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73500000033

第33章 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10)

主仆之间通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来确定自己的地位,而他们之所以要争斗,其根本原因在于:如果奴仆是跟生命的存续相妥协,那么主人便是由于对自身欲望的妥协而无法否定奴仆;奴仆还要与自己的自身欲望相妥协,他自己无法尝到亲手制作的美味菜肴,无法享受主人所拥有的一切特权,他所做的一切成果必须让给主人享用。从主人的角度来看,把奴仆打死反而什么也得不到,而让他活着,为自己服务,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主人与奴仆间存在的差异,就在于他们是否能正视自身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这就像黑格尔所说的,主人对于奴仆的贬抑或者是扬弃,他最后却非得保存那个被扬弃的奴仆不可。换句话说,通过辩证来扬弃的手段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丢弃的概念,郭庭嘉在他的硕士研究论文《从<;精神现象学>;主奴之争一节中看欲望诠释的可能性》一文中指出:

扬弃所带来的第一个概念是“否定”,“保存”是扬弃所带来的第二个概念。扬弃本身所带来的第三个概念是“确定性”,通过扬弃,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确定了些什么,扬弃了意识自身以外的意识,才能确定自我意识的存在。总的来说,意识的扬弃通过了保存被扬弃者,进而确定意识自身的存在。另外一方面,意识的扬弃还有一重大意义。意识的扬弃概念通常是为了这种反身性而存在,反身性就是意识在扬弃对方的过程中,自我也遭到对方的扬弃,意识努力地去否定对方,其实是否定、扬弃自己。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主仆之争中,主人意识和奴仆意识所呈现出的逆转性变化。它一方面表明主人由于对奴仆的过分依赖而日益失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另一方面,奴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将物转化为主人所享受的物品,在这过程中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随着这种转化的加剧,原来的主人成为具有依赖性的奴仆,而原来要依赖主人意识的奴仆则进而成为具有独立性的主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由于奴仆的生存状态是一种随时面临着死亡的临界状态,是“一种存在的死亡状态”,“绝对的否定”的状态,可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他可以使自己变成直接控制自然之物的主人,也就是通过某种手段来间接地控制自己的主人。

五、黑格尔的教育观

黑格尔作为哲学的巨匠,也一直在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他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又用自己独有的哲学观点去透析当时的教育思想,给现代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教学视角。黑格尔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绝对环节,是对人的绝对精神的培养;“理性的目的乃在于除去自然的质朴性”,也就是说,教育就是要把人从蒙昧无知的自然状态中引导出来,解放出来,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以达到社会的发展,“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为政府”办事的、有良好教养的合格的“国家公民”。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主仆论观点也渗透到他的教学观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我与客体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三个层次。

1、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黑格尔在其教育学著作《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说道:“子女有被抚养和被教育的权利,其费用由家庭共同财产来负担。”肯定了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认为家庭有抚养孩子并使其受教育的义务,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三方都有其相应的责任,教育的责任是全方位的,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基本是一致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早期的教育思想与黑格尔的教学主张比较接近,杜威在《儿童与课程》的开篇便这样写道:无论任何问题其实皆会有矛盾或对立的情形,往往只有尝试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观察与分析,我们才有可能摆脱原有概念意涵的局限并得出新的见解。杜威是站在儿童本位的观点上来看教育的,而黑格尔则在其《法哲学原理》中提出了与之相近的教育观点:“儿童所以感到有受教育的必要,乃是出于他们对自己现状的不满的感觉,也就是出于他们要进入所向往的较高阶段即成年人世界的冲动和出于他们长大成人的欲望。”从儿童受教育的原因来揭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我们通常都由于自己的立场与所处情境的局限,或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牺牲他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儿童只是等待成熟的未成熟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开阔眼界,认知自己所处的世界,从而使他们走向成熟。杜威提出,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教材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时,才能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我们仔细体味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中的看法,可以看出在他的教学主张中不仅渗透着辩证法的色彩,而且也从主仆之争的角度对教育进行阐述,而这一切都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例如无论是儿童本位还是学科本位,在特定的条件和场合下,两者之间互为奴仆关系,一方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而另一方,则处于他我的状态下,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只是当我们这样来理解教育时,其本身所具有的全面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就会或多或少的有所偏废。

