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出处 陈玉,等.推拿治疗小儿便秘180例.陕西中医,2006;27(3):336推拿法3穴位选择 大肠、中脘、八卦、七节骨、承山、三里、迎香。
治疗方法 清大肠3min,逆揉中脘3min,运八卦1min,推下七节骨2min,推下承山2min,顺揉三里3min,揉迎香1min。配穴——胃肠积热型:退六腑2min,清天河水3min,清胃2min,清肺2min;气机不畅型:推四横纹2min,逆揉天枢2min;气阴两虚型:补脾3min,推补肾3min,补肺2min,揉百会2min。以上推拿手法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病情严重者需3~4个疗程。
功效主治 健脾益气,调畅气机。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6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大便通畅,日行1次且随诊1年无复发;有效:大便通畅,两次大便间隔时间较前缩短,随访1年偶有复发者;无效:症状无改变,大便干燥硬结难以排除。痊愈4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
治验:齐某某,男,8岁。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体倦乏力,纳食欠佳,手足心热,大便7日未行,舌红少苔,脉沉细,多方诊治无效,诊断为便秘,属气阴两虚型。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当日下午肠鸣辘辘,排出羊粪蛋状大便数粒,第2日大便量较多,偏干结,1个疗程后大便通畅,软便,饮食量大增,无自汗盗汗,再巩固1个疗程痊愈而归。随访半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 便秘一症为儿科之小疾。《医学入门》云:“一日一便为顺,三四日不便为秘。”近年来,随着环境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小儿患此疾者日益增多,患儿非常痛苦,家长万分着急。小儿乃纯阳之体,因外邪侵袭所致热病最多。热灼津,津伤肺燥,肺与大肠相表里而致体液不能载舟行舟致大肠燥结;热伤阴耗血,则脾燥津结便不运。小儿脾胃禀赋不足,饮食失调而常致胃肠积热,脾胃失健运,气机不畅而便秘。因此治疗小儿便秘治疗脾胃为关键。以和胃益脾、疏通气机为治疗大法,推拿取穴以脾胃经穴为主并随症配穴达到健脾益气、调畅气机的作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方剂出处 王永梅,等.推拿治疗小儿便秘56例疗效观察.医学文选,2003;22(2):230推拿配合针刺法治疗方法 采用推拿和针刺治疗,推拿方法为提捏华佗夹脊穴7次,逆时针摩腹5min,揉双侧天枢5min,推下七节400次,揉龟尾5min,揉按足三里5min,补脾土(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法)300次,清大肠(从虎口推向指尖)200次,补肾经(在小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法)300次,揉肾俞5min。配合针刺治疗取双侧合谷穴,不留针,手法为疾进疾出。
功效主治 补脾肾,清大肠。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8例,痊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经验心得 小儿便秘的主要病机是饮食内伤,胃肠受病,运化无能,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功能失职,其辨型多为脾胃虚弱、食滞内停所致的虚实夹杂之证。因此,在治疗上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通过推拿与针刺达到补泻兼施的作用。提捏华佗夹脊穴有健脾助运之功。夹脊穴从局部解剖上看,每穴相应的椎骨下方均伸出脊神经后支,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刺激脊神经后支,发挥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可改善胃肠的蠕动,增强排泻功能。补脾土、揉按足三里可补益脾胃,以助运化。肾主二便,二便失调,故补肾经、揉肾俞,以利肾的气化功能,通调二便。针刺合谷,以清除大肠之食滞。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主治脏腑疾患,食滞肠道,久而化热,根据“热者疾之”,故点刺合谷穴可通腑泻热,通畅气机,以利大肠传导之功能。共奏补脾肾、清大肠之效,以治便秘。
方剂出处 何长毅,等.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小儿便秘48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1):65一捻金方加味
药物组成 黄精10~20g,紫草5~15g,牵牛子3~9g,槟榔5~15g,大黄(后下)3~9g,蜂蜜(冲服)9~15g。
