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年轻时被父母拆散,嫁入了豪门。可是过门几年以后,丈夫因懒惰且不善经营,很快就把家产败落。公公婆婆因为家境一时之间反差巨大,无法适应,抑郁而死。丈夫也因欠债太多离家出走,留下她带着两个孩子,生活非常清苦、艰难。而这时,孩子又得了重症,但家里却无钱可以医治。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她实在是走投无路。想想年轻时父母把自己与情郎拆开,于是就在心里埋怨父母,当初若不是他们棒打鸳鸯,又怎么会到今天这歩田地?
后来,她去了一家尼姑庵,愁眉苦脸地进去,顷刻却满脸生机的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太这样告诉她:“女施主,你的生活不顺畅,并不是你父母、你夫家造成的,而是你自己造成的。前世的你好吃懒做、没有结善缘,也没有孝敬父母,所以老天对你做了惩罚,今生是不能改变了,业障未了,命已注定,但是如果你希望下辈子能够有好日子的话,必须从现在开始,多行善事,多积善德,善待每一个人。”这个女人觉得有道理:且不管上辈子是什么情况,今世的苦已经受够了,不能让下辈子再苦。所以态度变得积极,冷静地面对当下的状况。尽管生活依然清苦,但因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心理上的抑郁便消失殆尽,日子从此过得简单、安乐。
这个故事是也是为了告诉人们,人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老去埋怨别人,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并想办法改善。当人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时,心中自然会很畅快了。
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许多人听到别人的赞美时,都兴高采烈,可是,一旦听到别人的批评,怕就要针锋相对,暴跳如雷了……其实大可不必,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缺点和错误与人生如影相随,因此受到批评是常事。
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一味药,虽然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别人的忠言也许有些逆耳,却有利于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对于别人逆耳的忠言,我们千万不可小觑。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襟怀,还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处世原则和综合素养。
一般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第一感觉就是抵触,内心很不服气。也不管对方说的有没有道理,就和对方争执不休,甚至记恨到心里。这种人绝对是一错到底;还有一类人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以为然。听到也当没听到,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虽然没有表面的抵触行为,然骨子里也是拒绝别人的批评,不思进取;另外一类人则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牢牢记在心里,在日后的生活中时时规诫自己。这类人虚怀若谷,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向上,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上层楼。
那么在批评面前,我们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汉高祖刘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
秦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当他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大将樊哙劝他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当时很不高兴,后来谋士张良也来劝谏:“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将军对您正是一片忠心啊,您还是听他的劝告吧。”刘邦听后深有感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不仅分毫未动秦宫的财宝,而且撤守灞上,避免扰乱城内居民。他的这些举动,深深得到降城内秦人的拥护,不久就被天下人所传颂。这为他后来和霸王项羽的抗争赢得了人心。
樊哙的批评对刘邦而言,无疑是一针宝贵的“清醒剂”。更难得的是,刘邦接受了这针“清醒剂”。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也会对我们产生的问题及时给予批评帮助。如果我们拒绝接受批评或明知自己出了差错却不肯改正,就很有可能使小错变成大错。
所以面对批评,我们需要摆正心态,认清批评的意义和价值。以虔诚的心态去面对批评,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批评。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撕心裂肺的辩解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自己真错了,何必辩解?改正就是了;如果自己没错,又何必辩解?只需持之以恒、努力进取证明自己的正确就可以了。
毕竟有些批评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挑剔,那些人不是对我们做事或是对人态度的不满,他们仅仅是对我们个人本身不满。拒绝辩解不仅能让我们自动回避这类恶意的攻击,同时还能节省下来大量的时间。与其花费一大把时间去做那些无用的辩解,何不让自己放松下来,好好休息呢?再说,如果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自己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那不是更好吗?还有一类批评所产生的原因是,对方站的立场和自己不一样。当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有主见,有原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要听风是雨,随便打乱自己的计划。如果今天听别人说一句,明天又听另外一个人说一句,那自己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但是,不管是对哪一类批评,自己都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不要盲目的仇视对方。只有接受批评我们才会有进步,因此,对于那些能够对我们提出诚恳的批评建议的人,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激。
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人不可能总是做英雄,但可以永远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如是说。坦坦荡荡,正直无私,不去算计别人,不去利用别人都是光明磊落的特点。一个人也只有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才能尽可能地享受到生命中的每一寸阳光。
宋朝的朱熹在《朱学语类》把是否光明磊落作为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可见,光明磊落是人的一大高尚品德。所以,不管是在深藏内心的思想活动中,还是在表露于外的行为举止上,人都应当做到光明磊落。
汉代的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光明磊落,就更加尊重他了。
其实,公孙弘确实是崇尚简朴,只不过汲黯这人过惯了富裕生活,不能理解罢了。因此面对汉武帝的询问,公孙弘一句也不辩解,全都承认。这恰恰赢得了汉武帝更多的尊重:一个行事如此光明磊落的人,再错又能错到哪里呢?反倒是那个汲黯,无根无据地跑到汉武帝那说人坏话,实在不怎么光明。
有一个在中学任教的化学老师,他是某个班的班主任,附带整个年级的化学课。由于他的教学方式独到,所带班级成绩突出,所以难免遭人嫉妒。有段时间整个学校盛传,这位化学老师所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的化学成绩要比学校其他班高许多。这个老师在他自己的班里认真辅导,尽职尽责,去别的班讲课就糊弄了事。
听到这个传闻,学生们都为这个化学老师叫屈,因为每一次上课大家都能看得出他的认真负责。一些学生就聚在一起议论,肯定是职称问题,别的老师嫉妒他的职称一次比一次高,便想办法攻击他。不过学生们又自我安慰说:“化学老师又没有做过亏心事,肯定要据理力争。”可是这位老师一直没说过话,每天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给每一个班授课。
这期间的一次小考,其他班的一个化学课代表还取得了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这时,所谓偏私的风声也就渐渐小了下来,谣言也就逐渐不攻自破了。后来这一届的学生都毕业了,化学老师还是那个样子,不温不火,认认真真的教课。
这样一个人,有谁能给他定个什么罪名吗?他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对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样态度。可以说做到了“君子坦荡荡”的地步,因而,无论什么闲言碎语对他都不足虑了。反观那个恶意攻击他的老师,居心叵测,布置陷阱,却害人不成。怕日后还要胆战心惊,常常害怕万一哪天有人追求起这件事来,就不得安宁了。可见,处心积虑陷害别人,只会加重自己的心里负担。
因此,做人最起码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管是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大到宰相,小到平民,都应该光明磊落、敢作敢为,而不要阴险狡诈、有害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