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河西的置郡与屯田
河西地区正式归入汉朝版图后,汉武帝为了继续加强与西域的交通,隔断羌、匈之间的联系以孤立匈奴,便在河西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郡县的设置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汉武帝在河西地区所设置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的时间和顺序,《汉书》中的说法不一,但自元狩四年后,迁置四郡的人口不断有所增加,部分移民随着汉朝势力的扩张,逐步由内向外缘(西域)迁徙。对河西地区的经营起始于汉军占领河西之后(元狩二年),汉武帝曾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原居于“祁连、敦煌间”的乌孙,“招以东居故地”;由于乌孙大臣“皆不欲迁”,张骞未达到目的,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于是武帝决定“始筑令居以西”的边塞。令居屯田随边塞的西迁而逐步推进到河西走廊地区。河西原有居民乃羌、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族,匈奴占据河西后,月氏、乌孙西迁,主要是匈奴族人。河西战事结束后,当地人口大大减少,要设置郡县,加强河西边防,就必须向河西大量移民。移民对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院“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背逆亡道,家属徙焉。”其中的“关东下贫”系绝大多数。元狩四年因受水灾之难的流民,也有部分迁至河西,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是在政府“赈”、“贷”都不能解决,饥乏之中的一次西徙,除大多数的“下贫”外,还有不少刑事犯和政治犯。如武帝时附和戾太子之乱的官吏、士卒都被迁徙到敦煌郡;还有一些自愿迁徙到河西的,也有一些屯田戍卒在服役期满后,自愿留屯戍边县,并把家室接到其地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强制迁徙到了河西。
河西移民主要是在汉武帝时代。通过移民,使河西人口大增,改变了人烟稀少的状况,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共有61270户,280211口。
随着河西的设郡,内地徙民源源而来。为解决内地长途转输的困难,西汉政府又开设了屯田点:令居(今兰州市黄河以北以西)、番和(今张掖市北)、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敦煌、酒泉、武威等。
(三)在西域屯田
西域屯田,是汉朝实现“断匈奴右臂”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点大致分布在具有交通、军事意义的绿洲上。当时,“自敦煌而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市)皆有田卒数百人”。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又在伊循(今新疆若羌县东)屯田,后“更置都尉”。宣帝时,屯田车师(姑师)(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莎车(今新疆莎车县)、北胥鞋(今地无考),设有屯田校尉。汉在车师屯田,对匈奴控制西域威胁极大。所以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匈奴派骑兵进攻汉田卒,“(郑)吉乃与校尉尽将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匈奴复益遣骑来,汉田卒少,不能当,保车师中”。匈奴骑兵还往来扬言:“单于必争此地,不可田也。”郑吉遂上书请宣帝“益田卒”。汉朝经过讨论决定,“可且罢车师田者”,并派兵救郑吉归渠犁。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后,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至元帝时,复置戊已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汉之车师屯田,据罗布泊汉简记录有:“交河壁”、“交河曲仓”,可推知交河城附近有屯田。戊已校尉驻地高昌壁,亦应为屯田点之一,经汉之世,车师屯田一直进行着。
宣帝末年在赤谷城屯田(乌孙国都),当时乌孙大、小昆弥在领民问题上发生矛盾,汉朝派遣常惠“将三校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小昆弥户四万余”。又《汉书·辛庆忌传》载,庆忌“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是为了解决乌孙内部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赤谷城屯田规模较大,常惠所以将“三校”为屯田士卒。但主要是为了完成“分别其人民地界”任务的一支有威慑性的镇压力量。其人数在2000左右,所负任务是双重的,因为不能在短期内完成,故所率三校部众就地屯田。西域屯田范围较小,迁入人口不多而且不稳定。
