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脊痛汤
【药物组成】葛根30g,黄芪60g,猪苓、泽泻、鸡血藤、延胡索各20g,当归、川芎、杜仲、三棱、莪术各15g,白芍25g,车前子10g。
【随症加减】伴有头晕、头痛者加天麻10g,钩藤50g;伴有高血压者加夏枯草、决明子各15g。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口服2~3次。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活血、利水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89例,治愈193例,有效85例,无效11例。
【经验心得】中医学认为,此病多为风寒湿邪乘虚入侵与气血相搏,或是平日积劳成疾、筋骨受损,气血瘀结,痰湿内生,脉络痹涩不通所致;另因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随着年龄增长,肝肾日渐亏损,筋骨衰退,亦为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邓老结合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亏虚、气虚血瘀、痰湿阻滞及风寒湿痹。尤其是对神经根性、脊髓性颈椎病,认为其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瘀,痰湿阻滞”,神经根和(或)脊髓水肿,无菌性炎症。因此,提出了“益气活血利水”的治疗原则,经临床应用及实验观察,益气活血利水方药(黄芪、川芎、三棱、莪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葛根等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脊髓、神经根水肿和炎性反应,提高脊髓的柔度,降低血管通透性和硬度,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及脊髓功能的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力。
【方剂出处】张景祥,等.脊痛汤治疗颈椎病289例.中医药学报,2000,(3):43
15.马钱乌头汤
【药物组成】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每次1份兑药汁服,每日3次,连服2日),制川芎12g,麻黄15g,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
【随症加减】寒甚痛者加制草乌、制附子;风重者加全蝎、蜈蚣、僵蚕;瘀血重者加土鳖虫、水蛭、虻虫;痰重者加天南星、天麻;气血虚者加人参、炙黄芪、制何首乌、炙甘草;肝肾虚者加鹿角胶、龟甲胶、熟地黄、山茱萸、杜仲、枸杞子、桑寄生。
【治疗方法】每2日1剂,水煎,分3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功效】散寒除湿、活血涤痰、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治愈3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治验:卢某,女,38岁。2004年1月13日诊。颈、肩、背痛,双手麻木酸胀8个多月,曾服大量中、西药(药名不详)无效。近1个月疼痛加剧,入夜更甚,坐卧不安,颈部活动受限。查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明显,扪及索条状硬结,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濡缓涩。
X线片示第2~4颈椎骨质增生。辨为风寒湿邪入侵,脉络瘀阻。
投马钱乌头汤。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兑药汁,每日3次,连服2日),制川乌12g,麻黄15g,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水蛭、虻虫、全蝎各10g,蜈蚣3条(研细分6份,每次1份,每日3次兑药汁。
连服2日)。2日1剂,开水煎,每日服3次。服药2剂后疼痛症状减轻,后随症加减连服20剂症状消失,2005年6月4日随访无复发。
【经验心得】马钱乌头汤方中制马钱子、防风、羌活、白芷、乌梢蛇、寻骨风、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除湿,制川乌、麻黄、桂枝、细辛温经散寒,川芎、姜黄、桃仁、红花、白芥子活血涤痰通络。诸药合用可使寒湿除、脉络通、气血畅、疼痛止。
【方剂出处】杨从刚.马钱乌头汤治疗颈椎病4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3):157
16.全息汤
【药物组成】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猪苓10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2枚。
【随症加减】项强或疼痛者合葛根汤(葛根15g,麻黄10g);颈部连上肢疼痛者合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藳本、蔓荆子、防风、川芎各10g);上肢麻木者加黄芪12g;眩晕者加半夏10g,天麻10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紫苏叶10g;烦躁不安或失眠多梦、汗出心悸加龙骨15g,牡蛎15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g;便溏者去瓜蒌加瓜蒌壳10g;便干者去瓜蒌加瓜蒌仁10g;下肢软弱无力合牛膝丸(牛膝12g,萆薢10g,杜仲10g,白蒺藜10g,防风10g,菟丝子10g,肉苁蓉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4例。痊愈49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
治验:王某,男,51岁。2006年4月6日来诊。患者颈肩酸痛,右上肢麻木3个月余,在当地医院针灸、推拿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时颈部不能后仰,右上肢麻木,伴烦躁,胸闷、心悸,不欲饮食,大便干、脉沉弦,舌质暗、苔薄白。颈部X线片示:颈椎自然曲度变直,第4~7劲椎间隙变窄,边缘骨质增生。颈椎CT片示:第4、5和5、6颈椎椎间盘突出。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治则:祛风散寒,兼调功能紊乱。用全息汤去瓜蒌加瓜蒌仁10g,麻黄10g,葛根15g,羌活10g,独活10g,藳本10g,蔓荆子10g,川芎10g,防风10g,龙骨15g,牡蛎15g,黄芪12g。服药7剂后,颈部及左上肢麻木酸痛明显减轻,已能安静入睡,饮食好转。上方再服12剂,诸症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经验心得】全息汤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基础药柴胡、甘草为关键,小柴胡汤是加减变化的主方,方中7味药物,但保持不变者只有柴胡、甘草2味,其余皆为按证而设。加治疗表证的桂枝汤,治疗上焦证的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焦证的平胃散,下焦证的五苓散和凉血散血的生地黄、牡丹皮串联组成。
本方和解少阳,疏通三焦,具有升阳理气、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开胸化痰、运脾、利水清血等多种功效。
【方剂出处】王杰林,等.全息汤治疗颈椎病.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37
17.人参养荣汤
【药物组成】党参1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0g,熟地黄15g,白芍20g,当归15g,陈皮15g,远志10g,五味子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