2、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传授知识的重要作用。唐代古文运动大家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对教师形象的一个定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这个角色应该在道德、学问等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表现出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教育,换言之,我们把能够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的教师称为“师范”,胡锦涛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其实质就是强调未来的教师培育应该注重生活教育、人格修养以及品格礼仪等方面的陶冶和熏陶。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知识的尊重,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师要转变自己观念的重要性,即从教师本位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由这一转变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就是黑格尔论述的主仆关系中的主人处于独立自主的地位,而奴仆则对主人有依赖的关系,教师以专家学者的姿态来主导整个教学活动;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是主仆斗争之后出现的结果,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某种依赖关系,沦为某种自然物的奴仆,学生则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开始逐渐拥有主人的自主意识。这给我们的提示是:师生关系应在于一方面教师并非学生学习活动的知识主宰者;另一方面,教学活动更不是彻底消极地“任其生长”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促进者与推动者的作用,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

3、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在我们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面貌,手机、电脑成为我们了解世界、搜索知识的平台,为我们展示多彩的世界和丰富的人生;麦当劳、好莱坞、电子邮件、跨国金融服务项目,这些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绪,使这个庞大的世界看起来已为人们所共有而不是独占。跨入21世纪的人们,看起来拥有一切资源,一切条件,但实际上全球化的副作用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全球化造成了生态危机、环境破坏、疾病蔓延与全球冲突的不断,特别是就目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教育问题的现状来看,当全球人类尝到环境遭到破坏后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怎样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1974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环境教育方案以来,人类越来越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在1993年通过“气候变化纲要公约”,1997年在日本签署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等等一系列条款,都是对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反省和思考,它表明,自我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人逐渐认识到自然对于自我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去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已经开始敢于正视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过分的自我膨大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伤害。这可以说是人的自主意识的一种觉醒,认识到与自然的关系就如同主仆关系一样,既存在斗争,又存在依赖关系。海德格尔早就提出过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他这样说道:

对于现代科技而言,其展现出一种人类对于自然极度苛求的特质,要自然源源不绝地提供本身可以被开采和储存的能量。但是,难道旧时代的风车磨坊不也是在运用自然的力量吗?仔细想想,它们却是不同的,风车的叶片虽然在风中不断转动,但叶片始终直接听任风的吹拂。很重要的是风车并不开发气流中的能力并加以储存。相反的,当人渴望能从自然界开采出煤和矿石,原本的土地自身在转眼间便展现为煤区与矿床。……现在,为了发展可以随时使用这一股能量,并将之储存以备不时之需,我们从矿石中分离出铀,并让铀交付出可以用来产出兹供利用的原子能。就此,人和自然就不再是和谐与对称的状态。

这里所说的“和谐与对称的状态”,实质上就是自我对自然的重新认知和思考,是希望能维持之前状态的一种反思,从黑格尔主奴争斗的观点来看,就是对生态环境由自主走向依赖的一种反应,是对我们提出的教育如何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种收获和启示。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之作,其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到,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卡尔·马克思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这样写道:“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黑格尔的哲学所达到的高度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我们今天看来,黑格尔的哲学直到现在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他的评价并没有言过其实,更没有丝毫的浮夸。我们借用他的主仆斗争的观点来说明我们教育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如儿童与课程、教师与学生、人类与生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囊括在黑格尔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实践之中,他提出的一些教育观点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并不是完善的,他崇尚绝对精神,从而把辩证法引到客观唯心主义的死胡同。

卢梭——爱的教育

一、生平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启蒙运动中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启蒙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个方面,如在音乐、语言学、文学、教育、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有所反应,同时也显示出他对“人”的深刻关怀和极度重视。他写了论教育学的专著《爱弥尔》,并且自认为这部作品是“我的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他的思想是面对混乱、多变、矛盾的社会与自己悲苦的人生遭际时的一种升华,是最原始也最终极的对抗力量。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小城邦,他的父亲是一个钟表匠,脾气暴躁,情绪经常失控,对待卢梭很严苛;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就离开人世。十岁时,父亲因和当时“小议会”的一个人发生争执,最后选择愤然离开,留下卢梭一个人生活在日内瓦,由于家境贫寒,孤苦伶仃的卢梭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他却读了不少的书,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开阔了眼界。十六岁时他逃离日内瓦,到各地流浪,前后做过学徒、家庭教师、流浪音乐师等,这些经历,对他日后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有很大的影响,在流浪过程中得到华伦夫人的保护。在华伦夫人那里,他得到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阅读了大量当时各领域的书,包括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各个方面的书籍,累积了丰富的知识,对社会和生活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二十五岁时,卢梭生了一场大病,他做了一个对自己一生有重要影响的决定:立志研究文学和科学。在这一时期,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不少国家的著名作家、哲学家,如法国的蒙田、伏尔泰,英国的洛克等人。从这些作家身上,卢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吸收他们创作的风格和技巧,并汲取他们思想中优秀的部分。这些阅历和经验,使卢梭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教育也形成了基本的看法,他了解到自己虽然只做过短暂经历的家庭教师,但并适合于在学校里开展教育的实务性工作,于是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上。176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教育学专著《爱弥尔》,采用小说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同类推荐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王守仁是明代中叶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以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以外在于主体的“理”为本体的思路进行了抨击,指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 素书全鉴

