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刘某,男,30岁。胸痛10日余,今日加重。平素易生闷气,10日余前与人发生口角后即出现胸痛,未予治疗。胸痛,捶打后舒适,多郁,失眠。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肝络郁滞,心神不宁。治则:活络化瘀,解郁宁心。
处方:何首乌50g,旋覆花20g,茜草15g,红花5g,郁金15g,当归15g,远志20g,柏子仁20g,赤芍15g,15剂,水煎服。服药15剂,胸痛未发作,随访病情稳定。
【按语】
1.胸痹病的病因病机胸痹是指因胸部经脉痹阻不通引起的以胸闷、胸痛、甚则胸背引痛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类疾病,长期郁怒、内伤久咳、久喘等慢性肺系疾患及素体脾胃虚寒常引起胸痹的原发病。①情志致病。《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胸胁……其之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可见,胸部经脉与肝的经脉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郁怒日久伤肝,肝经郁而气滞,致胸胁不利,气机不畅,气血失和甚或凝滞,引起胸痹。②肺饮流经。肺病日久,一方面久咳、久喘可引起肺的宣降失常,肺气壅滞,胸部经脉不利;另一方面,伏于肺间的寒饮流溢于胸部经脉,进一步加重了胸部经脉闭塞,导致胸肺同病,引发胸痹。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③中焦逆寒。素体中阳虚寒,影响脾胃运化,中焦气机不利,加之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饮邪停留,而成饮阻气滞,此时若有郁怒则气上,中焦寒饮上逆于上焦,导致胸部经脉气机不畅,闭塞不通,遂成胸痹。此为上焦(胸)中焦(胃)同病,腑病及经。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总之,胸痹病变部位在胸部经脉,由于寒饮或气滞导致胸部经脉痹阻不通,引起胸闷、胸痛,其表现的疼痛多为持续性,不可与其他心痛相混淆,且预后良好。
本病胸痛特点为捶打后舒适,而真正的心脏病出现的胸痛是不喜捶打的,故本病诊断为胸痹。是由于长期郁怒致肝的经络郁滞,胸部经脉痹阻不通而出现胸痛;母病及子,肝病传心,而出现失眠。故病在胸部肝的经络,且肝病传心。方中旋覆花走肝络,活络化瘀;茜草、红花助旋覆花活络化瘀;郁金解郁、行畅肝气;当归温通肝经、和畅气机;赤芍入肝经,散瘀止痛;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全方共奏活络化瘀,解郁安神之功。
2.胸痹与心痛、真心痛的比较鉴别胸痹是以胸痛、胸闷为主症,伴有喘息咳唾、心下痞满不适、两胁胀痛、郁怒等症状。呈持续性,病位在经。心痛是以心窝部即胃部疼痛为主症,伴有呕吐、下利等症状。病位在腑,真心痛是以心脏大痛为主症,伴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呈阵发性,病位在脏。胸痹在临床上易与心病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故胸痹应于心痛、真心痛相鉴别。
【病例2】
王某,女,45岁。主诉胸背痛而痞闷1个月,近日加重。伴脘腹胀,右胁下不适,失眠1个月,舌暗红苔白厚,脉细。
辨证:饮阻气滞。
治则:行气消痞。
处方:瓜蒌20g,半夏20g,黄连5g,枳实15g,杏仁15g,桂枝15g,厚朴15g,薤白25g,远志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胸背痛好转,舌红苔白厚,脉细。处方:上方加竹茹25g,7剂,水煎服。
三诊:近日又感胸背痛,舌红苔白厚。处方:上方减桂枝,加防己15g,7剂,水煎服。
【病例3】
王某,女,30岁。因郁怒而胸痛及背,持续1h以上,时胸脘痞闷,呃逆则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饮阻气滞。治则:行气消痞。
处方:枳实15g,厚朴15g,瓜蒌皮20g,薤白15g,桂枝10g,旋覆花(包)20g,郁金15g,柴胡30g,陈皮30g,牡丹皮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胸痛减轻,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红花5g,桃仁15g,7剂,水煎服。
【按语】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以上两个病例均属上焦不通则气阻,气阻则饮停之饮阻气滞证,病位在上焦胸部经脉和胃。治疗须疏肝理气,化饮消痞。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为基础方,枳实、厚朴行气消痞,薤白、桂枝辛温通阳,温阳化饮,开痹散寒,瓜蒌宽胸理气。两者之不同在于:病例2为饮阻气滞成郁化热扰心,动扰心神,故失眠。治宜泻肝养心,故方中加半夏散结化痰,杏仁降利上焦气火,黄连清心火,远志宁心安神,且有化痰作用,竹茹清利上焦气分湿郁,防己利湿散结清热。病例3气郁血滞较重,故方中解郁活络之品分量较大,郁金、柴胡、陈皮理气解郁,旋覆花、丹皮、红花、桃仁活络化瘀。
