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悄然来临
美国虽然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新的中心,但美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引导。只不过借一战之机,美国通过四年的发展和努力而成为世界头号金融和经济强国,以前它是最大的债务国,而一战之后,它则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从1914年的36%增长至20年代末的42%。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居于英国之后),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尽管美国已经非常强大,但伍德罗·威尔逊的主张在1928年的凡尔赛和平会议上仍然遭到了挫折。严厉残酷的和平条约被强加给德国,要求其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给战胜国(其中不包括美国,它不要任何的赔款)。条约要确保在可预见的未来,德国这个本质上最强大的欧洲国家在经济上无法翻身。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欠下美国巨额的战争债务,他们无力偿付,但美国不想放过他们。加尔文·柯立芝说:“钱是他们向我们借的,不是吗·”
伍德罗·威尔逊坚决拒绝作出任何必要的政治让步,美国被挡在国际联盟的大门之外,无法有效地领导国际体系。美国追求的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不切实际的外交政策,制定了像《华盛顿海军条约》这样一些限制战舰规模和数量的条约,另外还制定了《白里安—凯洛格约定》(德国和日本都签署了该约定),宣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是非法的。
另外,美国决定维持高关税来保护本土生产者的利益,保持贸易顺差。同时联邦储备委员会恢复了低利率政策,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仍旧保持着高利率以保护他们货币的价值,结果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循环。美国的投资银行在欧洲积极地推行高利润的贷款和保险业务,而欧洲利用这些收益从美国进口商品,德国则利用这些收益支付协约国的战争赔款。当时协约国又用赔款偿付美国给它们的贷款。
美国输出的资本很快就又回到美国人手中,这样就可以向欧洲输出更多的贷款。只要这一循环运转下去,一切都没问题。问题是这个循环并没有继续下去,等待美国的是一场世界范围的经济灾难。
1928年,美国投资界的银行家逐渐投入到比给欧洲的贷款业务更有利可图的市场上:华尔街的活期放款市场。活期借款(随时可要求借款人偿还)是指用于购买按保证金方式进行交易的股票的资金。当时投机商的交易保证金仅需要10%,剩下的经费可以向经纪人借。作为贷款抵押的股票只要上涨,一切都好说,而且这位投机者可以迅速地聚敛他的资本。但是一旦股票价格下跌,他就要投入更多的钱,否则所有的资产都将被强行拍卖,结果常常是倾家荡产。
活期放款市场在20世纪20年代的晚期利润很可观,就像19世纪30年代、19世纪50年代以及19世纪70年代一样,当时的华尔街已经进入一个周期性的繁荣期。美国一从1921年短暂的不景气中复苏过来,华尔街就又像往常一样成为了反映美国经济增长的一面镜子,而华尔街的兴旺达到了一个几年前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但是就像道琼斯工业指数所显示的,华尔街的发展速度实际上要远远超过美国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20年代增长了59%,道琼斯指数上涨了400个百分点。
1928年,联邦储备系统采取措施放慢经济增长,同时也希望给发展速度过快的华尔街降降温。1928年的秋天,本杰明·斯特朗领导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贴现率从3.5%上调至5%,并且严格限制货币的供应量。其他11家联邦储备银行也纷纷作出同样的调整。斯特朗解释说:“现在的问题是制定政策,防止股票市场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实现欧洲经济的复苏。”
本杰明·斯特朗这位银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的前任主席,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1914年成立以来,一直担任银行总裁一职,他也是联邦储备系统无可争议的领袖。其他银行以及华盛顿总部几乎都是按照他的建议行事。但是斯特朗身患肺结核,于1928年的秋天在一次肺部手术之后离开了人世。此后的联邦储备系统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1929年的春天,受联邦储备系统政策调整的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但是华尔街看上去似乎没受影响。一般来说,作为经济发展风向标的华尔街,涨跌都会先于经济大局的涨跌。根据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纽约时报指数的报告,华尔街市场持续走高,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开始走向衰退。但是由数千一只二级股票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市场以及那些并不在众人关注的平均指数统计范围内的股票,已经开始随经济大行情走下坡路了。
