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5.36亿港元,比1972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2亿元增加了1倍以上。全年除税后的综合纯利达5887.9万港元,仅租金纯收入即达2192万港元。
一般地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买入或卖出。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败。许多地产公司不谙此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在股市大跌中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但长江实业却能从股市上升中获得大量现金,趁地价低落时又购入大量地盘。经营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万里。
1977年长江实业突飞猛进。李嘉诚在1976年度业务报告中乐观地说:“1977年香港经济及一般工商业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然缓步上升。租值方面应可维持稳定。”他看准了地产市场的极好前景即将到来,特地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做出集资决定:将当时法定资本港币2亿元增加至港币3亿元,即增加票面值每股2元的股份共5000万股;发行每股票面值港币2元的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港币5.6元价格并由获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销,获得新资金1.1亿港元。同时又与国际银行签订4年长期贷款。上述两项新资金共3.1亿港元,为长江实业在1977年进行庞大投资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由于李嘉诚出色的财务管理,长实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到了1981年,长实集团总资产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港元大关。几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不同凡响。198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上新台阶,与汇丰银行强强联手,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李嘉诚的事业一步一步地做大起来。
3.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方针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求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李嘉诚投资箴言
李嘉诚认为,经商一定不能缺少勇与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凡遇小利能沉着冷静者,必当能在商战中谋取大利。李嘉诚跻入股市时,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追求稳健发展之路,终于在股市中扎住根基,平稳前航。
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江实业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从而使长实股票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将公司上市,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立志赶超置地的李嘉诚,及时跻身股市,正是一种敢于开拓的勇气。但是,在股市中,一味的扩张是不行的,还必须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在稳中求胜。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在股市中比他办实业更具有天赋,他找到了发挥自己专长的最佳舞台。长江上市,是李嘉诚事业的一次大飞跃,上市之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海外上市,更让他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
李嘉诚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我们回顾李嘉诚走过的历程,会发现他的行为轨迹,与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们不得不折服于李嘉诚在“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而不少房地产商,放下正业不顾,将用户缴纳的楼花首期款,以及用物业抵押获得的银行贷款,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
当时,炒风越刮越炽热,各业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连众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惜变卖首饰、出卖祖业,携资入市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癫狂状态。1972年,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指出:“目前股价已升到极不合理的地步,务请投资者持谨慎态度。”但是,桑达士的警告,却湮没在“要股票,不要钞票”的一片喧嚣之中。
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飙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初入股市的李嘉诚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他深知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他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显出了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
果然,物极必反,在纷乱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股票,混入股市。东窗事发,触发股民抛售,股市一泻千里,大熊出笼。当时远东会的证券分析员指出:假股事件只是导火线,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盲目入市投机,公司盈利远远追不上股价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脱离实际的高位。
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点的水平。当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1973年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点;1974年12月10日,又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其后,恒指才缓慢回升,到1975年年底,回升到350点。
在这场大股灾中,除极少数脱身快者,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弃甲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
20世纪70年代初,股市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上市公司,都是个陌生的课题。人们普遍表现为盲目和幼稚。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显出高人一等的心理素质。
显而易见,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免者”。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李嘉诚步步为营的作风又一次保证了长实平稳前航。
李嘉诚的这一举动给我们的启发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确定发展的原则方略,而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为暴利所动,炒一把再说。偏离轨道,也许会赚一两次,但长此以往,没有自己的原则,终不是成大器之所为。
4.投资要等时机成熟
