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创面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成年ICR小鼠共60只,体重(30±5)g,雌、雄各半,将小鼠背部脱毛消毒后,行直径为1cm的圆形皮肤全层机械创面,实验组覆以生肌玉红膏,对照组则覆以凡士林纱布,然后再覆盖无菌纱布。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只小鼠,造模后3d、7d、14d分3批处死小鼠后,距创缘0.1cm取材,固定于福尔马林中,常规脱水,石蜡包埋,沿创面最大截面切片,按ABC免疫组化试剂盒常规方法测b-FGF含量。采用MPIAS-500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每张切片在中心及四周共选5个视野,测定其中b-FGF阳性细胞数。每张切片测定5个视野阳性细胞总数,每组测定出其均数及标准差。结果,造模后3d、7d,创面中b-FGF含量逐渐上升,之后逐渐下降;实验组创面b-FGF阳性表达在造模3d、7d时高于对照组,而14d时又低于对照组。
临床应用:
1.治疗肛肠病术后选择混合痔、外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对照组61例,男32例,女29例。对照组患者用马应龙痔疮膏油纱条,2/d,治疗组用自制生肌玉红膏,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结果:对手术后的患者观察愈合时间,根据愈合时间的长短分为优(25D内愈合)、良(26~30D愈合)、差(30D以上)。治疗组优38例,良27例,差3例;对照组优32例,良18例,差11例,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2.治疗结核性痈瘘术后创口愈合40例痈瘘患者均来源于深圳市中医院。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符合结核病诊断标准,患者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接触史,临床多见体质消瘦、面色苍白、潮热盗汗、咳痰、咳嗽等,肛门溃口流脓清稀、溃口色淡,或见干酪样脓汁,肺部X线征显示浸润型肺结核或慢性肺结核等不同阶段病变影像,化验室检查血沉升高、血及伤口分泌物结核菌抗体阳性,或结核菌素(OT)试验阳性等表现。治疗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4岁,平均年龄(38.6±13.9)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2周;肛周脓肿7例,肛瘘13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6岁,平均年龄(36.4±12.8)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个月。肛周脓肿6例,肛瘘14例。按就诊单双日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术后采用生肌玉红膏换药,对照组(20例)术后采用凡士林油膏换药。治疗组从术后2D开始,患者肛门伤口经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后换药,用生肌玉红膏引流条轻巧伸入肛门创面,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粘贴固定。每天上午、下午各换药1次,直到创面愈合。对照组用凡士林油膏纱引流条换药,操作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前5d静脉滴注抗生素(庆大霉素0.24×106U及甲硝唑100ml),每天上午1次口服抗结核病药雷米封200mg,直至病愈。结果,治疗组的创面渗液干净时间、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上皮组织出现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在术后35D创面均全部愈合,但术后21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为70.0%,对照组仅为15.0%,说明生肌玉红膏可加速创面的愈合。
