可以驱除心头的压抑,使自己豁然大度、精神百倍,愉悦地享受生活所赋予的各种乐趣。
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
生活中,不少人形成了这样一种定式思维:一旦遇到问题,就开始相互埋怨,推卸责任,归罪于外。儿媳和公婆相互推诿埋怨,丈夫和妻子相互推诿埋怨,部门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埋怨等等。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找别人的原因,都在指责别人,没有谁肯找面镜子仔细看看自己。
其实推诿埋怨不过是相互中伤罢了,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比如,某公司的产品大量积压,销售部推说是生产部门没有把好质量关所致。产品有瑕疵,销售受影响,那肯定是生产部的责任,但如果销售部的人员自己都搞不清楚产品有什么功能,客户一问三不知,那客户没有购买欲又怎能怪生产部呢?因此,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不要老把错误归咎于别人。
缺乏自信的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心里怕什么,自己担心什么,让自己一点点去接近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战胜它;朋友少的人,要找出自己身上到底存在什么缺陷,使别人不愿和自己交往。找到这个缺陷后集中改善,从而打破自己现有的人际关系状态;一直没有升职的员工,要找出自己工作中存在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存在价值;自己的爱人有了外遇,更要找找自己生活中有什么疏忽和过失,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既避免了俩人的直接冲突,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修养,两全其美。婆媳不和的人,要想想对方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而自己又为对方做了什么?自己做得不够,就要反省,就要努力弥补,努力改正。遇到事情,肯找自己的原因,远远好过指责别人。
一位女士在博客中写道:“昨天我们家的阿姨提出不干了,原因就是因为我说她给孩子做的南瓜放多了油,以至于孩子一口不吃。唉,其实这一件小事怎么就让人有想要离开的冲动呢?我开始给自己找一些原因和借口,比如这几天自己心情不好,孩子也很闹腾,吃饭也没有以前乖……于是,阿姨也就力不从心了,干脆找借口离开吧!但当我安静下来仔细地分析,就觉得当时我语气可能有些不对,没有温婉和善的和阿姨进行沟通……我晚上主动和她交流,把我心里的想法说了说:‘我把你已经当家人看待,吃、穿、住、用什么都同家人一样,你也是知道的。’接着,我又说:‘夫妻经常吵架,总不能一吵架就谈离婚吧?我们之间有点误会也很正常,出点问题你就离家出走我很伤心!我承认我的语气可能有些不好,但是总归没有恶意,请你原谅我。’阿姨听我这么说,情绪很快就平复了,早上就说不走了。”
这位女士遇到这种事情时,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并且知错就改,难能可贵。于是,那位本来已经打算辞职的阿姨,还是高高兴兴留下来了,真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