治疗方法 用量随年龄大小酌定。用时加水适量浸泡30min,文火煮沸15min,取汁150~300ml,频频少量温服,或分3~4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消食导滞,泻热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4例,痊愈55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86%。
经验心得 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旦患病多属实证、热证。《宣明方论·小儿门》指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胃主纳受……若父母过爱……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由此可见,小儿便秘多由脾胃柔弱,饮食不节,饥饱不适,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内结肠胃,腑气不通,或浊气不降,火热上熏心肺,下移大肠所致。应用中药加味一捻金方中,黄精添津润肠;紫草凉血解毒润肠;牵牛子、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积滞;孩儿参健脾养阴生津;槟榔消积导滞;蜂蜜滑肠通便,缓急补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导滞、泻热通便之功。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增强胃肠功能、抗菌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消除腹胀等作用,故用于治疗小儿便秘收效显著。
方剂出处 张焱.中药加味一捻金方治疗小儿便秘84例.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95增液汤加味结合外治法
药物组成 生地黄5~10g,玄参5~10g,麦冬3~6g,火麻仁15~30g,肉苁蓉3~6g,大腹皮5~10g,枳壳2~5g,薏苡仁10~20g,鸡内金1~3g,甘草3~5g。
治疗方法 根据月龄和服药后的反应调整药物和药量,10日为1个疗程,服药后便秘消除者,不再服药。
配合外治法:采用肛门栓剂肥皂条插入肛门诱导排便,把长7cm的肥皂块切成若干条直径为7mm的肥皂条备用,先用本院制剂九华膏外搽肛门,以作润滑和镇痛之用,再用小肥皂条缓慢插入肛门约2~4cm,根据患儿耐受程度停留数秒至十几秒,然后拔出。每日定时使用1次,10日为1个疗程。小儿推拿:捏脊(以两指或三指,轻拿提捏住脊柱两旁的皮肤,由下向上,即从尾骶部逐步提捏至大椎,每次捏3~5遍),摩腹(用手掌在小儿腹部作顺时针的环形运动,每次3~5min)。教会家人手法,在家进行,每日1~2次,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20例,痊愈10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3%。
治验:女,3个月,主诉:便秘2个多月。患儿自出生后10日起,因家人认为婴儿“热气”,给予七星茶喂服,服后第2日开始不排大便,家人更认为婴儿“热气”严重,继续每日煲七星茶喂服,至第4日仍未见婴儿排便,遂带患儿到某医院诊治,医生给予开塞露通便,用后即能排便,但之后不用开塞露就不排便,家人继续每日煲七星茶喂服,如此持续了2个多月,后由家人带来诊治。检查患儿营养中等,发育正常,腹稍胀,左下腹扪及条索状硬块,肛门6点位肛裂,舌苔白厚,指纹淡紫。诊断:药源性便秘,合并肛裂。治宜润肠通便,方用增液汤加味:生地黄6g、玄参6g、麦冬6g、火麻仁15g(打碎)、鸡内金2g、肉苁蓉6g、甘草2g,并嘱家人停止一切自我药疗,教会家人每日定时用肥皂条插肛诱导排便和捏脊、摩腹手法,用本院自制的九华膏外搽肛门,服药1剂加上肥皂条外用,患儿即能排下大便,之后隔日服1剂,共服3剂后,停用一切药物,大便能自解而告愈。
经验心得 自古以来,民间对初生婴儿一直采用去胎毒的传统方法,如甘草法、黄连法、生姜法等。在本地区由于传统习惯,很多家庭在小孩还未出生时就已购买了诸如宝婴丹、抱龙丸、七星茶、妈咪爱、消化水等药以备自我药疗之用,一旦发现婴儿有眼眵、舌苔厚、口臭、唇红等表现时,则急忙灌以服用。
以上病例药源性便秘中,因家人以保健为由喂服中药、中成药而引起的占85%。婴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肝肾功能、酶系统及其转化功能皆不成熟,其解毒及排毒功能差,若用药不慎或时间过长,极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以上中草药具有清热、定惊、利水、消滞的作用,用之不当,则会导致损伤阳气、津液亏耗而出现便秘。婴儿出现便秘到医院诊治,一些医生往往急功近利给予开塞露通便,开塞露为高渗性泻剂,能增加肠腔内压,刺激肠蠕动引起排便反射,但很多婴儿在使用一次开塞露后就出现对该药的依赖性,以后不用开塞露就不能排便,造成药源性便秘,令便秘缠绵难愈。因此,不应以保健为由给婴儿喂服药品,尤其是一些对肠道蠕动功能有影响的药品;医生治疗婴儿便秘时,切不可首选开塞露。
方剂出处 邓丽莎,等.增液汤加味结合外治法治疗婴儿药源性便秘120例.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