3.治疗外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35例病人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5~79岁因恶性肿瘤截肢病人5例,烧伤病人21例,外科感染病人9例。所有病例均经细菌培养鉴定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生理盐水棉球将创面分泌物擦拭干净,然后用所制药膏遍敷创面上,小创面用纱布包扎,大创面用纱布覆盖,重者每天换药1次,轻者隔天换药1次。35例病人经过1d治疗后,创面分泌物明显减少,创面开始干燥,坏死组织开始脱落,疼痛开始减轻;第3天,新生肉芽组织及伤口周围上皮组织开始增生,创面开始缩小,一般经3~7D治疗后,创面愈合,结痂并脱落,治愈率达100%。
4.治疗瘙痒性皮肤病160例患者中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3岁;病程最短者为10d,最长者8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四弯风”“风热疮”“摄领疮”“顽湿聚结”“面游风”等属于血虚风燥型。疗效标准:痊愈为皮损、瘙痒症状消失,仅留色素沉着;好转为皮疹部分消失,瘙痒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为皮疹及症状无改善。治疗效果160例中治愈120例,占75%;好转40例,占25%;有效率100%。其治疗时限最短者为7d,最长者21d,中途停药或复发者继续用药仍有效。
5.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男26例,女14例;年龄22~68岁;病史6个月至3年(自临床确认日期起)。诊断标准是顽固性腹泻,每日数次至10多次不等,为黏液便或脓血便;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排便后减轻,部分患者有低热及营养不良;均经肠镜检查确诊。生肌玉红膏20g加生理盐水80ml,置三角烧瓶中隔水加温,溶化成乳剂,晾至37℃左右,行保留灌肠(保留1h以上),每日早、晚各1次,10d为1个疗程。若未痊愈,停药3D后行第2个疗程,一般用2个疗程。疗效标准为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纤维肠镜复查正常为治愈;粪便逐步正常,2/d,为成形软便,纤维肠镜复查溃疡面消失,黏膜水肿减轻,出血点消失为显效;症状减轻,大便每日2次以上,便前仍有腹痛,粪便黏稠,纤维肠镜复查仍有溃疡面、水肿及出血点为有效;症状及纤维肠镜复查同前为无效。
结果,40例中治愈24例,占60%;显效8例,占20%有效5例,占12.5%;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为92.5%。
6.治疗鼓膜穿孔75例患者均为单耳鼓膜紧张部穿孔,中耳炎所致鼓膜穿孔者,需干耳3个月,鼓室内无鳞状上皮及肉芽组织,残余鼓膜与鼓室内无粘连,耳咽管功能正常,纯音测听检查均为传导性耳聋,排除听骨链中断及神经性耳聋,贴片试验听力均提高。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中耳炎所致穿孔者15例,外伤所致穿孔者20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2岁。对照组40例,中耳炎穿孔者25例,外伤穿孔者15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0岁。按穿孔大小分为小穿孔(<2mm×2mm),中等穿孔(>2mm×2mm),大穿孔(>5mm×5mm)。治疗组治疗方法为常规消毒外耳道皮肤,以1%地卡因棉片,置于残余鼓膜表面麻醉5min取出,刮除穿孔边缘上皮暴露纤维层形成新鲜创面1~1.5mm。将生肌玉红膏贴片敷于创面,使之完全覆盖并紧密接触。对照组是外耳道皮肤常规消毒,1%地卡因鼓膜表面麻醉后刮除穿孔边缘上皮暴露纤维层形成1~1.5mm的新鲜创面,用高压灭菌的棉片贴于创面处,使之完全覆盖并紧密接触,用氯霉素眼药水滴耳,保持湿润。治疗期间禁止捏鼻鼓气,预防上呼吸感染,保持外耳道清洁。两组患者均每周换药1次,每次换药前必须按常规消毒重新贴片,4周为1个疗程,换药直到痊愈,每隔3d观察1次疗效。治疗结果,治疗组35例患者经上法治疗后,经1~2次愈合者25例,占83.3%;经3~6次愈合者8例,占22.85%;耳因大穿孔经此法治疗未愈占5.7%,改为其他方法,中、小穿孔全部愈合,愈合者术后纯音测听检查气导平均提高15.2d,耳鸣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94.28%,痊愈平均治疗期为23d。对照组40例患者中经1~2次愈合者22例,占55%;3~6次愈合者14例,占35%;4耳治疗未愈,占10%,总有效率90%,痊愈平均治疗期为31d。