这就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经济力量:华尔街市场和公众都没有注意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最广泛持有的那些股票上。市场泡沫越来越多,这些泡沫总是要等到人们检讨过去的时候才能被意识到。
华尔街的活期借款交易更加疯狂,活期借款率继续上涨。但是在一个上涨的行情中,投机者们对于借款的成本却根本不在意。银行,甚至工业公司蜂拥而至,以12%的借款率把钱借给经纪公司,经纪人转而将这一笔笔的钱以20%的利率借给客户。伯利恒钢铁公司1929年夏末向活期借款市场投放了1.54亿美元,克莱斯勒投了6000万美元。
银行开始从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以5%的利率借钱,转而借给股票经纪人。联邦储备系统对于这种活动本来可以随时喊停,而且本杰明·斯特朗如果还在的话毫无疑问会这样做,但是群龙无首的状态使联邦储备银行仅仅用“道德性的说服劝告”来敦促商业银行停止这种活动。劝告是不管用的。当一家银行看到它能够按5%的利率借钱之后又以12%的利率转借出去,从别人的钱中挣得7%的利润回报率的时候,它一定会这样做。
1929年的夏天,华尔街以及数百万客户对形势的认识与经济的实际状况严重脱节,人们整天做着发财美梦。经纪人的交易室挤满了关注股票价格走势的人,甚至那些平时理智、有知识的人也卷入了这场疯狂的活动当中。曾经因发明罗拉代克斯(Rolodex,一种索引卡片系统)而大发其财的耶鲁大学知名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认为:“股票的价格已经达到一个似乎永不会回落的高度。”
9月3日,美国劳动节(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第二天,纽约股票交易所以381.17点收盘,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高。9月5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股票市场分析师罗杰·巴布森在马萨诸塞韦尔斯利的一次午宴上发表了一篇演说。这位多年以来的悲观主义者不止一次地预警股市大灾难即将到来,但是只想听乐观预测的华尔街市场根本无视巴布森的警告。巴布森这一天没说别的,只是强调:“现在我要把去年和前年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灾难迟早要到来。”
那时消息传播得很慢,道琼斯金融新闻社在下午两点才把巴布森平淡无奇的话放到新闻收报机上,这条消息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在当天交易的最后一个小时内,股票价格纷纷跳水(合众钢铁公司跌了9个百分点,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跌了6个百分点),最后一小时股票交易量高达200万股。著名的“巴布森缺口”(Babson break)如同狠狠地给了歇斯底里的人一耳光。华尔街的情绪从“毫无节制”突然变成“人人自危”。
在接下来的6周中,股价一直在跌,不停地下跌。10月23日,一股抛售之风席卷华尔街,当天创下历史第二大交易量的纪录。当晚发出的补充保证金的通知单摞得像小山一样高,全国各家经纪公司都堆积着几千张卖单。第二天,后来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四”的10月24日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有史以来最疯狂的一天:股票大跌,补充保证金的通知单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不惜任何代价疯狂地抛售股票,各种平均指数急剧下降。买空势力大量减仓迫使股价持续下行。
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家离开交易所,穿过宽街在J·P·摩根公司开会,商讨应对办法。为稳定大市,他们筹集了2000万美元,并交给当时交易所的执行总裁理查德·惠特尼。1点半,惠特尼赶往合众钢铁的交易点询问股价。人们告诉他上一笔单子是以205美元成交的,但由于没有买家,股价又跌了几个点。“205美元,买进1万股合众钢铁!”惠特尼大声吆喝说。接着他又赶到其他几只股票的交易点,大量买入蓝筹股。
结果正如那些银行家所希望的一样,空方争相跟进,大市得以稳定下来。当天交易结束的时候,合众钢铁的交易量略有回缩,但还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300万股。