【病例4】
尹某,女,77岁。主诉胸背痛数月。现胸背痛,心悸,下肢肿,手足欠温,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中焦逆寒。
治则:通阳散寒,行气止痛。
处方:瓜蒌15g,郁金20g,薤白20g,黄芪50g,桂枝15g,枳实15g,厚朴15g,延胡索15g,7剂,水煎服。
二诊:胸背痛略减轻,仍肿,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防己15g。
三诊:胸背不痛,不肿,左胁下略痛,食欲较差,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减防己,加香附20g,赤芍20g,蒲黄15g(包),焦三仙各15g,7剂,水煎服。
【按语】
综观脉证,胸背痛,心悸,下肢肿,手足欠温,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辨为中焦逆寒,故以通阳散寒,行气止痛之法。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郁金、黄芪、延胡索。薤白、桂枝通阳散寒。瓜蒌、郁金、枳实、厚朴宽胸行气解郁。黄芪补气。延胡索行气止痛。二诊疼痛减轻,仍肿,故加入防己利水消肿。三诊胸背不痛,不肿,左胁下略痛,食欲较差,故加入香附、赤芍、蒲黄行气化瘀止痛,其中香附辛、微苦、微寒,主入如肝经,疏肝理气止痛,善行经气,经气利则血脉和,故香附止痛效果亦佳。赤芍偏走络,散瘀止痛。蒲黄,甘、平,归肝、心经,走心腹,用于瘀滞疼痛且不伤血。焦三仙健脾消食治其食欲较差。
【病例5】
张某,女,40岁。主诉胸背痛而闷10日,疼痛呈持续性,自述胃脘区时常有堵的感觉,畏寒,排便不爽,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中焦逆寒。
治则:通阳散寒,理气消痞。
处方:瓜蒌20g,薤白25g,桂枝15g,枳壳15g,厚朴15g,党参20g,旋覆花15g(包),柴胡30g,郁金20g,甘草20g,当归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胸背痛减轻,时腰酸痛,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续断20g,桑寄生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胸闷轻,仍脘痞。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处方:上方加黄芩2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根据胸背痛,疼痛呈持续性,辨为胸痹病,根据心下痞,畏寒辨为中焦逆寒证。中焦寒饮上逆于上焦,导致胸部经脉气机不畅,闭塞不通,故胸背痛而闷,素体中阳虚寒,阳虚寒滞,故心下痞,畏寒。方用通阳散寒,理气消痞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枳实偏入脏腑,而枳壳偏入经脉,故用枳壳代替枳实,理气通经;旋覆花、柴胡入肝经,理气解郁,活络止痛;党参、甘草、当归温补中阳。二诊时患者自诉腰酸痛故加补肝肾强筋骨的续断、桑寄生。三诊从脘痞,舌苔薄黄判断胃腑气分有热,故加黄芩清气分热。
【病例6】
杨某,女,60岁。“高血压病”20余年,平素多咳,近日时胸背痛,睡眠较差,血压:170/90mmHg,舌红苔微黄,脉细。
辨证:肺饮流经。
治则:宽胸理气,通阳散寒。
处方:瓜蒌皮20g,薤白20g,郁金15g,蒲公英30g,百合50g,远志20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5g,牛膝30g,7剂,水煎服。二诊:服方7剂,胸背痛减轻,乏力,血压降至150/70mmHg,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减蒲公英、桂枝、白芍加葛根15g,黄芪50g,首乌藤50g,丹参15g,7剂,水煎服。三诊:服方7剂,乏力,余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30/80~70mmHg,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滑,上方加人参10g,继服10剂而病愈。
【按语】
本例根据“平素多咳,近日时胸背痛”辨证为胸痹,属肺饮流经,久咳引起肺的宣降失常,肺气壅滞,胸部经脉不利故胸背痛,母病及子,肝病传心故眠差,舌苔微黄说明经中有热。从脏腑定位本例病在肝、肺、心,治疗须宽胸理气,通阳散寒,解郁清心。《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故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基础方加解郁清心安神之药,方中瓜蒌宽胸理气,薤白、桂枝通阳散寒,郁金理气解郁,百合、远志入心清心安神,蒲公英清热,牛膝引火下行。二诊以葛根、黄芪补气升阳,首乌藤、丹参宁心安神。三诊加人参以补气。
