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楚王惊讶不已之时,张仪接着说:“我走遍天下,从未遇见有哪个女人长得比大王这两位贵妃漂亮的。过去我对大王说过要去找土特产,那是没有见过贵妃之故,现在见了,觉得已把大王欺骗了,罪该万死!”
几句话说得楚王心里别提多美了,就对张仪说:“我以为什么!那你不必介意。我明白,天下根本就没有谁比得上我的爱妃的,是不是?”
从此,楚王改变了对张仪的态度,而两位贵妃更是感谢张仪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孰不知这些都是张仪设计好的。由此看来,顺着自己的逻辑,混水摸鱼的确可以得到实惠。
刘邦和项羽接受楚怀王的命令,分路进攻秦国都城咸阳,并当众宣谕“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但权力尽归项羽,反受其控制,改封刘为汉中王,驻节南郑。项羽的谋士范增深忌刘邦,打算把他杀掉,没有成功就想把他软禁在咸阳。刘邦为了脱离虎口,问计于张良,张良说:“我有办法。”
第二天,张良先以调虎离山之计奏请项羽,派范增往彭城催怀王徙居郴州。范增临行的时候,向项羽约法三章:一是不可离开咸阳:二是重用韩信,若不用则杀之;三是不可让刘邦归汉中。
事隔不久,张良再次让刘邦上表说,国家经济拮据,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节约开支,目前驻咸阳有几十万军队,坐吃山空,不如将诸侯遣回驻地,减少开支。项羽准奏,即令新封诸王在五天内起程返国,可是由于与范增有言在先,于是就单独不准刘邦成行。
刘邦大惊,急与张良计议。张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叫刘邦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地省亲。项羽看过了刘邦的表章,沉思了好会,对刘邦说:“你要回乡接取父母,亦是人子孝亲之意,但怕不是出自本心,是不是我要你留在咸阳,才有此举呢?”
刘邦装出悲戚的样子回答:“我父亲年老,无人侍奉,我日夜怀念,无时或已。往日因见陛下初即位,事务繁忙,故不敢启齿。今见各诸侯已返回驻地,能享天伦之乐,独我留在此地,又不知何年何月得见父亲之面了!”说到这里,哭了起来。
这时,张良故意唱起了双簧,他悄悄地对项羽说:“不可以放刘邦回乡取家眷,宁可遣他驻汉中去,使人去沛地把他的家眷带到这里来当人质,就可以好好控制刘邦了。”
项羽认为张良的计策非常有道理,但是仍然不想放刘邦到汉中去。于是,陈平又乘机启奏说:“陛下既封刘邦为汉中王,已布告天下,臣民共知,不使他上任,恐不足取信于天下,大家会说陛下登位便说假话,那对以后的法令,他们不是也会阳奉阴违吗?”
这样也有道理,那样也有道理,本来就有勇无谋的项羽开始糊涂起来,他想了很久,无可奈何地对刘邦说:“既然大家这样说了,也是合情合理,现只可准你去汉中上任,不可回沛地,明天就起程吧。”
刘邦正是在谋士的帮助下,从不同方面向项羽提建议,把项羽弄糊涂,最后得以放虎归山。这里也足见,混水摸鱼,制造思维混乱这一技巧的奇效。
口才智慧打破习惯表达方式的固定顺序
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人们的表达方式有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们总是习惯一丝不苟地遵循这个约定俗成的法则说话行事。比如说,关联原则(后说话的人所说的必须要和前者所说的有关联)、数量原则(提供恰当的信息量,不要太多或太少)、方式原则(说话的方式要恰当)。现在似乎还要加上角色原则。
那么,在交际中,若有意颠倒一下这种思维定势,打乱惯有的说话顺序,将会产生何种效果呢?事实上,只要你颠倒得巧妙,就一定会产生美丽的效果。
儿童用品商店曾打出这样的广告:“成年人必须有孩子陪同方可进入本店!”儿童乐园也有这样调皮温馨的提示:“小朋友,请拉紧妈妈的手,别把妈妈丢了!”
这是两则极美妙的广告,其特点是颠倒了主语与谓语的顺序,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颠倒,才一举突出了“此处儿童第一”的服务宗旨,自然,如此颠倒,对于成年人也是一个极巧妙的提醒!
让我们再看另一种颠倒常规的妙语。
交通警示牌上有这么一句俏皮话:“每小时车速40公里,您可以活到80岁!每小时车速80公里,您只能活到40岁!”
