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与生物钟
鸡叫三遍天亮,午时花中午吐艳,晚香玉傍晚最香,猫头鹰夜间捕鼠,蜘蛛半夜织网,青蛙冬眠春晓,燕子南来北往……自然界呈现着一派周而复始的生物节律景象,俗称“生物钟”。
人的生命活动也不例外,如睡眠、觉醒、呼吸、心跳、血压、体温与血糖含量、激素分泌、经络电势,以及女子月经等,一旦这些节律被打乱,便会产生疾病,或使病情复发、加重。
其实,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认识和记载。如“子午流注”是一种针灸取穴治疗的学说,子午系指时间,子是夜间零点,午是中午12点,流注系指气血经脉的运行。“子午流注”即指一天24小时经脉气血运行的情况。据此可推算出气血在什么时间运行到什么穴位,什么时间某一穴位敏感度最高,即所谓开穴。开穴时选用这个穴位针灸,就能获得最佳疗效。又如运用补中益气汤之类温补阳气的方药,宜于清晨、午前服用,而对于二冬膏、杞菊地黄丸等滋阴养血方药,宜于入夜服用。
还有用于脚湿气与丝虫病的鸡鸣散,需提前煎汁,于次日五更鸡鸣时,分3~5次服至天明,一般冷服,冬天需温服。这些都是应用生物钟治病的范例。
近些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对西药选择“良辰吉时”服用、注射等,也作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终于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常用药的最佳应用时间分别介绍如下。
强心药的应用心脏病病人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以凌晨4点最为敏感,其作用比其他时间约高40倍。
若此时仍按常规剂量使用,则易出现毒性反应。而且还发现暴风雨天气或气压较低时,也会使这些药物毒性显著增强。
降血压药的应用同样剂量的胍乙啶,在上午服用疗效最好,但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副作用也最明显,而在下午和晚上应用,却又不足以降低血压。所以,上午应减少胍乙啶用量,下午及晚上则需增加剂量,以取得良好效果。
降血糖药的应用糖尿病病人在凌晨4点,对胰岛素注射液最为敏感,这时给予较低有效剂量,也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至于甲糖宁(即甲苯磺丁脲、D-860)在上午8点口服,作用强而持久;下午服用需加大剂量,才能取得同样疗效。
抗癌药的应用以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时,上午8点与11点需给最大剂量,晚上8点与11点则给最低剂量,其结果都比常规等量给药法的疗效要好。若换用阿霉素治疗,则以中午12点给药最好。另有人发现,卵巢癌的癌细胞在上午10点生长最为旺盛,而在晚间10~11点生长较为缓慢。
故以上午10点投药最为理想,其生存期比随意给药要延长3倍左右。
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碳酸锂每日剂量分为3次服用,对肾脏毒性较大。若改为中午12点口服全日量的1/3,晚上8点再服余下的2/3,既可使毒性明显降低,又能提高疗效,可谓一举两得。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阿司匹林于早上6点服用,在体内消除速度较慢,可使疗效强而持久。反之,在下午6点或晚上10点应用,则效果较差。
抗感冒药的应用患过感冒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验:
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在上午比下午或晚上要重,而鼻塞症状在晚间较重,故在症状较重时用药治疗为宜。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应用引人注目的消炎痛,以上午8点给药,作用最强,而且每千克体重只需3毫克,便可迅速奏效。而晚上8点服用,则效果很差,需将剂量增至9毫克才行。若在下午2点服用,药效居于以上两者之间。有趣的是,消炎痛还有季节节律性变化,如2月份昼夜节律性最为明显,而6月份就不大显著了。其他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的疗效与一天给药4次的疗效完全相同,当然以选用前者为好。
抗哮喘药的应用以早上7点应用氨茶碱治疗哮喘,效果最好。
抗贫血药的应用铁剂药物如富马铁片(即富血铁)、硫酸亚铁片等,在晚上7点服用比在早上7点服用的吸收率要高1倍左右,而且在血中达到高峰浓度的时间,可延长4倍左右。故以晚上7点服用为佳。
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在下午4点服用,半小时后,血中药物浓度较其他时间为高,从而很快发挥作用。
抗过敏药的应用赛庚啶于早上7点服用,药效能长达15~17小时。而在下午7点给药,仅能维持6~8小时。
引产药的应用采用前列腺素制剂引产,同一种剂量于下午6点注射,仅需10小时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晚上10点注射,则需26小时左右才能引产,推迟了一倍半时间。
麻醉药的应用利多卡因在早上7点给药,麻醉作用可维持22小时,而在晚上7点给药,麻醉时间竟能延续52小时。同样,盐酸普鲁卡因在下午2点使用,麻醉作用比其他时间较为持久。
另外,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皮肤试验的反应也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一般中午反应较轻,午夜反应最重。
由此可见,多年来人们总认为,只要按时、定量用药,其疗效应该是恒定可靠的,而且已习惯于千篇一律的用药方式。
然而,由于“生物钟”的发现与应用,业已证明这种观念与认识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服药与忌口
忌口,一般是指患病与服药期间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
有些人视其为金玉良言,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些人却不以为然;也有些人认为中医很讲究忌口,而西医则百无禁忌,故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忌口究竟有无科学道理呢?
