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们着重探讨“仁者不忧”的问题,那么,什么叫做“仁者”呢?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说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中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而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无忧呢?大凡忧之所以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知“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始“乾”而终“末济”。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百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仁者”看透了这种道理,相信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了便不会失败。
再者,我们认为得知“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失败。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地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哪一部分是人家的。然而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们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们所失。
老子曾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若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这种人会懂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境界,自然会“无物不自得”,这种生活是一种趣味化艺术化的高雅生活。
我们整天在为“明天”忧成败,忧得失,其结果恰恰失去了“当下”的大好时光,当明天成为今天时,我们还会忧虑“明天”,我们的人生就会在悔恨昨天和忧虑明天中消耗殆尽,还有什么快乐幸福可言?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观念,认为不忧明天和未来的人不是没有责任感吗?我不考虑孩子的升学行吗?我不攒钱将来怎么买房子?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怎么办?我丈夫快下岗了,将来生活怎么办?我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我们将来的感情怎么办?
总之,你可以提出上百上千个理由为未来忧虑,仿佛不忧虑就不是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一样。可事实是,你忧虑了这么多年,是否过上了你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其子女是否考上理想的大学?是否找到了如意的伴侣?是否买上了明亮宽敞的房子?我敢肯定地回答,你没做到,至少没能完全做到,起码你还没有做到任何情况下都能看到光明和快乐的存在,否则你根本不会买这类的书去读,因为你会做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重要的事情。忧虑会影响你目前的心情,使你陷入在生活的惰性之中,你提不起精神,鼓不起热情,根本没有“生产力”。到明天变成“今天”时,你还笼罩在以往的“习惯性思维中”,还在做着你的责任性“忧虑梦”,请问,这种忧虑的行为能改变“明天”吗?它能够改变的是,你的身体会变得更容易生病,你的情绪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沮丧,你们夫妻关系会变得更加冷漠,你和孩子的沟通会更加艰难,你下岗的可能性更会增加……奥斯勒博士说:“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耶稣说“别为明天着急”。我们可以为明天计划、准备、设想,但千万不要为明天担忧!
如果你一定要忧虑,这说明你缺少自信,你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能解决当天所遇到的困难。一位将军如果整天都在忧虑具体的战术问题,那他不但晋升不上将军,而且还会死于忧虑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而不是牺牲在战场上。
忧虑既然如此无聊、无利,那我们如何战胜它呢?汤姆斯·卡莱里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如果你正在忧虑子女教育的问题,那就不如马上去找一本有价值的专业书去读,然后马上去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如果你为未来的经济而忧虑,那么现在就去找一份兼职工作,或者干脆“跳槽”做一件自己以前想干没敢干的事业,如果你正忧虑夫妻关间的情感问题,那就不如马上就去做一次“心理咨询”,然后面带微笑去主动和配偶来一次敞开心扉的沟通,找出症结的所在。
只有你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你才能得到拯救,一位哲学家曾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受就足够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所有担忧的事情,大多数都不会发生,保险公司的智慧,就是利用了人们喜欢忧虑的心理而大发其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概率,根据概率,飞机失事之概率还不到汽车的万分之一,可人们乘飞机都买保险,而坐汽车却很少有人买保险。法国大哲学家蒙田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他说:“我的生活中,曾充满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从未发生。”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说:“不知如何消除忧虑的商人命会不长。”著者认为,岂止是商人,所有的人都会被忧虑所伤害,忧虑会使人的血压升高,忧虑会使人的心律失常,忧虑会使人患风湿症,忧虑会使人得糖尿病、失眠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经常感冒等。
据载,每年全世界因忧虑而自杀的有上百万人,比死于各种传染病的总和还要多。
更有甚者,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和病人,他们还经常忧虑死亡。忧虑死亡之后的子女如何、忧虑配偶、忧虑亲人……活着的事忧虑不完,还忧虑死后的事,真可以竞选世界级的“忧虑大王”啦!