(四)在河湟设县与屯田
河湟屯田始于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秋末。湟中羌人请求“渡湟水北”畜牧,未得汉朝允许。然大批羌人强渡湟水,郡县不能禁止。汉宣帝派官视察。而汉官到达羌地后又采取屠杀政策,折其酋豪,遂激起羌人反抗。汉朝派赵充国率大军镇压,充国到前线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分化胁从、独立恶首的策略,收到初步成效。接着,充国又提出“欲罢骑兵,屯田以待其敞”的主张,留步卒万余人屯田湟中。自临羌至浩门间,开垦羌人故田及公田2000多顷,修挖渠道,改变农业条件,并在《屯田奏》中提出屯田“十二便”,对屯田的好处做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一整套屯田的理论,并亲自付诸实践,不仅在当时收到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取得了平羌战争的胜利,而且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王朝在湟水流域置破羌(今青海乐都县老鸦城)、安夷(今青海平安县平安镇)和临羌(今青海湟中县境)三县,均属金城郡。赵充国在湟中地区大兴屯田和设置郡县,隔断了匈奴与羌之间的联系,巩固了汉王朝在河湟地区的统治,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元始四年(4年),安汉公王莽执政,利诱羌人首领献地称臣。王莽立法50条,违法者皆徙置西海郡,徙者以千万数。西海郡的设置既侵犯了羌人的利益,又给千万无辜百姓带来灾难,因此在王莽覆灭后,羌人又将郡地夺回。被迫迁出的罪犯四处逃散,移民也不复存在。
东汉历时近200年,于西北经营,虽不能与西汉相比,但基本上维持了前朝的局面,尤其是东汉前、中期的经营颇为用心。光武帝立国之初,西域再次绝通,匈奴、西羌蠢动,东汉王朝意在稳定政局,对外族采取妥协政策。于西北尚无全面的经略。适值匈奴连年遭逢旱蝗,牧草尽枯,赤地千里,人畜饥疫死耗大半;更因内讧失和,再度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重新臣服于汉,内附入塞,北匈奴则却地千里,游弋于河西、西域不断扰掠。东汉之初,羌人频频入寇,金城属县多被侵占。光武帝任马援为陇西太守,率步骑三四千人反击,迫使羌人西退。马援在金城、破羌以西缮城起坞,召集逃亡客民各返旧邑,陇右地区一时晏清。汉明帝时经营西北战略遂转强硬,效法武帝反击匈奴,开通西域。永平十六年(73年)分兵四路出击,深入天山东部,收复伊吾等地,就地屯田,置宜禾都尉。第二年再出敦煌,平定车师前后部,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已校尉。并以此为根据地,派出班超为首的使团折中诸国间,与北匈奴展开争夺西域的斗争。章帝继位对西北经营无大进展,唯准班超留居西域,仅带从兵千人纵横诸国,控制西域局势。班超在西域30年,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先后定莎车、却月氏、降龟兹、平焉耆等国,昭昭勋绩当可与万马千军之功相比。
纵观两汉400年持续开发,西北地区的农区范围空前扩大,农牧区分界线几乎推向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并与河西走廊和天山南部农区连为一体,唯有极为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区还保留为畜牧地。除关中以外的河套、河湟、河西、南疆等农业区域,通过西迁汉族人民和当地土着百姓融为一体,披荆斩棘,共同开拓,加之中原地区传统农业技术的应用,建成为西北的基本农业区。
根据《史记》《汉书》统计,在西汉武帝数十年间,大批量的西北移民共有7次,总计人数超过200万以上。数百万汉族克服了创业艰难,终于安居于黄土高原地区。
西北边区的汉族移民遍及朔方、五原、西河、上郡、北边、安定、陇西、天水、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诸郡,而以朔方、五原、金城及河西四郡最为集中。葛剑雄先生分析指出:河西四郡、金城、朔方、五原等郡基本都由移民组成,北地、西部、上郡的居民中移民占一半以上,陇西、天水、安定也有一定数量的移民。
二、魏晋南北朝汉族向西北的迁徙和发展
“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在大批中原汉族南迁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汉族迁入西北。西北的主要迁入地是当时较为安定的河西走廊。