中医重视忌口
忌口之说由来己久,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已提出有关饮食的禁忌问题,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等。继而又有其他古医籍分别记载着消渴(糖尿病)忌糖,水肿忌盐等等。
历代中医及现代医家都很重视忌口。中药与食物虽同出一源,但它们所含成分不同,其性味与药理作用也就各异,若配合不当,则会降低疗效或失去疗效,甚至还会增加中药的毒性反应。
例如,辣椒属于热性,不宜与清热凉血药(如银花、连翘、山栀、生地、丹皮、石膏等)及滋阴药(如石斛、沙参、麦冬、知母、玄参等)合用,否则会影响疗效。
又如口干、烦热、大便秘结、容易兴奋、急躁,或血压偏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动过速者,就应忌辛辣刺激之品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反之,有畏寒、手足冰凉、大便溏薄,或血压偏低、心动过缓者,就应忌生冷、滋腻、粘滑等食物。
再如热喘病人,就不能吃温热性的羊肉、鹅肉、韭菜、姜、桂、椒等食物,而应该吃偏凉性的马兰头、芹菜、生梨、荸荠等。
对于容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黄鱼、带鱼、毛笋、菠菜等,也应少吃或不吃。哮喘发作时,还应禁食易涨气、难消化的食物、像豆类、芋艿、马铃薯等,以免加剧病情。
还有癌症病人,若为阴虚热症者,应忌服胡椒、葱蒜、韭菜、鳗鱼、鸡、羊等香燥辛热的食品;湿热者应忌食肥肉、肥鸡、肥鸭、甲鱼等油腻重浊的食品;脾虚、气虚、寒症者应忌服西瓜、冬瓜、丝瓜、生梨、甘蔗、蜂蜜、蟹、龟、鳖等寒凉性食品。
西医也讲究忌口
不少人以为中医是很讲究忌口的,而西医则“百无禁忌”。
事实并非如此,西医为保护有关器官和组织免受某些物质的影响,也同样讲究忌口。
例如,对于伴有水肿症状的肾炎病人,就要求忌盐。因为肾脏是排泄钠离子的主要器官,一旦发生肾炎,钠离子积聚在体内才引起浮肿,若再吃食盐,无异于雪上加霜。对黄疸型肝炎病人,则要求忌食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因脂肪需依靠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行乳化,然后经肠液内的脂肪酶分解吸收。
又如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中胆固醇已处于高水平状态,无疑要限制食用肥肉、鱼子、奶油、蛋黄等食物。
再如尿毒症病人进食过多蛋白质,会引起高氮质血症;肝昏迷病人进食过多蛋白质,会引起血氨量剧增,以致加重病情,故应限制蛋白质饮食。
需要注意的是,忌口虽然大都来自医疗实践,但不能搞成绝对化。忌口需根据病情而定,切勿一概而论。小儿患麻疹时,因高烧、食欲差、消化能力弱,故需忌食肉类等油腻食物,但又不能忌得过严,否则会造成病儿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甚至引起并发症。故医生对忌口应持慎重态度,病家也要密切配合,切莫以讹传讹,将忌口扩大化、神秘化,以致因噎废食,造成食谱单调,营养缺乏,甚至影响治疗和康复。至于江湖游医药贩为了给其卖假药打掩护,并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常煞有介事地乱开禁忌谱,更应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
服药的姿势
