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作为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两大学派的反对力量而出现在心理学舞台上的。它一方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观察去推论人性,认为这样看人得到的是“病态的人”;另一方面又反对行为主义者从动物观察的角度去推论人性,认为行为主义者眼里的人是“大一点儿的白鼠”。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从健全发展的人身上去观察人的基本属性,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样的”这一根本属性。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建立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基础之上,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了人在自我发展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中心疗法罗杰斯认为,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心理变态者主要是因为他的自我概念被歪曲,或者很消极,如果要获得心理健康,关键在于帮助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罗杰斯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得出结论,人的本性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他从人性善出发,指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自己。人不仅仅追求原始欲望的满足,即使在所有的欲望和冲动都得到满足和发泄后,仍要不懈地前进,且满足生理上的基本需要以后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人永远不会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不断地去创造、去建设。也只有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中,人才能体验到只有“人”才能享有的快乐,自我才能由此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总之,罗杰斯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以使自己成长并达到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着深远的意义。
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为患者解释行为原因,也不对患者的自我报告做出评价,只是适当重复患者的话,帮他澄清思路,使患者自己逐步克服自我概念的不协调,接受和澄清当前的态度和行为。据此发展了“青少年中心疗法”。罗杰斯认为,要使患者中心治疗方法的效果得以实现,关键在于治疗时的心理气氛。他认为有三个条件是在治疗过程中所必需的,即:(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治疗者应该真诚、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2)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的想法和他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使治疗有效。(3)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治疗者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理解他内心的想法。来访者中心疗法一改治疗者主宰治疗全过程的做法,仅仅作为一个促进者,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①咨询者自己要体验到内在的协调,要做到对自己真诚一致。即咨询者所意识到的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与他实际体验到的情感和态度是一致的。
②不对来访者这个人以及他的感受和行为作评价,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给对方。
③满怀热情、全身心投入地倾听来访者,以共感的态度,用来访者的眼光来理解来访者,尽可能准确,甚至比来访者自己还要准确地体察对方,并把自己的这种体察表现出来。
④无条件地接纳对方,把对方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来接纳,而不仅仅是接纳他的(符合咨询者自己的态度的)哪一部分。
⑤尽力向来访者传递对他的无条件的关注,不戴专家、权威的面具,没有“我帮助你”这种疏离态度,像两个平等的朋友那样,关心对方,喜爱对方。
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向对方传递出这种独立性;同时向来访者传递自己对对方独立性的尊重,相信来访者拥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以上各点常常可以归纳为共感理解、真诚一致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三项关系条件。这些要求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的一些基本技巧。
事实上,来访者中心疗法不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巧,而是把重点放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上,使得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感受。因此,咨询者最好的策略就是把他自己作为一种手段,把整个人投入到关系中去,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善解人意来创造出咨询所需要的那种关系。在技巧方面,主要是倾听,还有开放式提问(不常用)、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其中,情感反映又是比较重要的技巧,指的是咨询员对来访者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活动给予准确、及时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帮助来访者了解自我情感。
二、青少年自我矫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本性是中性的或善良的,并且这种中性或善良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因此,他们在“人性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有关教育实质的问题上,主张人格发展的自我实现理论。“自我”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关于自我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尽管自我与生俱来,但却被深深地埋藏在人性最深层的地方,最初是知觉不到的,所以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与环境不断发生交互作用,便开始慢慢把自己和非自己区分开来,开始以自己为中心,走向独立。然而,人是社会的产物,在自我变化的初期,每个人主要是生活在一种已有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从成人世界里得到的价值标准,是一种外来的价值体系,它机械地作用于儿童,如“女孩子应该文静,不要太调皮”这个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因为父母觉得女孩子应该满足这种要求,而不是儿童内心的真正呼声。此后,随着教育的进行,个体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觉得自己有能力权衡事情,从而完成了自我发展的历程。据此理论我们发展了“青少年自我矫治”的方法。
青少年自我矫治,指青少年人员在犯罪防治工作者的指导下,自觉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活动。自我调控能力主要是指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调控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心理自我调控,使自己的心理意识从绝对的非平衡状态向相对的平衡状态转化。”一切外部控制只有内化为自我控制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自我控制能力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个体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青少年群体可以学会自我控制:
(1)调节认知。自我控制能力的重点在于对自我不当行为的控制,由于人的理智行为取决于知、情、意,认知是基础。运用认知调节法,就是要学会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引导自己进入理性状态,产生正确的认知,以避免出现盲目、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要同时配合自我调适,进行心理行为的自我监控。(2)想象后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在别人的暗示和提示下,回忆自己以往的惨痛教训或耳闻目睹的悲惨事例进行自我提醒,借以警告自己。为了避害,而忍住一时之气,自我克制自己的行为冲动。也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实现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