    素书全鉴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本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热门推荐
  • 空城只有旧梦在

    空城只有旧梦在

    七年久违,他未变,可她变了。“叶倾倾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把你找回来。”“言国城,你既然决定要走,又何必挽留?”这七年,她负他?还是他负她?
  • 传说之封神书

    传说之封神书

    在生日的那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礼物然后人生发生了改变在剑与魔法阴谋与诡计的世界里他保护着小小的自己以阳光的笑容征服一位位王者最终登临王座之上这,就是那样子的故事
  • tfboys和桐琪星

    tfboys和桐琪星

    撒娇女王遇上虎牙少年:【小凯,你就不要生气了嘛~n(*≧▽≦*)n】【噢!别的男生在我的女朋友脸上亲一口,我不生气吗!】【karry哥哥欺负我,呜呜呜呜呜…………你奏凯!】【Σ(っ°Д°;)っ】吃货女遇上吃货男:【王二源!不要抢我的吃的!你自己有一大柜子好不好!】【我的零食已经吃完了!吃一点你的又不会怎么样!大不了下次我有钱了,我带你去!吃!大!餐!】【真的,那好。咱俩一起吃我的零食吧!】【?(?òωó?)?yes!成功了!】温柔女神遇上体贴男神:【林星,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啊,都摔到了还说没事!】【千玺,对不起,让你担心我了,抱歉啊。】【唉~没事没事,你下次小小心一点就行了】【嗯~】
  • 轻痞男女

    轻痞男女

    传说千年一次轮回成全一对恋人,会是我吗?偏偏我心仪的女孩她却有着凄凉色彩的身世。我试图打开她的心结,却发现,她还有一个深藏在心底,令我痛不欲生的秘密。但这一切为时已晚,在满心期待中,我收到的却是她的亲笔遗书。故事的起源,还得从我们那不寻常的生日说起……
  • 无上阴阳师

    无上阴阳师

    我叫林木,来自牧家沟。师傅死后,我奉师傅遗愿来到迦南市,突然冲进店里的二胖子带来了一个尸变的女人,根据这个女人,开始了我非同寻常的道路。飞天僵尸、鬼门、陵王墓……随着事情的深入,出现的事情让我越来越心惊,渐渐深入,我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十分神秘的世界……
  • 网游之骷髅召唤师

    网游之骷髅召唤师

    孤儿院长大的主角想有朋友,可当发现自己的出生神器被动后,欲哭无泪。“亡魂之心,出生神器碎片,主动技能:召唤骷髅。被动效果一:与所有非死灵阵营生物初始好感度为‘敌对’;被动效果二:无法获得正义阵营声望;被动效果三:非正义阵营声望获取量单次最高值为1点;被动效果四:与玩家组队时,其他玩家无法获得经验,并且所有属性大幅度降低;被动效果五:无法雇佣随从;被动效果六:幸运值永久降为负10,装备任何品阶提升幸运装备都无效;被动效果七……”
  • 万界降灵

    万界降灵

    一切都没有注定,也许还会有转机,发生过的又一次来临了,于混沌中重生,从轮回中再现,在黑暗中沉浮,屹牢笼中绽放。无形之中,掌控一切。
  • 女人消逝的村庄

    女人消逝的村庄

    这是一部恶之书、丑之书——讲述了两个失足女人和一个群体的爱情人生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扭曲了的人性及一系列荒唐可笑的故事。我在写作中不为猎奇而猎奇,而是试图追根溯源,探索人性共同的东西,表达一份怜悯的关怀。
  • 一不小心入聊斋

    一不小心入聊斋

    我叫赵逸,高三学生,无意间在学校发现一本《聊斋》,本打算用它消磨一下无聊的课余时间,可是谁会想到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聊斋世界,无尽精彩……
  •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一个叫维特的青年的爱情和生活悲剧故事。 作为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年轻人,维特来到了W城,并且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绿蒂,但绿蒂却早 已是他人的未婚妻。后来他离开了这座城市,以避开绿蒂,为一座大 使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事务的死板和礼仪的拘束摧 毁了他的希望,他不能认同社会的上层和贵族的生活。他失望地重新回到W城,这时绿蒂已经结婚,维 特立即陷入万分苦恼之中。同时为爱苦恼的维特又与 世俗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双重绝望压迫下的维特最终 选择了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