【病例7】
刘某,男,65岁。“冠心病”史20余年,近半月出现胸闷,胸痛,呈持续性,时两胁痛,呃逆,舌淡红苔白厚,脉弦细。
辨证:湿阻肝络。
治则:活络化瘀,通阳化湿。
处方:瓜蒌15g,薤白15g,半夏15g,旋覆花20g(包),茜草20g,红花5g,枳壳15g,茯苓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胸闷胸痛好转,畏寒,口苦,舌淡红苔白厚,脉弦细。上方加桂枝10g,郁金20g,生薏苡仁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胸胁不痛,胃脘不适,口苦,舌暗红苔白,脉弦细。上方加蒲公英30g,佛手15g,谷芽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病虽有心病20余年,但近半月胸闷、胸痛,呈持续性,脉弦细,据此脉证辨为胸痹病,为湿阻肝络,气机郁滞。气机郁滞主要在上焦肝经的络脉,故胸闷。因已出现胸痛,说明瘀滞已在血分。从舌象上可以推断此患者气分有湿邪,中焦气分湿阻,饮邪上逆,故呃逆。总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气分湿阻,血分瘀滞,用旋覆花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红花、枳壳、茯苓以活络化瘀,化饮降逆。二诊胸闷胸痛好转,畏寒,口苦,舌苔仍厚,为气分湿阻,阳气失宣,湿郁化热。加桂枝温阳散寒,郁金既清热又解郁,生薏苡仁清气分湿郁化热之象。三诊出现胃脘不适,口苦,为气郁湿郁化热在经、胃腑。用蒲公英清热不伤阳气,佛手理气和胃,谷芽健胃消食。
【病例8】
庄某,女,44岁。主诉胸背痛4日,疼痛部位固定不移,伴有气短,眩晕,恶心,善太息,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痰饮流经。
治则:温阳化饮,益气疏经。
处方:泽泻20g,白术30g,半夏20g,陈皮15g,薤白25g,瓜蒌15g,桂枝10g,枳实15g,黄芪50g,葛根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胸背痛好转,头昏沉,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石菖蒲20g,香附20g,7剂,水煎服。
三诊:昨日又眩晕,困倦,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处方:原方加牛膝20g,郁金20g。
【按语】
本例胸背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按胸痹论治,从兼证上可以判断出此为痰饮流溢经脉,一致使上焦胸部经脉闭阻不通,故胸背痛,气短;二是痰饮循经上犯,清阳不利,故眩晕,恶心。泽泻,白术运利经逆饮邪,半夏、陈皮散结利气。瓜蒌宽胸理气,枳实理气化痰,二者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薤白,桂枝起到通阳散寒温化痰饮的作用,黄芪,葛根益气升清。二诊,加石菖蒲开窍,三诊加牛膝利气血,郁金解郁。
【病例9】
阮某,男,42岁,主诉左胁背隐痛约20日,呼吸时加重,微咳,痰少,舌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肝络不和。
治则:辛润通络,疏肝润肺。
处方:旋覆花20g(包),甘草15g,茜草20g,黄精30g,麦冬30g,沙参30g,枇杷叶20g,郁金20g,黄芪5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主诉左胁背疼痛减轻,只有劳累时腰略痛,睡眠欠佳,舌红苔厚微黄,脉弦。处方:上方加狗脊30g,柏子仁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劳累或者咳时胸痛,畏寒,上方加人参10g,薤白15g。四诊:胸不痛,气短。处方:上方加三七10g(碎),肉桂1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肝肺兼病,叶天士治疗肝络不和实证,主张用辛润法,宜于邪在络久而化热化燥的患者,以旋覆花汤加温润之品。方中旋覆花、茜草活络化瘀,郁金理气解郁;佐以黄精,麦冬、沙参、枇杷叶凉润止咳,又防旋覆花、茜草辛燥之弊;伍以黄芪益气补肺。全方配伍,可达辛通凉润,活络止痛之效。
【病例10】
刘某,女,62岁。主诉胸背痛数月,疼痛性质为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小时至1日。血压:180/85mmHg,现症状:胸背痛,头昏沉感,易怒,心烦,舌淡苔厚微黄,脉细滑。
辨证:痰火瘀滞。
治则:消痰降火,化瘀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