早在西晋永宁元年(301年),曾在朝中任散骑常侍的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大族张轨,“以晋室多难,阴图保据河西”,求得凉州刺史一职。张氏家族之所以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稳定地保有河西走廊,甚至“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苞葱岭、北暨居延”,与其笼络大族、爱护百姓、奉晋正朔、折中樽俎乃至弘扬儒教、兴立学校等一系列政治策略及文化建树密切相关。张轨在凉州,增置郡县,安集中州避难者,任用干才之士为股肱,修明本州政治,行五铢钱,活跃地方经济。同时组织军民抗击进犯的鲜卑军队,威名震于西州。西晋灭亡后,张氏在凉州实际已割据自立。前赵和后赵先后动用数十万大军征伐,前凉以富庶的河西为根据地,坚壁抵抗,固守了凉州,与两赵并存,立国共76年。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是前凉的盛期。为了加强对西域统治,前凉全部接管了西晋的都护机构,同时在高昌设立郡县,使郡县制度行于西域地区,西域行政机构首次与内地趋于一致。这一时期,河西和西域政局稳定,“刑清国富”,大批中原流亡的汉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在此条件下,前凉的人口增长率也有所提高,人口迅速增加。晋乱之后,前凉成为保存发展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建元十二年),苻坚灭前凉,迁凉州豪右7000户于关中。前凉主张天锡被俘至长安,封为归义侯,使豪强贵族远离本土,既便于控制他们,又利于统治当地民众。建元十五年,攻占襄阳,“江汉之人万余户”徙于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南),同时被迁的还有“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7000余户。这两批人都属惩罚性移民,受到强制措施的控制,所以到西凉李罱建初元年(405年)时还居留于敦煌。此前的后凉龙飞三年(398年)发生内乱时,武威、张掖及其以东有数千户逃亡至敦煌和晋昌(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在敦煌一带居住的移民多达23000余户,10万余人。当年李暠由敦煌东迁酒泉,将这批迁民重新安置,以其中5000户南方(江汉)人置为会稽郡,5000户中原人置为广夏郡(均在甘肃安西一带),其余13000余户分别安置在新设的武威、武兴、张掖3郡(在今甘肃敦煌市南一带)。
后凉时期,随吕光西征的7万多人中多数是汉族,这些人因前秦的覆灭和后凉的建立而留在河西,这也是中原汉人一次规模不小的迁移。此间,中原战乱未息,还有些人因避乱而迁往较为安定的河西,如苻坚安南太守(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河内温县人常珍“因世乱遂居凉州”,因此移民人数还在增加。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后凉亡。三年后南凉主秃发傉檀接收姑臧,原凉州别驾宗敞由他列举当地人物时提到:“段懿、孟韦,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陇之冠冕;裴敏、马辅,中州之令族;张昶,凉国之旧胤;张穆、边宪,文齐扬、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可见中原移民的后裔不多,并且都是早期迁入的。
此外,高昌地处新疆吐鲁番盆地,自汉以来就有汉人聚居,西晋设高昌郡,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皆设郡置守。史载汉族迁居高昌有两次高潮,一次西汉李广利西征疲兵和屯田卒留居高昌,一次是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一万余户”的西迁。421年,北凉灭西凉时,晋昌冥安(今甘肃安西县东南)人唐和、唐契兄弟与外甥李宝避难于伊吾(今新疆哈密市西北),“招集民众两千余家,臣于蠕蠕(柔然)”;这万余人主要是汉族。460年蠕蠕杀沮渠安周而立阚伯为高昌王,先后称王者四姓十六王,都是汉族,王国居民基本以汉族为主。故《魏书·高昌传》称:“国有八城,皆有华人。”高昌王四姓有阚氏、敦煌张氏、马氏、金城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西北)麴氏,麴氏成为世袭高昌王。高昌在西域城邦中,与中原的联系最为密切。两汉以来,汉族因屯田、戍边、打仗、经商来到高昌定居不归。尤其是十六国时期,大批汉族流落迁居此地,所谓“彼之氓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汉文化在此也得到传播,如高昌王在北魏明帝正光年间(1520~524年)曾向北魏王朝求借五经诸史,“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高昌王国长期内属,汉族移民聚居,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地方政权。
吐谷浑在形成的过程中,曾吸收了相当多的汉人。由于西北的汉族早已流入羌戎地区,汉族随之归入吐谷浑。慕时,“召集秦凉亡业之人及羌戎”杂夷众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汉,北交凉州、赫连,部众转盛。这主要是汉族。宋元嘉八年(431年,北魏神四年),夏主赫连定灭西秦,西秦主乞伏暮末降。同年,赫连定拥所获西秦人10余万口在治城(今甘肃临夏县西北)渡黄河,企图西进河西,遭到慕袭击,赫连定被俘。慕仅将赫连定送交北魏,而西秦故地汉人是多数,故有相当多的汉族被迁入吐谷浑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