7.治疗糖尿病足选取糖尿病足病人44例,糖尿病史3~20年,年龄52~76岁,其中男30例,女14例,糖尿病足感染史1周至2个月,按糖尿病足Wagner分组法,Ⅰ级有表面溃疡无感染4例,Ⅱ级较深的溃疡合并软组织炎18例,Ⅲ级深部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16例,Ⅳ级局限性坏疽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采用生肌玉红膏每日局部换药,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换药,两组均控制饮食,应用胰岛素降糖,若有脓汁行脓汁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口服阿司匹林,静脉应用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如丹参。结果,治愈为皮肤愈合良好。
显效为治疗后病变程度按wagner分级缓解Ⅱ级以上。好转为病变程度缓解Ⅰ级以上。无效为病变程度无好转或恶化。
8.治疗体表慢性皮肤溃疡病例32例(2001年11月至2003年3月)。患者的人选标准:体表存在因外伤继发感染引起的慢性创面,治疗前病程在2个月以上;有严重内科疾病控制不良的患者除外。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0例;病程最长者9个月,病程最短者2个月,平均病程(4.04±1.67)个月;创面面积最大者31cm2,创面面积最小者2.0cm2,平均面积为(13.41±7.07)cm2;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69.18±18.82)岁。其中烧伤后创面8例,占25%;下肢静脉曲张外伤引起的慢性溃疡患者14例,占43%;糖尿病性下肢溃疡患者10例,占32%每日创口以75%的乙醇消毒,创面以1∶5000呋喃西林常规消毒后,将膏匀涂纱布上,敷于创面上,干纱布盖贴包扎,每日换药1~2次。观察指标:创面面积以消毒投影薄膜描记创面大小,描记于心电图纸上,计数小格算出创面面积;创面愈合时间指记录从开始治疗后到创面愈合的时间;治疗1~2周创面闭合指数:(原始创面面积-治疗后的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治疗1周后创面闭合指数平均值为(30.63±14.12),治疗2周后创面闭合指数平均值为(59.88±19.34)%,疗程最短者14d,疗程最长者47d,平均愈合时间为(25.17±10.03)d。
9.治疗萎缩性鼻炎病例96例,均来自门诊,符合萎缩性鼻炎诊断标准的病例全部纳入,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21人,女39人;年龄18~62岁,平均34.3岁;病程1~30年,平均17.3年。对照组36例,男12人,女24人;年龄19~60岁,平均34.8岁;病程1~30年,平均16.2年。对照组治疗方法为无菌温生理盐水灌洗鼻腔,口服维生素A,每次1粒,1/d,维生素E50mg,3/d,复方薄荷油滴鼻,3/d。治疗组采用鱼腥草注射液50ml兑入温生理盐水500ml中,行双侧鼻腔灌洗,灌洗后吸引器清理鼻腔、鼻咽、口咽脓痂。外敷生肌玉红膏,待脓痂清理干净后,将此油纱片(单层)贴敷包裹于萎缩之中鼻甲、下鼻甲黏膜表面,若鼻中隔黏膜萎缩较重,亦可贴敷在鼻中隔黏膜表面。口服中药汤剂,方药为党参、麦冬、桑叶、茯苓、生地黄、石斛各15g,甘草5g,沙参12g,桔梗、白术各9g,杏仁、当归、桃仁、牡丹皮、川楝子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脓痂多者加地骨皮、鱼腥草;口苦咽干者加酒炒黄连。15d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后观察统计。痊愈的疗效标准为自觉症状消失,检查鼻腔黏膜红润,痂皮消失,嗅觉恢复,下鼻甲增大1/2以上;有效为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嗅觉有一定恢复,鼻腔干痛减轻,鼻黏膜淡红色,欠湿润,无痂皮,下鼻甲有一定程度增大;无效者自觉症状及体征均无任何变化。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0.治疗甲沟炎56例病例均选用红肿疼痛期及轻度溃脓期。年龄3~5岁16人,约占27.5%,16~30岁31人,约占54%,31~60岁9人,约占16%。用时将药膏适量涂布于纱布上,裹敷于患指。初成脓者,于脓疡中心放少许拔疗散,或消毒后用无菌手术刀开十字小口,外敷本膏,3日1换,3次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重者2~3个疗程痊愈。56例患者用本法治疗全部治愈,无1例拔甲。其中,红肿疼痛期48人,平均为1.5个疗程,最短1次治愈。轻度溃脓期8人,平均为2个疗程,最长为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