市场在星期五继续复苏,星期六上午大家还有少量的赢利。星期一抛售之风又刮了起来,因为华尔街流言四起,说大投机商已经完全净身出仓,新的卖方联合已经形成。第二天——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一溃千里,从一开盘股价就一直下跌,整个交易日几乎都是在下跌。交易量达到1600万股(这一纪录将会保持40年),股票报价机报价滞后了4个多小时,直到晚上将近8点收盘价才打出来。有人估算过那天全美报价机耗费的纸条总长超过24000公里。经过一天狂风暴雨般的摧残,收盘时道琼斯平均指数比周六收盘时的指数又下降了23个百分点,相比9月初的最高点下降了近40%。
当然,那时的人们还没意识到,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一场经济灾难正在慢慢展开。
1929年:华尔街大恐慌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扩张创造出信心和期望心理,认为与经济成长有关的利润将持续存在,或者盲目相信股市价格一定永远上涨,而且涨势可能加速,结果助长华尔街出现前所未见的繁荣景象。
股市价格平均一年上涨18%,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间涨了一倍以上。投资人日益狂热,日成交量在1928年11月达到690万股的新高纪录,1929年3月更达到820万股。认为好时光将永远持续的错觉,因为股市两次短暂下跌后立即回升而得到强化。但是和所有的投机泡沫一样,它终究还是爆破了。
10月24日星期四,史称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以无序、惊恐和混乱的标准来看,这个星期四确实无一不及。那天换手的股票数达到1289465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在证券市场的全部秘密中,没有哪个秘密像每个想要抛盘的卖家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买家接盘这一秘密那样令人捉摸不透。
1929年10月24日的情况说明,神秘的事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事。股市上常常找不到买家,只有在股价直线下跌之后,才会有人愿意接盘。
恐慌没有持续一整天,而只在上午持续了几个小时。股市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价还非常坚挺,不过交易量很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自动报价机又一次落后于行情的变化。股价下跌的速度越来越快,显示牌滞后的时间越来越长。
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的竞相抛盘。在全美人头簇拥的各交易所交易大厅里,行情显示牌上显示的是可怕的股价暴跌。而行情显示在债券显示牌上的精选股现在已经大大低于发明自动报价机时的价格,不确定性导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设法抛售手中的股票。另一些再也无力应付保证金催缴单的投资者也不得不被迫清仓出局。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大恐慌。
位于布罗德大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外传来了一阵怪异的吼叫声,人们围拢到一起。格罗夫·惠伦警长马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立即派一支特警队前来华尔街维持治安。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过来,等候在这里,但又不知道是在等候什么。有一个工人出现在附近一栋大楼的顶上,准备对楼顶进行维修,而楼下围观的人群还以为他想跳楼自杀,都焦急地等待他纵身一跳。纽约城乃至全美各证券经纪公司分公司的周围都围满了人群。船上和车里的乘客看到这种情形都会问或者寻思发生了什么事。看到这种情景的人自然会想,人们的表情说明“没有什么比这种可怕的疑惑更加折磨人的了”。
华尔街和其他地方谣言不断。股票现在以低到不能再低的价格出售。芝加哥和布法罗证券交易所已经关闭。自杀风开始蔓延,而且已经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
12点30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关闭了游客观光廊。有一位刚离开观光廊的游客不久便显示出其扭转历史的非凡能力。他就是英国前财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1925年,就是这位财政大臣在英国恢复了金本位制。因此,他极力主张派遣蒙塔古·诺曼(Montagu Norman)来纽约游说放松银根的政策,并且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导致信贷泛滥,引发了火暴的股市行情。现在,想必丘吉尔亲眼看到了自己的败笔造成的后果。
后世没有任何指责丘吉尔的记载。“经世济国”从来就不是他的强项,因此他也绝不可能自责。
纽约的恐慌至少到中午才告结束。中午,股市出现了有组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