一位画家问闵采尔:“我用三天时间画的画,为什么三年也没卖掉?”闵采尔回答:“那是因为您没有用三年的时间画,用三天的时间卖!”
这第二种颠倒是原句式基本不变,但句中表示数量的字眼已颠倒了位置。显然,这是用颠倒法表达的机智,提醒前者突出了谨慎驾驶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精益求精的重要性,而且,正是因为妙用了颠倒,真心实意的提醒才表达得格外不同凡响。
驾驭生活逻辑,你的说辞更精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各种选择。有趣的是,在二者选择其一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此外,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只夸赞一件事物的好,常会引起别人的怀疑。这时候,不妨在夸赞时加一个否定,这会令人更相信你的说辞。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各种选择。有趣的是,在二者选择其一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如果你想让对方选择自己所期待的,问话时最好把它放在后面。
例如在商店中,当一位客人买了许多东西正要回去时,你便问他说:“是否要我帮你送过去呢?还是你自己带回去?”大多数的客人听了都会说:“还是我自己来好了。”这样不但表达了你对他的关怀,同时又替自己省去了许多的时间和劳力。
如果你想对一名不速之客下逐客令,不妨对他说:“是今天喝一杯呢,还是下次再喝?”客人听你这么问,大多会说:“下次再喝吧。”这就是利用了人们面对选择项时多选择后者的习惯。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只夸赞一件事物的好,常会引起别人的怀疑。这时候,不妨在夸赞时加一个否定,这会更令人相信你的说辞。譬如在做媒时,如果你说:“这位男士是某一流大学毕业的,身材高大,品性也很好!”诸如此类十分普遍的说法,恐怕是引不起对方兴趣的。倒不如一开始就说:“他虽然不是一个美男子,但是他是某一流大学毕业的……”如此轻描淡写地来个负面的强调,反而会令对方更相信你后面的话。
此外,引用“名言”也可以增加可信度。在平时,如果人们在听到“诚如各位所知”这句话时,即使下面所说的,自己不曾听过,很多人也依然会装出听过的样子,毕竟没人愿意别人说自己孤陋寡闻。
在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有错不改、我行我素。朋友劝他,他却很有理,有时候还会诡辩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先顺承其意,突然转折,加以反问而驳斥:“对,走正路、直路、好路,是不需要别人阻止和指指戳戳。但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呢?也不需要别人来劝阻吗?”
在交谈中,恰当地运用设问、反问等表达技巧,能够更紧地抓住对方的心,为自己争取主动;合理地把比喻的技巧运用到说话中,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加具体、通俗、浅显;巧妙地引用名言、史料,会令你的观点更加充实,更具说服力。
有一次,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都无济于事。忽然,一位女子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男同胞们一时语塞,对着这句名言无奈。
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这下,女同胞们也语塞了。
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东道主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令大家都心服口服。
妙语趣谈有趣的语言错位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有趣的语言错位现象。
公共汽车上人多,一位女士无意间踩疼了一位男士的脚,便彬彬有礼地道歉:“对不起,踩着您了。”不料男士回答:“不不,应该由我来说对不起,因为我的脚长得太不苗条了。”哄的一声,车厢里立刻响起一片笑声,显然,这是在赞美。这是幽默型的颠倒,它温暖而机智。
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整洁无比的商店里,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商店的地板,便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向您致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果然,老板的热心打动了这位女士,于是下决心“投桃报李”,买了好几样东西后才离开了这里。
在这两例中,本应享用道歉的人偏偏颠倒一下自己的身份,要充当一次彬彬有礼的致歉者,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颠倒,才那么巧妙地把自己的美好形象推销了出去!这正是聪明人的所作所为。
总之,言语错位不是言语失误,它是听话人完全能够理解说话人动机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故意违反会话原则”的幽默,是一种能引起言外之意的语言逻辑。
理清逻辑,让对方的漏洞不攻自破
人们在言行上犯错误,有时是因为逻辑思维发生了错误。如果你想纠正对方,就不妨先顺着对方的思路,层层推断下去。你理清了逻辑,对方的言语漏洞便会自然显露出来,不攻自破了。
人们在言行上犯错误,有时是因为逻辑思维发生了错误。如果你想纠正对方,就不妨先顺着对方的思路,层层推断下去。你理清了逻辑,对方的言语漏洞便会自然显露出来,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