俗话说“睡如弓、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可谓保持人体健美的要诀。而用药需讲究姿势,则是为了充分发挥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婴幼儿患病常服药粉、药水、糖浆剂,若改用药片,可将其压碎溶化,加糖调匀,然后将病儿抱起,取半卧位,用手捏住下巴,以小汤匙盛药液,慢慢紧贴孩子的口角轻轻灌入,等孩子咽下了才放开下巴,再给一些温开水即可。
滴眼药水时,病人应仰卧在床上或采用坐位,头向后仰,眼向上看,然后用左手拇指及食指轻轻分开上下眼皮,或仅用拇指向下牵引下眼皮,使其形成一个“小口袋”,并放一棉球于下眼皮下面;右手持滴管,滴药一二滴于下眼皮正中内,眼球转动并轻闭一二分钟,使药液分布均匀。滴管与眼睛的距离约3~5厘米,替小孩滴药时距离可远些,以免碰伤眼球。滴眼后,用棉球吸去眼外药液。
心绞痛病人发作时,应立即取1粒硝酸甘油片放在舌下含化。同时,将身体紧靠在椅上或沙发上,约2~5分钟后即可奏效。若站着服用,因脑部缺血,易眩晕无力,面色苍白,甚至昏厥,造成摔伤。若卧床服用,会增加静脉的回心血流量,使发病时间延长,故以坐式服药为宜。
肌内注射时,病人应侧卧,两腿微曲,使肌肉充分放松,以利于药液迅速吸收而奏效。若站着注射,臀部肌与梨状肌处于紧张状态,不仅难于进针,而且药液也难吸收。
据调查发现,有些病人临睡前服用四环素、强力霉素、消炎痛、强的松与氨茶碱、复方新诺明、硫酸亚铁等西药,往往未过多久,因吞咽困难、胸腹部剧烈疼痛而苏醒;也有些病人晚间服用六神丸、咽喉丸、蟾酥丸、七珍丸、必效散等中成药,同样会产生毒副反应。这是怎么一回事?经用内窥镜检查探明,食道内竟有局部溃疡现象。原来服药时,干吞药片、药丸,或饮水太少,加之服后立即卧床,唾液分泌和吞咽能力均显著降低,这样药物极易粘附于食道内,或停留在食道狭窄处,以致局部溶解、渗透后,刺激粘膜,造成损害。
国外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选用不同形状的药物,让121名病人吞服,并用荧光仪跟踪观察,结果证明,睡卧服用会导致很多药物粘着在食道粘膜上,10分钟左右,开始溶解,且发生刺激性疼痛。即使吞服胶囊,进入胃部的时间也明显延长。故卧床病人最好采用坐式,以60毫升温开水送服。一般病人服用药片,应至少饮用100毫升温开水,并保持站立姿势1分半钟,可获最佳效果。
为什么药片要用温开水送服
生了病就要服药,看起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是,服药的方法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服药用温开水送服,然而,有些人在服药片时,自以为勇敢,本事大,将药片放入口中,靠自己口腔内的唾液直接吞咽完成。实际上,这样服药很不科学,甚至会对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医学家告诉我们,干吞药片时,药片很容易停滞在食道中,不上不下,异常难受。而且由于大多数药片对食道粘膜均有一定的刺激性。例如强力霉素、硫酸亚铁等,会在食道中慢慢溶解,对食道粘膜造成较强烈的刺激,造成食道粘膜充血、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和出血。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防止副作用,请不要干吞药片。
正确的服药片方法是:服药片要用温开水送服,并多喝一些水,这样可以使有刺激性的药物能很快进入胃里,以免在食道中停留而刺激食道粘膜。
切勿随意停药
用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当达到预期的疗效后,一般都应及时停药,以防药品的积蓄中毒、二重感染等。但对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适当地延长服药时间,以巩固疗效。如果突然停药,即会产生“停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