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组织细胞,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每一个家庭成员,特别是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把家庭的和睦幸福当作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看。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充满人情味,可以使子女从小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懂得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家庭气氛和谐愉快,可以给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夫妻之间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感情融洽,既可以给子女作出榜样,又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协调一致。
因此,家长应该做到孝敬老人、尊重和关心兄弟姐妹、关爱子女;夫妻之间,应互相尊重、互帮互学、互相谅解、感情融洽、和谐恩爱;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改变封建家长制的陈旧观念,尊重子女的身心发展的需求,不强制干扰,避免子女对家长产生反感和抗拒心理而拒不接受家长的教育等。
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有些家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抱怨情绪,有时甚至表现出一些与社会主流、社会现实不相称的言行,这都会对成长当中的未成年子女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行为模式等产生错误的导向,甚至成为其产生错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
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从父母观念学会看社会、了解社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适应社会,如果父母给予他们的是与社会不符甚至是有冲突的社会观念,必然会对他们产生歪曲而有害的影响。虽然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矛盾,有的家长也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但要相信社会的主流和发展态势,给自己信心,给子女信心。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社会心态和生活态度,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的心态影响子女,使子女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正确的态度,避免因为一些假象或理解上的错误而产生与社会对立的态度和行为,预防反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永久性、亲密性等特征,家长与子女之间关系的亲疏、互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子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家长在子女面前的权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家长的权威性已经不是绝对的了;生活节奏加快,一些家长无暇顾及子女,导致亲子关系较为淡漠;子女的自主意识增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子女接受社会信息较为主动积极,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而一些父母观念的滞后、认识的模糊、教育方式的陈旧等不可避免地造成子女与家长的情绪对立和行为冲突,以致丧失了教育子女的主动权,制约了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情感体验深刻而又易感多变,最需要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疏导。如果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忽视这一点,而中小学生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因处理不当导致心理和行为障碍,产生孤僻、冷漠、自私、苛求、难以与人相处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导致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因此,家长必须改变育儿观念,既要成为子女的“知心朋友”,与子女平等交往,全面了解掌握子女身心发展的动态,又要尊重子女的选择和追求,帮助子女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家庭的条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最佳成才之路。因此,家长要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建立亲密、宽厚的亲子关系,以民主、支持、肯定、鼓励的教育方式教导子女,用温馨、宽容、真诚的亲情影响子女,甚至抱着与子女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态度,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家庭互动关系,更多的关爱、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帮助,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子女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加强家庭成员的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和行为的共同的规范和准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准则。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社会变化也直接波及和影响到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秩序的变化。加强家庭成员的伦理道德教育,顺应社会的变化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婚姻道德观念的建立
有些家庭成员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婚姻道德观念的错位,出现婚外恋、一夜情等现象,有的甚至发生重婚纳妾、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现象;而有些家庭不注意夫妻关系的融洽,矛盾重重甚至离婚,这些现象不但给家庭成员带来伤害和痛苦,还会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障碍。
2.家庭传统美德的发扬
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有些家庭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失衡,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互不关心;一些家庭对年幼子女的溺爱,对年老父母的漠视,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的家风,导致了未成年人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的扭曲,使他们对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产生怀疑和误解,严重地影响了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3.家庭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
有些家庭只关注自己小家庭的环境和利益,忽视社会公德,主动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扶助弱小的意识缺乏,人际关系冷漠,有些家长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给子女以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教育影响。
4.避免在子女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
一些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上只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只能培养出社会心理残缺的“人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重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这不但不能使子女成才,还必将因为道德教育的缺损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隐患。
不可取的十种溺爱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对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下面这些情况都是溺爱孩子的表现: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有些父母觉得学习是孩子的头等大事,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都会让孩子分心,于是很多家长甚至把洗衣服、削铅笔、买文具等本来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统统包揽下来!其实,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不但助长了孩子的惰性,而且人为减少了孩子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会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