要用心思考,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抓住趋势性的东西,这样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真正的投资高手都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变化,看一看自己的实力有多大,才能不输给盲目的自己。在趁势挺起者的眼神里,随处都是财富,都可加以充分发挥,从中挖掘资源。李嘉诚的眼中到处是财富,因为他把趁势挺起的过程看作是积累财富的过程。
我们知道,投资是一项带有严密的科学性的智慧活动,因为投资必须考虑到投资环境合适与否。李嘉诚深知投资环境如果还不成熟,一旦投资,就会造成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投资环境的选择十分审慎,一直把它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前提。
李嘉诚坚决不迁册海外,在长达十余年的迁册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投资内地问题上,他却显得十分保守,甚至明显落伍,与他在海外的投资不成比例。然而1992年以后,他在大陆的投资却一发而不可收,后来居上。这种变化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曾经有记者问李嘉诚:“为什么你在1992年前,只在中国内地大笔捐赠公益事业,而基本上没有投资?”李嘉诚回答说:“我们一直在部署,到1992年,大陆的投资条件才算成熟。”
从李嘉诚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他在投资方面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或许就是他成为华人首富的秘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大力引进外资。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港资投资内地,渐成风起云涌之势。在这股投资潮流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主,他们多是在珠江三角洲开办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因为这类企业易进易退,风险很小,而且利润也不低。
而最令人注目的是,不少香港大财团开始参与投资内地的基本建设。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与此同时,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利氏家族兴建五星级的广州花园酒店。从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10多幢大型物业。而胡应湘则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沙角发电厂B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
在这股港资大举进军内地的大潮中,李嘉诚明显地落伍了。他虽然也参与了内地一些项目的投资,但这与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显得极不相称。他频频往返于欧美与香港之间,也频频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但是在内地人们的眼中,他只是一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一个大刀阔斧的投资家。
在李嘉诚看来,那个时候内地的投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在内地,关于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姓社姓资的大讨论持续了10余年之久,仍在激烈地进行着。到内地投资,还有不少框框和禁区。海南省政府搞了个洋浦开发区,一时间嘘声四起,光唾沫都要把省政府官员淹死。李嘉诚不去冒这个险,并非不看好中国的前景,而是在等待内地的投资环境更加成熟。
《加拿大财经时报》记者曾这样说,李嘉诚等香港大富豪,拿出盈余的很小一部分,去中国内地做令内地人非常吃惊的慈善事业,目的是购买政治保险,维护家族在港的利益,所以他们宁可不远万里来加拿大投资,也不敢进香港的后院中国内地投资。
这只能是该记者按照自己的逻辑,做出的臆断。事实上,根据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他素来不喜欢抢“头唆汤”。假如过一条冰河,李嘉诚绝不会率先走过去,他要亲眼看到体重比他重的人安然无恙地走过,他才会放心跟着走。“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这是他经商的信条。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嘉诚,稳健还趋于保守,闯劲似乎不足。
然而,李嘉诚闯劲不足后劲足,这一点有口皆碑。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跨国化的,但他在加拿大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之论伯仲。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亦是如此。当然,前提是他看准了形势,认为时机已到。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他的一系列讲话公布之后,被海内外舆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声春雷,其意义不亚于三中全会。一时间,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引进外资热,一些过去不敢想象,且被人为贴上“资本主义”标签的事物,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
1992年4月27日,李嘉诚分别受到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北京带回了“尚方宝剑”。形势变得明朗起来,李嘉诚由此开始了在内地的大规模投资。
香港与大陆的关系虽然血浓于水,但在行政与经济上毕竟还有一定距离,一旦投资内地,就完全置于内地的管理之下,而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商人毕竟还是普通老百姓,古人说“民不与官争”,不是要不要争的问题,而是能否取得胜利的问题,如果无法取得胜利,就不如避免麻烦。李嘉诚虽然富于爱国心,但是投资毕竟不是行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条件是否成熟,是一个成熟的投资家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在1992年前后对内地投资炯然不同的态度了。
5.不能死坚持,要会活坚持
有机会表达意见时,一定要讲真话,我认为最怕有人有机会表达意见而没将香港实际情况讲出来,那对香港是一种危害!
——李嘉诚投资箴言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的理想,是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人生,因此他总是重拳出击,挑战一切有碍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因素。李嘉诚也是这样,他用“活坚持”的办法操纵自己的投资目标,从不愿意浪费一个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但也从不盲目地出手,所以他的目标就成了其经营财富人生的指南针。
当然,李嘉诚的投资能力是超乎一般人的,他常把能力作为自己的训练内容,反复锤炼,坚持提高,终于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构成了非常精彩的成大业者的人生轨迹。的确,如果没有“活坚持”式的操纵成功目标的投资能力,李嘉诚无论如何也建造不起如今的财富巨塔。
在李嘉诚看来,经商要能围绕自己的中心点,不能放弃自我,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坚持的问题,不能死坚持,要会活坚持,因为每个商人都是与时局相关的。大商人总要考虑到政局与商势的关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商势与时局相融。
因经商环境不利,李嘉诚宣布搁置在香港的百亿投资。一石激起千层浪,香港各界众议纷纷,毁誉皆备,并引起香港特首乃至更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98年夏的中国大陆,长江这条中国第一大河,成为国人心中的“危河”,长期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多日暴雨的冲击下,终于向她的儿女发难了。
1998年夏的香港股市,长江实业这只以实力著称的“龙头”股,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下,股份下滑,一时间众议纷纷。机缘巧合?一向不信命的李嘉诚绝未想到,在同一时间,两条“长江”一同接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