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醚对人的嗅阈为0.001毫克/升。浓度为0.6毫克/升时,3~5分钟后发现鼻黏膜刺激。吸入浓度约为100毫克/升的乙醚蒸气30~40分钟,可导致知觉丧失。对比较敏感的人,浓度很低时,即可出现知觉丧失。急性中毒常表现为兴奋、愉快或好斗,然后嗜睡、迷乱及失去知觉。急性中毒时可发生支气管炎及肺炎,有时有肾脏刺激以及严重的神经损害。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丧失、恶心、偶尔有呕吐、持久性便秘、皮肤苍白、强烈嗜睡、偶尔也有失眠现象、头痛、眩晕、有时面部发疹作痒,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增多、白细胞增多。质量浓度为10~20毫克/升时,有些病例的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稍有减少,白细胞数目减少,特别是在妇女。白细胞减少主要是由于嗜中性白细胞减少所致,有时有活力的粒状红细胞数目略有增多。
液态乙醚可引起皮肤灼痛感,并因迅速挥发而感到寒冷。
丙酮有何毒害作用
丙酮又称二甲基酮,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丙酮作为有机化学合成的原料和中间物,在火药、药品、化妆品、涂料、麻醉药等工业生产中广泛被使用。用作橡胶和树脂的溶剂;也用于乙炔的吸收剂;还用于硝化纤维素的胶化及酒精变性等。
丙酮微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丙酮在人体内的代谢大多数是分解为乙酰醋酸和转变为糖原的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体。丙酮分子中所含的标记碳原子可从糖原、尿素、胆固醇、脂肪酸及氨基酸的成分中检出。丙酮有麻醉作用,同时逐渐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性损害。
大量蒸气吸入后,表现为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初期有头痛、头晕、乏力、易激动等。严重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个别出现昏迷。口服中毒者有口唇、咽部呈烧灼感。重症者可有昏睡、酸中毒和酮症。可伴有轻度肝、肾损害。
发现丙酮中毒者,要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受染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经口中毒者,用大量生理盐水彻底洗胃,并灌入浓茶或咖啡。镇静、保暖,呼吸困难及缺氧时,给氧气。对症治疗包括给予大剂量的B族维生素药物和纠正酸中毒。
环境中的农药污染
常用的农药有哪些种类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药物的通称。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农药的品种不断增加。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上千种农药,其中绝大部分为化学合成农药。我国实际使用的农药有140多种。一部分农药是化学合成的,如滴滴涕、六六六、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叫化学性农药,它们是环境中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些农药是来源于生物或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叫生物性农药,如除虫菊酯、烟碱、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性农药的使用范围很有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
农药的毒害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或消灭农业、林业的病、虫及杂草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使用农药也带来环境污染,危害有益昆虫和鸟类,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同时也造成了食品、饮水中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应该正确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更好地了解农药残留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保护人类健康十分重要。
农药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不育剂和杀鼠药等。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天然有机农药,如除虫菊酯、鱼藤、烟碱等;合成有机农药,如有机氯、有机磷、有机砷、有机汞、有机硫、有机锡、抗生素制剂、氨基甲酸酯类等;无机常用的农药,如铜制剂、硫制剂。农药按其毒性可分为高毒、中毒、低毒三类。按杀虫效率可分为高效、中效、低效三类。按农药在植物体内残留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高残留、中残留和低残留三类。此外,还可以按照农药作用的方式来分类,例如有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诱致剂、熏蒸剂、不孕剂、阻食剂、昆虫激素等。
虽然农药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但是对环境污染危害性较大的是有机氯农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类农药的产量大、应用广、杀虫效率高、价格便宜,曾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但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分解、毒效长,容易在人体中蓄积残留,具有慢性毒害作用,所以有机氯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可忽视。
人类接触农药的途径有哪些
人类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接触到农药。那些参与农药生产和应用的工人和农民会接触最大剂量的农药。在发达国家,通过有效培训和现代化装备来尽量减低工人接触农药的水平。而在发展中国家,就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工人们将会接触到更高剂量的农药。很多农民在喷施农药时不穿防护服装,而且在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时还会发生泄漏。因此,急性农药中毒的事故就经常发生。
而其他人也可能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接触到农药。农药在释放到环境中后不会立即降解,可能在数天、数月或很多年都保持具有活性。在田间施用农药,作物不可避免地携带上了农药残留。另外,作物收获之后,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仍有可能对它们使用农药以防止“变质”。
农药可污染农副产品和乳肉制品。给农作物直接使用农药制剂后,渗透性农药主要黏附在蔬菜、水果等作物表面,大部分可以洗去,因此作物外表的农药浓度高于内部;内吸性农药可进入作物体内,使作物内部农药残留量高于作物体外。另外,作物中农药残留量大小也与施药次数、施药浓度、施药时间和施药方法以及植物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施药次数越多、间隔时间越短、施药浓度越大,作物中的药物残留量越大。最容易从土壤中吸收农药的是胡萝卜、草莓、菠菜、萝卜、马铃薯、甘薯等,番茄、茄子、圆辣椒、卷心菜、白菜等吸收能力较小。熏蒸剂的使用也可导致粮食、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由于农药污染,致使食物中广泛存在着农药残留。给动物使用杀虫农药时,可在动物体内产生药物残留。粮食、水果、蔬菜等食品储存期间为防止病虫害、抑制成长而使用农药,可造成食品农药残留。例如粮仓用杀虫剂,香蕉和柑橘用杀菌剂,土豆、大蒜用抑芽剂等。
