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组织体系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同时又是学习者、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抛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学生做朋友,和他们交谈、沟通、互动,成为他们可以倾诉与信赖的人。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要让他们感受到爱,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
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有所了解,知道他们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课堂教学的成败是非常关键的。不把学生当做朋友,不与他们交流沟通,就不会产生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更不会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很多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决定喜欢哪一个教师或者讨厌哪一个教师的。当学生觉得这门课自己感兴趣,喜欢学时,就会与教课的教师交流,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而当学生厌恶某一门课程时,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也不会对任教的教师产生感情的交流。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切实地放下架子,平等地和学生交往,对每个学生都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在教学和调研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只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对他们给予很多的关心;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调皮胡闹的学生则不管不顾,甚至对他们严加斥责,有什么问题时就会想到他们,这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是很不利的。其实那些差生、问题生更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更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更希望有人可以帮助他们。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在《论语》中,孔子论述老师的威信时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显得庄重,要有威严,这样才能建立起威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威信的建立,对于正常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谐教学秩序的建立,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善,都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树立威信,首先要注意自身,从外表穿戴到言谈举止都要规范、庄重;同时在行动上要树立正确的典范,与学生平等相处,交流沟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教师的威信,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穿着上要大方得体,举止文明优雅、彬彬有礼;在学识上聪明睿智、博学多才,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也必定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种内在的学习愿望和模仿的学习心理必然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情,学生的感情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最终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积极、肯定的情感态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我主体性、课堂创造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活跃。教师带着微笑进入课堂,对学生要多进行鼓励,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尽快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诱因,使他们的潜力发挥出来,对课堂内容认真接受,从而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的催化、启动、加速功能突出表现在教师如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和课堂引导语,使用一些教具,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同时也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新课程改革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使教师真正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
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真正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的画龙点睛之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给予评点和解释,让学生明白各部分内容的体系结构和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为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供理想的方法。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给学生讲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让他们掌握键盘、鼠标的各自用法,并让他们在机房里实践,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对信息技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全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才刚刚起步,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五、强调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变“满堂灌”式的接受式教学法为启发、诱导式的探究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在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思考,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知识的新颖性,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团结合作地去完成问题,而且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变得乐学、爱学、好学,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一名有心的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在学生中制造快乐,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的潜能是无穷的,而大多数人的潜能是沉睡的,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在教学上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哲学上说创新就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所谓创新性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发达的科技手段和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因为创新性教学方法并不是单独安排在一节课中、固定在某一环节中进行培养,它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唯书本,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闻不问,偏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看重考试的分数,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发展人才的。
二、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能力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能力,它并不是经过一步步的培养和训练所得,而是对事物或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具有很大的跳跃空间。当然这种思维能力与创新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认为直觉思维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课堂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对于《诚实的孩子》一文的教学,在课程开始时,先把题目给学生说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有的说:是一个孩子知错就改的故事。有的说:写一个孩子诚实不撒谎。有的说:说话办事不撒谎。……这时,老师并不对学生所猜测内容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阅读课文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文章内容不一致,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猜测的精神给予热情的鼓励,以消除其因直觉思维的或然性局限而带来的懊丧情绪,并且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练习,会判断得越来越快越准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