生命是由一连串美妙的珠子串缀起来的项链,在生活的海边,这些珠子是由快乐和忧虑两类珠子洒满了的海岸,而选择“快乐”或“忧虑”的权利永远在你手中,就看你如何撷取和串连了。清除了忧虑,你就治好了失眠。
(四)当下丸
现代人的口头禅是什么?那就是“忙”“累”“烦”。
然而“忙”并不等于有效率,有些人整天都忙,忙得上卫生间都带小跑,忙得吃饭都狼吞虎咽,忙得上下班时上错车……可是忙了半辈子,并没有突出的业绩和成就,成了一个“无事忙”或“瞎忙”的人而已,这种人充其量的得分,只是“苦劳派”或“疲劳派”而不一定成为“功劳派”。
累,费力不一定讨好,累也不一定证明你的功劳大,成绩多,一个会休息的人一天可以搬运几十吨货物将其装上车或移动几十米,而不会休息的人可能搬运几吨后就累得干不动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最伟大的导师就在你自己的左胸内,你觉得自己的心脏整天在跳,仿佛一点也没休息,其实心脏的收缩只占0.3秒,而其舒张却占0.5秒,它工作的时间只占总体时间的60%!
烦,是庸人自扰,没有学会安心、静心、宁心、虚心、乐心的缘故,烦是需要智慧的最佳时机,也是你应该思考感悟的时候到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忙、累、烦的总根源就在于你没能充分认识“当下”,运用“当下”顿悟“当下”,只有把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什么是“当下”呢?就是现在的时光,如你正读这本书时,正在工作时,正在烦恼时,正在抱怨时……
当你不能正确认识当下时,你就会拖延,拖延时间是人类普遍的惰性和不良习惯之一,很多人不到事情逼得紧迫时不会醒悟,总认为还有明天,可明天一到又成为今天时,他还会拖延下去,有时拖延时间一长,次数一多,竟把一件重要的事给忘记了!
人每天所面对的事情,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最重要的事。②最要紧的事。③重要而又要紧的事。④重要而不要紧的事。⑤不重要的事。⑥不重要而又不要紧的事。如果你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把次序弄颠倒了。那无疑是一个庸医,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跟着症状跑,往往会贻误病情,误死人命。
人们总是希望问题得到解决,祈祷不好的结果不会发生,但往往都以“我还没有想好”“这办法不一定行”“过两天再决定也不迟”“我再征求一下亲友同事的意见”等借口,一直拖延下去,直到事情已经发生了,结果更加坏了,感情已经破裂了,企业已经倒闭了,可你还是没有下决心。
美·韦恩·W·戴埃博士在《你的误区》中说:“只要有决心,你可以实现自己的任何意愿,你并不脆弱,而且是非常坚强,非常有能力的。然而,如果你将事情推迟到未来,你就在逃避现实,怀疑自己,甚至欺骗自己。拖延时间的心理会使你在现实中更加懦弱和不断幻想,总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森田方法”的核心,就是“为所当为”。人的一生归根结底就在做二件事,一是你喜欢做的事,二是你应该做的事。
认识你“当下”的时间,科学艺术地处理好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你就会从容、宁静,怎么会忙得焦头烂额?如果人的一生都那样工作,那岂不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那种工作我真的宁可不要,也不愿忙得要死而并没有成功,不知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运用“当下”既包括“为所当为”,亦包括“为所乐为”,第一层意思,是你的职责,无论你是打工族,还是创业派,每天都有一些必须做的事情,就是你心理暂时不喜欢这类工作,但你得恪尽职守地完成,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你为自己的工资和职务所应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如当年爱因斯坦白天在专利局作一名职员,业余时间才去搞“相对论”,和“乐为”有机地结合,这就是“积极休息”的妙谛,所谓“积极休息”,就是变换一下工作。著者当年在医院上班时,诊务之余就站起来练字,这既不失儒雅,又可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增长书艺。
