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婴幼儿一般每日1~2次大便,便质较软,若两到三日不解大便,而其他情况良好,有可能是一般的便秘。
但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情况,就不能认为是一般便秘,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幼儿1日1次大便属于正常,但有的小儿两到三日解一次大便,而且大便质软量多,也属正常。小儿发生便秘以后,解出的大便又干又硬,干硬的粪便刺激肛门产生疼痛和不适感,天长日久使小儿惧怕解大便,而且不敢用力排便,这样就使肠道内的粪便更加干燥,便秘症状更加严重。如果婴儿饮食太少,消化后的余渣就少,大便自然也少。如长期饮食不足,形成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缺乏力量,不能解出大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大便的性质与食物成分有关,如果食物含有多量的蛋白质而缺少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则大便干燥而且排便次数少;如果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则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稀软;如果食物中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则大便润滑。某些精细食物缺乏渣滓,进食后容易引起便秘。有些小儿生活没有规律,没有按时解大便的习惯,使排便的条件反射难以养成,导致肠管肌肉松弛无力而引起便秘。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可使肠管功能失调,腹肌软弱或麻痹,也可出现便秘症状。
柴芍六君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杭芍8g,太子参8g,半夏6g,白术6g,茯苓6g,陈皮4g,甘草3g,大枣3g。
随症加减 燥结甚加杏仁4g,厚朴4g;热甚者加芒硝4g,生地黄6g;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4g,钩藤4g;纳呆者加炒麦芽10g,炒白扁豆10g;气虚加黄芪10g;血虚加当归6g,生地黄6g。
治疗方法 3岁以下剂量减半,3~6岁用量为基本方的2/3,6岁以上用全量。每日1剂,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健脾平肝,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44例,治愈103例,占71.5%,好转32例,占22.2%,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7%。
经验心得 明代儿科专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观点,为我们在治疗小儿便秘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肝常有余”不仅见于小儿易动肝风而发热惊厥等,亦见于小儿易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因肝不仅主风,亦主情志及疏泄,加之现代城市小儿多数宠爱有加,养成了任性、急躁的习性,所愿不遂即嚎啕大哭或暴跳如雷,就更加容易加重“肝常有余”这一病理现象。而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则易伤饮食而出现消化、吸收和排泄方面的异常。二者共同致病,形成了“脾弱肝旺”的态势。肝木克脾土,过度升发的肝气克制脾土本就不足的运化功能,使患儿出现了便秘、脾气不好、饮食差一系列症状,此类患儿在本项观察中占78.5%。面部望诊眼泡发青即为木乘土位的典型及证明,因眼泡属脾,而青为肝的主色,此类患儿多达72.9%。可见“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这一病理机制在儿科中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而治疗小儿便秘不能完全等同于成人。着重于健脾平肝,疏其有余、补其不足,既能解除患儿痛苦,又能帮助患儿身体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平衡状态,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在小儿便秘治疗上不失为一平和而有效的方法。
方剂出处 林悦.健脾平肝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观察及分析.大理医学院学报,2004;3(5):64大黄贴穴法
药物组成 大黄5~10g。
治疗方法 取大黄研成细末,用醋调为糊状,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贴双足涌泉穴或肚脐处,10~15h后取下,一般一次即可见效。为巩固疗效,可再贴2~3次。同时改善饮食,训练排便习惯。
功效主治 通腑泻热,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0例。80例便秘患儿治疗后便秘大部分改善。其中经治疗后8h即排出成形软便37例,占46%。经治疗后15h排出成形软便38例,占48%,有5例需配合开塞露注入肛门刺激直肠壁引起排便,占6%。
