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便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行动中缺乏自己的判断和主见,对出现的新事物不容易接受,缺乏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能力的培养淡化了;提倡对个性的尊重和培养,就容易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鼓励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对传统的接受学习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开展快乐教育,就忽视甚至否定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倡导减负增效,就出现了学生不背书包回家的现象等等。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与我们对教育价值判断的错误是分不开的,我们只有对教育价值有了正确和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对人才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认识教育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引导教育创新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基础,在教育上有着广泛的作用。作为全面和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从而为当代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因此在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实践中我们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仍然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我们必须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哲学。完全排斥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哲学,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首是瞻,则比较偏颇。西方哲学流派从起源、发展到最后大放异彩,说明其必有可思可用之处。其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关注精神的宗教气质完全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帮助。如萨特的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尊重,尼采“上帝死了”的批判精神,康德主张的“人是目的”,杜威提倡教育要回归生活,哈贝马斯对主体间性的倡导等等,无不可以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源泉。它们完全可以与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尤其是在如何看待人——教育对象普遍具有的发展可能性,人的个性多方面的丰富性、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当代社会的变化对人的精神发展提出的挑战等一系列教育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方面,以及对这些前提性问题作认真思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方面,西方哲学中已有充分的展示。
教师应具有哲学精神
教师的哲学精神应该包含三个层面:(1)学生层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放弃一个学生,哪怕是有问题的“坏孩子”,让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2)教师层面——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3)综合层面——与学生做朋友,主动沟通、交流、谈心,开导学生将注意力用到学习上。同时也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类群体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一、互相印证。
一、提高自我修养的目标——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对人类自身、对自然万物的关怀和热爱,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保障,以及对人类遗留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珍惜,其核心是对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其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文精神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人文精神与教育》一文中指出:
那么用什么尺度衡量教育呢?应该用人性的尺度,看教育是否使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了健康生长,包括同情心、好奇心、思考和感受的能力等等。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尺度,教育应该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算打好这个基础呢?非常简单,就是看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幸福而有意义。用生长的眼光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段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有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就是把学生时代仅仅看作人生的一个准备阶段,它的全部价值似乎只是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
可见,人文精神不仅是为教育怎样的人指示了一种方向,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尺度。失去了人文精神指导的教师,一定不会是真正优秀的教师;没有了人文关怀笼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对社会缺乏同情心、对人类缺少应有的爱与关怀、对自然的美好熟视无睹的功利主义者;丢掉了人文光芒照耀的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身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不幸。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就要在人文修养上下大工夫,自身修为上不断提高,增强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底蕴,不断发展和提高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教师。
二、臻于完美的教育途径——爱与宽容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什么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呢?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热爱孩子,意味着你热爱教育工作,也意味着你会用一颗赤子之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得到理解,也才能让学生更加坚信他们的老师,让他们去不停地探索,学得新的知识。爱,不仅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而且也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应该是感情的自然喷发而绝不是搔首弄姿、故作姿态的表演;应该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绝不是对名利和欲望的念念不忘;更应该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灵魂的重塑,是对真、善、美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
爱不仅意味着你共享每个学生成功时的快乐,一起分担学生失败时的痛苦,共同分析失败原因,他们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引起你的思考和关怀,不仅意味着你要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和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更意味着你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在学生做错事或行为不当时去耐心说服和引导他们,使他们走出误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
泰戈尔曾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槌的打击,这样的打击、逼迫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功课越来越不满,越来越厌倦;教师只有用爱去关怀学生,用心去帮助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使其更加完善。
石中英在《教育哲学导论》中说:“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广大的教师都应该及时补课,尤其是补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