在给某些企业培训时,也经常阐述办公室里的7+1>8的法则,简单地说,就是紧张工作15~50分钟,必须变换一下体态姿势,起来活动一下腰、颈、四肢、眼,活动一下,放松一下,或者闭目冥想,想那些胜地美景,想那些美丽的邂逅,想那些得意的事情。有些企业员工认真施行之后,效率大大提高,而精力大大提升,有的员工连颈椎痛、腰椎痛、头晕症状都减轻了,这种方法在“运筹学”中亦称为“兼程而进”的艺术,即像“心脏”一样,将工作和休息有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更高的效率。
我们都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可一忙起来就忘记了休息,根本就不去磨刀,这不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透支”了生命,很多英年早逝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都犯了类似的错误,留下种种遗憾。
如果你不想留下他们那样的遗憾,即仅仅有高度而没长度,仅仅使用了人生并没有尽情地享受人生,那么就应该“当下”顿悟!顿悟什么呢?请问一下自己:“我现在拼命工作,透支健康和生命的做法,目的是什么呢?”据载,美国死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胃溃疡的人85%以上是那些40—60岁的企业家、大老板,他们身价千万、几亿美元的资产,然而却终日与疾病为伴,最后失去生命,留下那些财产还是自己的吗?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用拼命工作去换取长工资、晋级、创业当老板,即使赚了很多钱,然而享受的不是你,你是愚昧还是智慧呢?
顿悟“当下”时,你就会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对待工作,既然工作是为了更快乐更幸福地生活,为什么不能马上轻松愉快,偏偏等发了大财之后再享受呢?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躺在海滩上,仅仅用一把鱼竿去钓鱼,另一个人见了不解地说:
“先生你为什么不多用几把鱼竿去钓鱼呢?”钓者反问:“那是为何?”那人答道:“多几把鱼竿钓,可以钓到更多的鱼,然后卖掉后,你就可以买网,用网打到更多的鱼,你就可以买船,捕更多的鱼……”钓者问:“然后呢?”那人回答:“然后你就可以安然地享受了!”钓者戏谑地问:“那你看我现在不是享受是什么?”那人愕然,无聊而去。
芸芸众生中,有几人能悟出此中真趣?大多数人都认为钱多了、权大了,人才会快乐、幸福,事实证明,有钱有权不一定快乐和幸福,如果他们没有人生智慧,贪欲嗔习痴迷不减,他们的野心就不会满足,欲海难平,人怎么会有快乐和幸福呢?
据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最快乐幸福的并不是那些大权贵,而是逍遥自在的“中产阶级”。
为什么人们的快乐程度,幸福程度不与人们财富和权力成正比呢?这是因为人与人的“快乐指数”与“幸福指数”不同,概言之,知足的本质是“心足”而不是“物足”和“钱足”,对于贪心的人,物和钱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的人既不会满足,也不会快乐和幸福。
轻松快乐的“当下”法则,其本质就是:千万别把手段与目的混淆颠倒了,把自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生命就是由一个“当下”和另一个“当下”组成的,如果每一“当下”都不快乐,都不轻松,而就为将来的快乐牺牲整个过程,那么,人生是快乐幸福多还是痛苦忙碌多呢?况且,努力未必成功而成功必须努力,如果方法不当,观念不慧,不但过程不快乐,终日忙、累、烦,而且还不一定得到你预期所盼的结果呢!
轻松快乐的“当下”法则,就是及时完成手边最重要最要紧的,及时工作、及时休息、及时运动、及时娱乐、因为从某种意义说,每一天或许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生命即是当下的瞬间,瞬间即是永恒!
愿你“当下”顿悟,顿悟之后,你就能轻松入睡。
(五)臣服剂
有人统计过,在人们的讲话过程中,以及日常谈话中,用的人称最多的是“我”,这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给人的人际关系和成长带来很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