【随症加减】头痛者加川芎、细辛、白芷;颈、肩、背、上肢疼痛、麻木者加川芎、姜黄、威灵仙;脘闷纳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厚朴、木香;失眠者加茯苓、酸枣仁、龙眼肉;耳鸣、虚烦者加黄精、何首乌、枸杞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补益气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5例,治愈2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心得】椎动脉型颈椎病多由于椎动脉受到间接或直接的机械性压迫或刺激,使血管管腔缩小,血流阻力增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内微循环障碍而致病。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有关,由于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中气受损,气血生化不足,或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以致清阳不振,清气不生,脑失所养,虚风内动,故见头晕、目眩、失眠、乏力诸症。而人参养荣汤是气血双补的名方,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黄滋养肝肾;陈皮理气调中;远志、五味子宁心安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配合,共奏气血双补之功。药理研究证实,补益气血类药物既可扩张局部血管,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脑内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满意疗效。
【方剂出处】周志彬.人参养荣汤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33
18.舒颈汤
【药物组成】葛根30g,木瓜30g,威灵仙20g,丹参30g,桑寄生30g,生地黄15g,淫羊藿30g,细辛3g。
【随症加减】风寒阻络加防风12g,桂枝15g;肝肾阴虚加天麻10g,钩藤30g;气虚血瘀加黄芪20g,川芎15g;痰瘀互阻加白芥子10g,天南星6g,桃仁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舒经活络、益肾祛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治愈46例,好转3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
【经验心得】方中葛根解肌以驱邪,升阳以祛风,升津而柔筋,并为颈部引经药,使其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又颈椎病处太阳经循行之径路,且是督脉所过之处,督脉贯通脊背颈项,总督一身之阳,正如《难经》所说:“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故用羌活、细辛助阳通络,祛风散寒;经络以通为顺,不通则痛,本病由于经络受损,循行不利,气血运行受阻故用木瓜、威灵仙舒经活络,祛风除湿,解除颈部肌肉挛痛;丹参活血化瘀,宣络蠲痹;“肾主骨”“肾藏精生髓,髓聚于脑”,故用桑寄生、淫羊藿、生地黄滋补肝肾,濡养筋脉,诸药相配,共奏舒经通络之良效。
【方剂出处】杨广野,等.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报告.中医正骨,2006,18(8):52
19.疏风滋血汤
【药物组成】葛根20g,当归12g,川芎9g,白芍9g,熟地黄9g,羌活12g,独活9g,红花6g,桃仁6g,牛膝12g,防风6g,白芷6g,升麻6g,骨碎补12g,补骨脂12g,菟丝子12g,鸡血藤12g,甘草6g。
【随症加减】如因椎动脉型引起眩晕者加天麻9g,钩藤9g,病程缠绵难愈者加全蝎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舒筋活络、补气养血、健骨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8例,治愈45例,有效2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6%。
【经验心得】疏风滋血汤方中葛根解肌止痛,善治项强,能起津液而生阴气,濡润筋骨而舒其拘挛,是治疗项痛之要药,主药。四物汤以补气养血助止痛之功;补骨脂补肾壮阳;骨碎补、菟丝子补肝肾行血脉;鸡血藤补气养血,舒筋活络,为治疗风湿痹痛,关节酸痛,肢体麻木,筋脉萎软之要药;牛膝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而利关节;以上诸药相配以达补气养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之功,均为臣药。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羌活、防风、独活、白芷四药均能祛风湿止痛,且防风、白芷善治风性穿痛,羌活、独活善利关节之痹痛,羌活又为治疗上肢疼痛之要药;升麻生举阳气,引药上行,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如眩晕加天麻以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息风止痉;加钩藤平肝潜阳;二药配伍为治疗眩晕之要药。日久缠绵难愈者加全蝎以息风止痉,散结通络止痛,且为治疗顽痛之良药。综观全方俱有舒筋活络、补气养血、补肝益肾、壮筋骨、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是治疗颈椎病的良好方剂。
【方剂出处】黄性贵.疏风滋血汤治疗颈椎病78例.光明中医,2004,19(3):55
20.蛇蚁汤
【药物组成】黄芪50g,当归25g,白芍30g,葛根30g,川芎12g,天麻12g,三棱12g,莪术12g,白花蛇1条,蚂蚁15g,炙甘草6g。
【随症加减】瘀血明显者加三七粉3g冲服;痛甚者加五灵脂;久治不愈者加白花蛇、蚂蚁焙干研末冲服。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久煎,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1例,治愈8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7%。
【经验心得】中医学认为颈椎病主要原因多为感受风寒湿邪,邪气入侵颈肩肌肉、关节、筋脉失养也有直接关系。《黄帝内经》云:“肝主筋”“肝藏血”“肾主骨”“生髓。”人到中年后,肝血肾精衰少,骨髓化生之源不足,势必骨痿筋弱而发生退行性病变。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特殊表现,以调气血通经络为立方之本。本方重用黄芪、当归、葛根重在益气、补血生津,且有活血通络之效;其中白芍配炙甘草缓急止痛;三棱配莪术,软坚散结;葛根配川芎,扩张脉络、行气活血;天麻息风止痉;白花蛇、蚂蚁搜风剔络、解痉。全方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方剂出处】武书,等.蛇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1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99
21.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天麻12g,钩藤(后下)12g,川牛膝15g,石决明(先煎)30g,桑寄生12g,首乌藤12g,葛根9g,黄芪15g,桂枝6g,麻黄3g,赤芍9g,羌活9g,丹参15g,甘草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