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1.社会的含义、特征及构成要素
2.社会结构的含义及其基本范畴
3.社会制度的含义、特征及构成要素
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及种类
学习社会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构成要素。此外,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懂得只有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协调发展、有机统一,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本章我们本着从个性到共性、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学习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有关知识,从而形成对社会的总体看法。
社会概述
一、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一)社会的含义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中,“社会”这个词都经常出现。但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人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社会”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社”和“会”是分开使用的两个概念,“社”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会”是指集会,两个字连用,就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举行祭神或其他宗庙活动的聚会。后来也指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或由此所结成的群体。
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历史上对社会的解释纷呈多样,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两大派别。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唯名论则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这两种观点虽然都有些合理因素,但都割裂了人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因此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这两种观点虽然都有些合理因素,但都割裂了人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因此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无论是中国古人还是早期的西方社会学者,都没能科学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最终由马克思主义者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述包含了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或堆积,而是人们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人在社会中生存,就要与他人交往,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就是社会形成的过程。人们的相互交往在社会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2.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没有了人的交互活动,就没有社会,而这种交互活动最早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发生的经济交往。人和动物的第一需求都是生存,而人与动物谋生的不同在于,动物可以靠自身的机体和先天的遗传本领存活,而人类则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才能生存。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关系,其他一切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受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了社会的性质。所以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归纳起来,社会是指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特征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系统,自身具有一系列的特征。
1.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社会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社会,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社会生产的参与者,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正是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人类创造了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行为规范,并以此来制约人们的行为,组织和协调人类群体生活。因此,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类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整个社会生活系统是以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为纽带而形成的。人与人交往的范围越大,联系起来的社会系统也就越大;同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层次越深,社会系统的内容也就越丰富。人与人的联系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时代人之间的横向联系,现今这种联系随着分工协作的深化越来越紧密;二是表现为人类文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纵向联系,这是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以人们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为了满足生存这一基本生理需要,都必须首先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组成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政治、文化等其他社会关系。
4.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不是单纯为了生存而简单的组合在一起,社会创造了原来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文化与文化系统,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从而起到约束及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及精神的联系
人类大脑能进行高级神经活动,这是其他任何动物的大脑所无法比拟的。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创造出了符号、语言、文字及多种非本能的交流工具,而人们借助这些工具进行交流,又大大加强了精神上的互动和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决定了社会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社会的能动性表现在:人们能够主动地发现并调整社会出现的各种不平衡状况,能主动地发现并解决社会与自然间的不平衡,能不断地创造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正是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进步。
二、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社会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从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人口因素和文化因素。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
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关联、交互影响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具体的地理空间、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山林、河流等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有生命物质的总和,如动植物。地下资源环境是指在人们活动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矿物元素的总和,如石油、煤炭、天然气、各种金属矿物质等。自然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自然环境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来源
自然环境提供的淡水、土壤、阳光、矿藏、树木等天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2.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的内容及人们的社会职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与影响。如草原地区有利于畜牧业发展,平原地区有利于种植业发展,而沿海地区则有利于渔业发展等。
3.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社会发展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但是在劳动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条件不同,人们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就不同。有利的自然环境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的自然环境会降低产量。如同样数量的农民,每天同样辛勤地劳作,但是在土地肥沃的平原和在土地贫瘠的山区收获的粮食产量会有较大差距。
4.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文化生活
自然环境通过对生产、经济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习惯。如在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阻碍人们的交往,容易形成闭塞、内向的心理;而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人们易于交往,容易形成开放的性格。
(二)人口与社会
人口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人的总称。人口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及人口变动等很多内容。人口数量是指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人类个体的总和,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人口质量的总体水平就越高;人口构成是指根据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地域构成、社会构成等。人口的性别构成是指人口的男女比例关系;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社会总人口中少年儿童、青壮年和老年三者的比例关系;人口的地域构成是指总人口在各个地区的分布状况和密切程度;而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民族构成、阶级构成、阶层构成、职业和行业构成、文化教育程度构成、婚姻状况构成、家庭构成、宗教信仰构成、人口的地区分布构成等。人口变动是指某一时期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的变动情况。
人口数量的变动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人口的自然变动时指因人口出生和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及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通过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带来的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人口质量的变化主要包括人的体质、智能和技能方面的变化,它主要通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反映出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人口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现实社会的生产力,也就不能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世代延续。
2.人口数量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对平衡
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依赖于自然环境,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只能满足一定数量人口生存的需要,人口数量与自然资源之间应保持相对平衡。而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剧增,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需要显得供不应求,照此发展下去,自然资源必将枯竭。因此,必须合理地控制人口数量。
3.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如果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如果人口数量太少,劳动力匮乏,同样不利于社会发展。
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数量及增长速度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另外,人口质量越高,就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科技水平的提高,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4.人口数量影响社会物质生活
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人口增长速度越快,人口数量越大,人均国民收入会越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就会随之下降。如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2007年居世界第4位,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排到了第104位。
5.人口状况影响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生活
人口数量影响社会文化教育。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太多,经济发展达不到一定水平,办学条件必然会受到影响;人口太少,信息更新、流动慢,同样不利于文化的传递。此外,人口因素也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就业、住房、医疗卫生保健、环境污染、犯罪等社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有关。
(三)文化与社会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劳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按照文化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分为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及语言符号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如学习文具、住房、交通工具等,它是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出来的产品,都凝结着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点。规范文化是指那些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规则,如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及各种规章制度等。认知文化是由态度、思想、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的,其中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认知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都属于认知文化,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语言符号文化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工具,人们之间的交流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现如下。
1.文化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功能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累积现象,这种累积能逐步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利用能力。人们利用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预防或减少自然界中某些因素的危害,可以发明各种工具和方法减少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种种障碍,还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被动的依赖。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文化的工具价值也就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