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时,农药可残留在土壤中,有些性质稳定的农药,在土壤中可残留数十年。农药的微粒还可随空气飘移至很远地方,污染食品和水源。这些环境中残存的农药又会被作物吸收、富集,而造成食品间接污染。在间接污染中,一般通过大气和饮水进入人体的农药仅占10%左右,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农药可达到90%左右。此外,水生植物体内农药残留轻微污染的食物,使慢性农药中毒可能更具有普遍性。那些生活在农田附近的人们也可能通过空气吸入农药,而家庭用农药很可能导致大剂量的农药接触。此外,有机汞、有机氯等农药在孕妇体内蓄积后,还可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或通过哺乳将母体内的农药传递给婴儿。
滥用农药有何危害
由于大量使用有机物农药,农药中毒人数越来越多,其中生产性中毒和非生产性中毒比例为1∶1,非生产性中毒除了误食农药外,大部分是由于食物农药残留而引起。农药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与农药的种类、摄入量、摄入方式、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脂溶性大、持久性长的农药,如六六六和滴滴涕等,很容易经食物链产生生物富集。随着营养级提高,农药的浓度也逐级升高,从而导致最终受体生物的急性、慢性和神经中毒。一般说来,人类处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受残留农药生物富集的危害最严重。有些农药在环境中稳定性好,降解的代谢物也具有与母体相似的毒性,这些农药往往引起整个食物链的生物中毒死亡;有些农药尽管毒性低,但性质很稳定,如果摄入量很大,也可产生毒害作用。
由于使用不慎,或在施药时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对硫磷、内吸磷、马拉硫磷、甲拌磷等,通过消化道、皮肤、呼吸道等进入人体后可在短期内引起头昏、恶心、乏力、呕吐、盗汗,视力模糊、步履蹒跚,甚至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生命危险。一些毒性较小的农药,由于无色无味,也会在误食大剂量的情况下引起人体急性中毒。
从被污染的水质、大气等生活环境和食物(如粮食、副食品、烟、茶等)中长期少量地摄入农药后可在体内造成蓄积,还可能产生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畸和致癌作用。据报道,儿童白血病与母亲在围生期接触化学农药有一定相关性。怀孕母亲接触农药,其子女患脑癌危险度明显增加。
如何治理农药污染
为了防治病虫害,增加农业产量,常常须使用各种农药,但使用不慎就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要正确看待农药使用的利与弊,既要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又要防止或减少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应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健全和完善农药使用、监督管理的法规标准,减少管理漏洞农业生产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施药。在短期作物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2)限制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有致痛性的农药应禁止使用。残效期长、有蓄积作用的农药,只能用于作物种子的处理。
残留期长而无蓄积作用的农药,可用于果树。急性毒性大,分解快,无不良气味的农药可用于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
(3)研究制定施药与作物收获的安全间隔期对每一种农药,要根据其特性,研究确定其残留期和半衰期,并规定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前的间隔期,减少或避免农药残留。
(4)建立健全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量标准根据农药的蓄积作用、稳定性、对动物的致死量、安全范围等特性,制定各种农药的每日容许摄入量,并根据人们摄取食物的习惯,制定出各种作物与食品中的农药最大残留容许量。
(5)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少污染的农药和高效、无毒、无残留的无公害农药,逐渐淘汰传统农药,从根本上杜绝农药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目前,我国在氨基甲酸酯类、生物性农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虽然这些农药的使用范围和生产数量还非常有限,尚不能代替常规的农药,但它们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从绿色环境角度看,含有氨基酸、脂肪酸、糖、核酸等生物体成分的农药,既不会污染环境,又能增强作物抗病的免疫力,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新型农药。
(6)应用综合方法防治病虫害应用化学、物理、生物以及其他方法进行联合或者交替使用,这是一种生态学的综合防治方法,既有较理想的防治虫害的效果,又能减少或者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的好方法。
(7)采用科学合理的加工食用方法,消除残留农药食品在食用前要去皮、充分洗涤、烹饪和加热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加热处理可使粮食中的六六六减少34%~56%,滴滴涕减少13%~49%。各类食品在经过94~96℃加热处理后,六六六的去除率平均为40.9%,滴滴涕为30.7%。在碱性条件下加工食品,有利于有机磷农药的消除。
有机磷农药是如何污染环境的
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酯或硫化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杀虫效果,大多有机磷农药纯品为无色或黄色的油状液体,一部分为低熔点的固体如敌百虫、乐果、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大部分品种带有大蒜样臭味。常用的剂型有乳剂、油剂、粉剂、喷雾剂、颗粒剂等。中国常用的品种有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对硫磷(1605)、特普、敌百虫、乐果、马拉硫磷(4049)、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二甲硫吸磷、敌敌畏、甲基内吸磷(甲基1059)、氧化乐果、久效磷等。敌百虫在碱性溶液中可变成毒性较强的敌敌畏。有机磷能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吸收后,很快分布全身各脏器,以肝中浓度最高,肌肉和脑中最少。它主要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水解,从而引起相应的中毒症状。
有机磷农药是含磷的有机化合物。与有机氯农药相比用量小,易于分解,残留期较短。目前,有机磷农药有近百种,我国常见的品种有:敌敌畏、敌百虫、对硫磷、乐果、杀螟松、马拉硫磷等。有机磷农药杀虫方式有触杀、胃杀、熏杀及内吸等。虽然大部分属于广谱杀虫剂,但个别也具有选择性杀虫效力。
由于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可导致农作物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粮谷、薯类、蔬果类均可发生此类农药残留。主要污染方式是直接使用农药或来自土壤的农药污染,一般残留时间较短,在根类、块茎类作物中相对比叶菜类、豆类作物中残留时间要长。对水域及水生生物的污染,大多是由于农药生产厂废水的排放及降水使得农药转移到水中而引起的。喷施农药时一部分可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