经验心得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坚硬,以致排便困难。小儿便秘多由摄水量不足,饮食不足,喂养中食物成分不适宜,生活不规律,缺乏按时大便的习惯,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燥热内结,肠胃积热,或热病伤阴,肠道津枯,或乳食积滞,结聚中焦,或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等,当以通腑泻热、润肠通便为治。大黄有清热消积,导滞通便之功。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含蒽醌类化合物,敷贴后通过皮肤吸收,可刺激大肠蠕动而促进排便。此方法作用平和,无副作用。
方剂出处 张静慧.大黄贴穴治疗小儿便秘80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2(11):2193黄硝散敷脐
药物组成 大黄、芒硝各2份,甘草1份。
治疗方法 上药共研粉、过筛后混匀。取黄硝散少许加黄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儿脐部,填满为止,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置于患儿脐部片刻。12h换药1次,排便正常后停药。治疗中要注意防止患儿脐部感染,热水袋温度要适中,以免烫伤患儿皮肤。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1例,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
经验心得 便秘多为胃肠湿热积滞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润肠通便。大黄味苦性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荡涤肠胃、活血化瘀之功效;芒硝咸寒,有软坚润燥、泻热通便之功效。
两者合用,可去湿热积滞,泄热泻下,软坚去实,润肠通便,除便秘。甘草味甘性平,能缓和两药之泻下功能。新生儿脐部皮肤柔嫩,药物极易渗透。脐,亦称神阙,是任脉上一重要穴位,其与十二经脉相连,又与脏腑相通。将黄硝散敷于患儿脐部,可通过脐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作用,使药物渗入体内,进入血液,尤其是肠道黏膜的血液循环,刺激大肠壁,引起肠壁收缩,分泌增加,大肠内容物易排出,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泄热泻下、软便通便之功效。以黄酒调和,热水袋加温更能促进大黄酸等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加肠道血液循环及其蠕动功能,促进排便。
方剂出处 闵兆晗,等.黄硝散敷脐治疗新生儿便秘41例.吉林中医药,2005;25(9):28清肺通便汤
药物组成 黄芩、杏仁、麦芽各10g,鸡内金3g,枳实6g,莱菔子、槟榔、山楂各10g,厚朴3g,苍术、郁李仁、火麻仁、当归、麦冬各10g。
治疗方法 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3~6个月,4日1剂;7个月~1岁,3日1剂;1~3岁,2日1剂;4~7岁,3日1剂;8~14岁,日1剂,同时予黄连膏(本院自制中药)外涂肛周以润肠防治肛裂,疗程20日。
功效主治 助水行舟,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72例,痊愈32例;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3%。
经验心得 便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小儿便秘多由食积肺热所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饮食不知自节,乳食停滞肠胃而为积,积滞不运,传导失职,则大便闭结不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热结津伤则大便干结,邪热伤阴,肠道干涩。故临床采用清肺导滞,润肠通便为法。方中黄芩、杏仁清肺除火,通畅阳明腑气;麦芽、鸡内金、山楂、厚朴、苍术、槟榔、枳实、莱菔子消食导滞,理气通便;火麻仁、郁李仁、当归、麦冬助水行舟,润肠通便。全方有清有导,又不会增液润肠,且避免泻下太过伤脾损胃,故临床疗效满意。药物治疗同时予以黄连膏外用以防治肛裂,保护肠黏膜。
方剂出处 李欣越,等.清肺导滞润肠通便法治疗小儿便秘72例.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56润肠行气汤
药物组成 火麻仁、杏仁、厚朴、枳实、决明子、柏子仁、莱菔子各3~10g。
随症加减 阴虚加女贞子、生地黄、麦冬、玄参各3~10g;气虚加黄芪10~15g,白术5~10g;风热加牛蒡子、金银花各5~10g;热甚加桑白皮3~10g或大黄1~3g;腹胀甚加重厚朴、枳实用量。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可加适量蜂蜜午餐及晚餐后1h服用。10日为1个疗程。用药1~2个疗程。嘱患儿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较多的食品,多饮水,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便秘日久者可先用小儿开塞露或肥皂条塞肛,亦可临时用1%~2%的肥皂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灌肠。大便干结硬固者可用油性制剂浸湿干粪后再灌肠以协助肠内积滞的大便排出体外,然后再用中药治疗。
