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例检查一下你的中医基本功
学习任何东西,关键是要首先打好基础,这就像砌房子一样,地基没打牢,要砌得很高,是非常困难的,学中医也一样。
中医的基础课是什么?大家一定认为这问题提得太简单了,不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吗?
一、出2个病案考考你
就是这几门吗?我先不回答这个问题。要真的是这么几门课,那你是否真的读懂了?也许你会说谁不知道,差不多我都会背了,呵呵,不急,下面我就来谈2个患者的治疗,考考你的基本功!
案1腋下汗出症
这个病案是看看你的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学得如何?
某男,30岁,左腋下汗出(记住只有这地方汗出),每小时可用小酒杯(八钱)接上一杯汗,症已1年,极为苦恼,偶有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前医各法尽用,什么益气固表,滋阴清热,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调和营卫。呵,厚厚的一本病历!
这个患者是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跟随皖南名医张澄庵先生实习亲眼见到、抄录的病案,当时,张老先生看了看患者的舌象(舌质偏红,苔薄黄),切了脉。便起手开了一个方,什么方?猜一猜,我想绝大部分的学友想不到!
什么方?导赤散!出乎你的意料吧,汗证谁说过用导赤散?导赤散能有止汗的功效吗?可能没一本书上这样记载!但结果是患者服方5剂,二诊的时候汗就止住了!
你能弄明白这张老先生怎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吗?
弄明白了,说明你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得可以!
请你思考后再往下看!!!
可能一些学友们对这腋汗证开出个导赤散来很困惑,别急,我们慢慢地分析。
我们一起先复习一下脏象学说中心的功能有哪些?心主神明、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主要兼症: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舌质偏红,苔薄黄。主要的兼症都表现在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心经有热呀,心火循经上冲,心开窍于舌啊,这还不简单?那我问你,心经有热和腋下汗出有什么关系?
怎么会用到导赤散呢?
我们再来看看手少阴心经的走向,《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腋下有一穴叫“极泉”,为什么叫“泉”?说明这地方易出水!古人取名自有其道理!
这位患者心火旺盛,循经上冲于舌,所以有舌质糜烂的症状,烧坏了舌头,这火还不减,蒸心液外泄,心在液为汗呀,从哪儿泄?当然先从泉眼里外泄了。
呵,于是就腋下出汗了。想一想温泉是怎么来的?思考中医证候时你别忘了“取类比象”!
凡治病有实邪,你得给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这热邪你得找条路让它泄出去,从哪儿泄?心与小肠相表里,用导赤散清热利尿,使心火从小便而泄,所谓的引火下行。邪去了,正也就安了,一年的病,寥寥4味药也就解决了。
用方简单,所涉及的理论也都简单,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上有的,对吧?可能你说你会背,但你在分析这个病案的时候都用上了吗?没用上,尽管你会背,那也不能算你基本功扎实了。
案2入门导师考我的考题
这个医案考考你的中药、方剂基本功和临床思维!
当年我在读研的时候,带教我临床的是位老教授,也就是一讲中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刘新祥教授。我的导师忙于行政,便把我拜托给他。刘教授先受业于湖南浏阳伤寒名家陈义范,临证数年,复入湖南中医学院学习,后跟随全国中医名家曾绍裘侍诊多年,尽得其传。不仅理论学得好,临床水平也高,是一个不是名家的真正的名家!这话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是说这老先生临床中医水平极高,但淡泊于名利,从不喜写文章!所以尽管在当地非常有名望,但在全国名声也就并不太大了!但是他的患者却是极多,常有疑难杂症应手起效!
这老师脾气很怪,他对年轻人很是不感兴趣,为什么?基础差呀!现在的年轻人就在学校学那么几年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般就当选修课学了,一知半解的,有几个人能背上几条条文?还有的学生学了5年竟然有四物汤都背不得的!也就是说,这不能怪他,是我们没接好中医的班。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在他那儿一开始遭受到的冷遇态度。
当时我读硕都快1年了,每次去看这导师,我说:“老师,我来了。”他就说:“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冷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的临床大家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人考试,11位没通过!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症平。
问:
1.此案呕吐的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我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未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医家的主要学术观念,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1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授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吧,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如何具体分析?我想借用一位名叫“巍子”的学友的论述。本人喜欢在“丁香园网站”转转,看看中西医病历讨论,看得多,说得少,偶尔兴趣来了,便把这医案拿了出来请大家看,就有了这位网上学友的答案。丁香园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我希望学友们能常去看看,很长水平的!括号内的字为我所加。
“虽然前有消渴,新发呕吐,总以呕吐证为主,兼顾消渴之病理特点。
消渴,常作热论,作虚论。虚论之中,又以阴虚为主(消渴的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多表现为热证)。甲医(乙医也如此)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阴寒(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见证。阴寒(中焦虚寒)之证从何来?或与前医(受消渴阴虚燥热病理特点所束缚,于是)过投白虎汤、玉女煎之辈,耗消中焦阳气有关。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阳明寒呕本是十分贴切,甲医用之何以无效?非寒之过重,乃寒与它邪互结,滞留中焦所致。此所谓它邪,或为食,或为瘀,或二者兼而有之。中焦虚寒,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寒食互结乃是意料中事。
或有人云:三棱、莪术、大黄皆可行血,此它邪或为血瘀。不错,消渴日久,阴虚难免,阴伤则血少,气失载而血不行,此论亦有道理。
不过就我个人来看,偏向于寒食互结。三棱重于破血,莪术兼可行气,制大黄缓泻,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积之功。如果说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黄岂不更贴切?
如果泻下为主,生大黄才是首选。可见在此用制大黄是取其缓泻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积之义可见”。
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前医予寒凉药过服,遂致中阳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不化,阻于中焦,胃气上逆。甲医用吴茱萸汤已经合乎中焦虚寒病机,然未能消除积滞,积阻于中,则胃气不能下降,故呕吐不止。
乙医加三棱、莪术、制大黄均为消积,且大黄能导滞,如此标本同治,治疗面面俱到!病乃向愈!
这第二个病案其实也是在考中医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方剂、中药的基本功!
为什么考试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过关?说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这个原因!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过关,这下你还敢轻易地说自己中医的基础好吗?
二、那如何打好中医的基本功呢?
上面2个病案做得好的人,请你再试着读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如果你读起来不感到困难,那你的中医基本功就算是扎实了,接下来只要你能坚持实践,就一定会有所造化!
如何打好中医的基本功能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打好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苦背
熟读五大基本课程,要达到烂熟于胸,哪五大基本课程?就是上面说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中医基础理论》随便点出一点,你都能很正确地、完整地表达,比如说到卫气,卫气的概念、生成、特点、功能,一样也不能忘了。《中医诊断学》也一样,说出个症状,你就要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中药学》你得把性味归经、功效牢牢地记住。问到《中医内科学》内容,随便谈到什么病,你就要如数家珍般说出常见的证型、主治方药等。
五大基本课掌握了,不能说你的基本功就行了,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汤头歌诀》、《濒湖脉诀》、《珍珠囊药性赋》等。你必须得背会,只掌握了五大基本课程,只能说你对杂病的治疗有一个了解,外感病、温病怎么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背,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背了,也就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了,到了用的时候,说不定一个灵感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说一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背诵的重要性。
案3特殊类型小柴胡汤证
我最初在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看见一个50余岁的农民抱着被子来输液,前前后后,有20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