功效主治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39例,症见大便3日以上1次,粪质干燥坚硬甚至便中带血或解而不畅,腹部胀满,烦躁,厌食,易哭闹,睡眠不安,有时左下腹可扪及条索状或粒状肿块。
排除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狭窄等肠道器质性病变;排除局部因素如肛裂、肛周炎等;排除肿瘤或其他器官疾病引起的排便不畅。所有病例均曾使用开塞露或泻药等,疗效不佳。治愈85例,好转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7%。
经验心得 便秘病位在大肠,亦与胃关系密切。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的排泄不仅与大肠的传化功能有关,而且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密切相关。若胃气不足,津液生成不足,津亏肠燥,大肠失于濡润,传导功能失常,又得不到脾气之运,肺气之降,糟粕停滞不去而成便秘,秘结日久则化热伤津。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脾常虚,肠胃薄弱,不可攻下太过。临证如滥用攻下,可取效一时,但必攻伐小儿纯阳之体,使体质脆弱,且损其津液而愈泻愈秘。润肠行气汤方中火麻仁、杏仁、柏子仁、莱菔子系种仁,滋润多脂,润肠以通便。火麻仁性甘平,兼能滋养补虚,其补而不峻,通下缓和;杏仁开肺气,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糟粕下输;柏子仁兼能安神;莱菔子归脾、肺经,消食化痰,顺气通便。川厚朴、枳实行气除满,消胀导滞,长于降泄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实能兴奋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收缩节律,具有促进胃肠动力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之有充分的消化酶水解营养物质,更好地排出肠内容物,从而达到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运送、排泄的作用。蜂蜜则润燥清肠;决明子润肠通便,通便而不伤正;桑白皮甘寒,归肺经,能清泄肺气之壅塞,从而使肺气得降,肺热得解;大黄药性苦寒,通便泄热,因其攻下作用峻猛,易伤正气,故需中病即止;生地黄、麦冬、玄参有“增水行舟”之意,能滋阴润燥、清热通便。诸药合用,清热泻火,药性缓和,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效。
方剂出处 郭华明,等.润肠行气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139例.河北中医,2006;28(5):342三子三仁汤
药物组成 紫苏子9g,莱菔子9g,牛蒡子9g,桑白皮9g,杏仁9g,瓜蒌子12g,郁李仁3g,黄芩9g,天花粉9g,茯苓12g。
随症加减 脾肺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太子参;心血虚加当归、何首乌;肾阴虚加生地黄;肾阳虚加肉苁蓉。
治疗方法 水煎2次,滤汁150~200ml,每日服3次,30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降肺气,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4岁,其中<1岁者5例占6.3%,1~3岁的23例,4~7岁43例,>8岁者9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治愈:2日以内自行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便通畅,持续3个月以上。好转:3日以内自行排便1次,便质转润,时排便欠畅,持续3个月以上。未愈: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治愈64例,好转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2%。
经验心得 小儿便秘,绝大多数为单纯性便秘,多数与喂养不当有关。由于偏食或生活不规律,日久脾胃受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失降,大肠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故从调理脾肺着手,自拟三子三仁汤为主治疗。方中以茯苓、天花粉健脾益气、养胃生津,杏仁、瓜蒌子、郁李仁、紫苏子、牛蒡子、莱菔子、黄芩清降肺气,润肠通便。一般服药7~14剂,大便恢复正常排便,消化功能改善,同时机体抗病力增强。
方剂出处 孙艳平,等.三子三仁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80例.北京中医,2003;22(4):31生大黄粉敷脐法治疗方法 取少许生大黄(约3g)研粉加沸水调成糊状,稍冷后敷于患儿脐孔,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手掌沿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2~3min,24h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要注意防止患儿脐部感染,药糊温度适中,避免烫伤患儿皮肤。
功效主治 泻下通便。